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店拱北樓始創(chuàng)于北門外,是后來移址崇安寺的,不過它在崇安寺也有五十來年的歷史了。清代晚期的無錫北門外游山船浜是個熱鬧所在,燈船碼頭上下處,緊依古運河畔是糧行、紗行、山貨行等客商和四鄉(xiāng)班船集散之處。同治二年(1863),有位毛姓老板在浜口游弄里開設(shè)了拱北樓面館,此后歷經(jīng)了六位老板,一直沿用“拱北樓”這塊老招牌,使拱北樓成了久負盛名的名店。
歷史上北門是客商、班船會集之地,該店營業(yè)獨步無錫。據(jù)說清末舉人楊乃武,在冤案辯白后南下途中曾到此就餐。歷次戰(zhàn)亂中,其樓幾毀幾建??箲?zhàn)勝利后遷至市中心崇安寺。該店主營肴面和小籠饅頭,價廉而味美。面湯用肉骨、鱔骨和雞吊熬,并加甜汁,面澆頭花色多。面條粗細均勻,湯味醇鮮、軟而不爛、滑爽不膩,小籠饅頭皮子勻薄而韌,餡心咸中帶甜,鹵足,屬正宗無錫風(fēng)味。由于崇安寺改造拆遷,搬至勝利門廣場原五金站繼續(xù)經(jīng)營。
提起吃面,無錫人都會想到崇安寺里的拱北樓。人們印象中的拱北樓,是它最后在金剛殿舊址上重砌起來的那幢兩層樓房,樓上樓下兩個堂口,樓上供應(yīng)什錦炒面、鍋面、老式面和各種花色面,東面的板墻上掛滿了各種面條的名目和炒菜價目單,大致有上百個品種,僅面條就有五六十種;樓下供應(yīng)面餃、陽春面、小籠饅頭和菜。樓上的各色面條體現(xiàn)拱北樓特色。“文革”剛結(jié)束時,雖然許多老行業(yè)受到很大打擊,但拱北樓的生意仍很興隆。當時面條分湯面和拌面,根據(jù)煮熟的程度又分為健(斷生立直)、軟、爛三個層次。
拱北樓的面之所以名聞遐邇,主要在于做面和吊湯有一套獨特考究的做法。清末時期,拱北樓做面是將木棍插在厚皮子中央,用手臂不斷跳壓,一面拍上小粉,使皮子薄而不粘,而后用刀切,故名曰“跳面”或“刀切面”。1924年無錫出現(xiàn)了手搖面機,結(jié)束了手工拉面和刀切面的歷史。但另有一說,拱北樓自設(shè)加工場做面,從1919年到1945年一直保持著刀切面的傳統(tǒng),1946年以后才改為機軋面。面條現(xiàn)軋,均勻細長,韌勁好,下鍋后軟而不爛,滑爽不膩,面湯用豬骨、鱔骨、雞湯吊,放入蔥、姜、鹽、酒提香味,碗內(nèi)加醬油、味精,并添加甜汁吊鮮頭,所以拱北樓的面點成為無錫一絕。
無錫拱北樓的饅頭和餃面,美味可口,價廉物美,飲譽江浙兩省,它所以有如此名聲,傳說和清代奇案之一——“楊乃武和小白菜”有關(guān)。
據(jù)傳,楊乃武與小白菜冤案昭雪后,楊乃武搭船從京城返回浙江余杭老家,途中,船到無錫停憩,楊乃武上岸觀市,見“拱北樓”顧客盈門,便進店小坐,點了小籠饅頭和一碗餃頭面,邊吃邊與食客聊天,對無錫小籠饅頭皮薄鹵多、咸甜適口,大加贊美,對鮮湯餃面也很滿意,老板聽了,靈機一動,立刻宣揚,來往客商與當?shù)匕傩章犝f大名鼎鼎的楊乃武在此小吃,便紛紛前往觀看,一時樓上樓下人到處是人。老板把楊乃武的贊美之詞,傳遍了無錫城鄉(xiāng),“拱北樓”的饅頭和餃面隨之名揚于江蘇、浙江兩省,生意格外紅火,許多到無錫辦事和旅游者都要到“拱北樓”品嘗一下饅頭和餃面。
1932年,拱北樓失火,營業(yè)一度中止。直到1934年在無錫縣商會會長楊翰西的幫助下,拱北樓老板周云亭籌資在原址重建了一幢鋼筋水泥結(jié)構(gòu)洋房,7月份重新開張,是當時無錫規(guī)模較大建筑較新穎的店堂。樓上共辟三個堂口,其中一個是專供士紳商賈品茗談生意的茶會,一個是專供官商豪門宴客的餐廳,另一個是一般顧客光顧的大堂口,三個堂口設(shè)置大理石臺面八仙桌十二張,四周玻璃窗,空氣清新,座位舒適。拱北樓聘請出名撈面師傅蔣阿盤掌灶,李仁泉做饅頭,胡阿全為招待員,并可以電話叫喚,送外賣上門。樓下有一個小堂口,既賣面點又供茶,另一邊是浴室。拱北樓的業(yè)務(wù)進入鼎盛時期,賓客如云,食客如織,聲譽名揚四方。據(jù)1935年1月3日《大錫報》的報道,國民黨元老吳稚暉偕朋友赴拱北樓嘗饅頭和面,連吃了八只饅頭,不住稱贊“其味絕佳”。
1937年,無錫淪陷,拱北樓被日寇縱火焚毀,周云亭瀕于破產(chǎn)。直至1940年才租賃到崇安寺皇亭西南首的平房一間,重新復(fù)業(yè),拱北樓的早面和饅頭仍負盛名。周云亭病故后,由其妻支撐了兩年,1949年將店盤給了朱氏。1956年拱北樓公私合營,遷進了整修后的原金剛殿營業(yè),生意一度很紅火,創(chuàng)造了拱北樓后期的興盛。老無錫心目中的拱北樓,其實大都是對1956年期間的印象。
2011年1月19號歇業(yè)歇了一年多的百年老字號無錫“拱北樓”在無錫崇安寺試營業(yè)。原來的經(jīng)營人馬已經(jīng)全部換掉,“拱北樓”這塊牌子也在新一任老板接盤后被注冊了商號。不少老無錫聽說重新開業(yè)特意趕來。
2009年9月初,在崇安寺經(jīng)營了兩年的“拱北樓”,因為種種原因,還是宣告停業(yè)了。一年多來,這家店一直大門緊閉,令人關(guān)注。但實際上,當年的10月份,這家店就被現(xiàn)任老板接盤,不過直到2011年才花費200萬元重新裝修后試營業(yè)。拱北樓”這塊牌子原來由無錫元盛有限公司在經(jīng)營,現(xiàn)任老板已經(jīng)把包括房屋產(chǎn)權(quán)、注冊商標在內(nèi)的所有資產(chǎn)全部買下,消息人士透露總共花了2100萬元,同時為“拱北樓”這塊牌子注冊了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