永春第一中學(Yongchun No.1 Middle School)位于福建省永春縣,是福建省普通中學一級達標學校。
學校創(chuàng)建于1906年,前身為“梅峰書院”,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移建于州城內(nèi)考棚,始稱“永春州中學堂”,曾名為“福建省立第十二中學”、“省立永春中學”,1951年定名為“福建省永春第一中學”,1999年晉升為福建省普通中學一級達標學校。
截止2011年7月,該校占地面積140畝,總建筑面積4萬平方米,有50個教學班,學生2466人,教職工 208人。
截止2011年7月,該校有教職工 208人,其中特級教師1 名,中學高級教師 52名,中學一級教師 64名,省、市學科帶頭人及優(yōu)秀教師21人,碩士研究生16人,縣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32人,永春縣首批名教師培養(yǎng)對象38名。
精毅誠樸
百年一中,始終以“精毅誠樸”的校訓,“嚴謹、勤奮、團結(jié)、進步”的校風,“刻苦、好學、求實、創(chuàng)新”的學風魂貫古今,歷練不散。厚重而輝煌的歷史文化積淀,深厚而廣博的人文精神底蘊,激勵著一中人嚴謹治學,誨人不倦,造就了許多國家建設的棟梁之材。
學校確立“以科研樹名校、創(chuàng)新求發(fā)展、改革增效益、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zhì)量”的辦學方向,認真實施“名校工程、名師工程、育人工程、凝聚力工程、現(xiàn)代化教育工程和美化工程”六大工程。堅持“以人為本、全面發(fā)展”的辦學思想,倡導教學、研究、服務、交往四大功能并舉的發(fā)展理念,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校歌
《校歌》解讀(初稿)
創(chuàng)作于30年代的校歌,對于年青一代的同學們可以說是“古老的歌謠”了。然而,對于就讀于50年代前的莘莘學子卻是一首當年廣為傳唱、難以忘懷的歌曲。
進行曲的明快節(jié)奏,催人向上的雄壯旋律;簡約用典富含文化底蘊的歌詞,賦以校歌以音樂美、意境美。古老“校歌”流傳至今,是百年名校一份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
歌中反復詠唱象征永春山城的大鵬山、桃溪水,贊美古老學堂地理環(huán)境取之于山水之靈性;更以桃溪流水之浩浩蕩蕩,大鵬山峰之巍峨高聳比擬永春中學堂所開創(chuàng)的事業(yè)有如山之崇高,其教澤有如水之源遠流長。謳歌知識帶來的無窮力量。
嘹亮的歌聲唱出校園師生講禮貌,舉止文雅,有涵養(yǎng);志同道合,旨趣相投,教學相長與時俱進,贊美人文環(huán)境及優(yōu)秀的校風學風。以改變家鄉(xiāng)貧窮落后為己任,牢牢掌握知識這把鑰匙開啟昏蒙愚味,改變民族命運;以“精毅誠樸”為校訓,代代相傳激勵師生自強不息,努力攀登科學高峰。
我們代代永一中人,無愧于歷史賦予的使命,艱苦奮斗,歷經(jīng)滄桑,把教育工作發(fā)揮到極致。永春一中百年輝煌印證了當年創(chuàng)辦永春中學堂的先賢們高瞻遠矚:教育興、家鄉(xiāng)興,振興教育功德無量。
歌詞結(jié)尾表達了莘莘學子對母校的由衷贊美和深深祝福。如今百年名校、其百年輝煌誠可與日月爭輝,其發(fā)展進步之深遠影響猶如河海長流無窮!
注:“永中”,60年代前對永春中學的親切簡稱。
“桃溪南抱,鵬山東從” 抱,環(huán)抱;從,依從。指校園依山抱水,風景秀麗。
“堂侔闕里,基本梅峰” 堂,永春中學堂。建于梅峰山麓、發(fā)源于梅峰書院、學校有如孔子講學住地神圣而令人向往?!瓣I里”,春秋時期孔子住地講學處,今山東曲阜城內(nèi)。“基”,根基?!氨尽?,發(fā)源。與今之“基本”意異。
“旨與黨同”,旨趣相投 志同道合。“黨”與今之“政黨”意異。
“何”,多么。 “侔”,音(móu)?!瓣I”,音(quē)?!拌€”,鑰匙。
“齊日月而并耀,共河海以無窮”,祝福語。“以”,而。
1906年鄉(xiāng)賢鄭安邦、吳佑熙捐資并募集僑資創(chuàng)建于州城內(nèi)考棚,初名為“永春州中學堂”,后遷于“梅峰書院”。
一中數(shù)易其名,1917年命名為“福建省立第十二中學”。
1930更名為“公立永春中學”、“省立永春初級中學”。
1942年秋增辦高中,更名為“省立永春中學”,時為福建省三所著名中學之一。
1951年更名為福建省永春第一中學,1999年被省教委確認為一級達標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