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流烈士陵園始建于1950年6月,原址在縣城北隅舊養(yǎng)濟院后,歷五十余年風雨浸蝕,亟待修葺。為緬懷先烈,激勵后人,中共雙流縣委、雙流縣人民政府于2007年7月決定將陵園遷建于煎茶鎮(zhèn)現(xiàn)址,并將分置于縣境各地的烈士墓一并遷葬雙流新烈士陵園。
整個烈士陵園無圍墻圍欄,四周遍植茂盛蔥郁的綠化草木,屬開放式主題陵園,南北朝向,因勢而建,環(huán)境清幽。采用中國古老的建筑傳統(tǒng),體現(xiàn)出莊重、大氣的建筑風格:陵門、臺階、平臺、祭祀廣場、紀念碑均沿中軸線上縱向排列,烈士墓對稱分列平臺兩旁,記錄解放雙流、剿匪平叛、征糧支前史實的大型浮雕墻立于紀念碑后。陵門左側(cè)為革命烈士紀念館,右側(cè)為陵園管理辦公室和來賓接待室。
整個陵園坐南朝北,形似一只和平鴿。記念廣場形似和平鴿的頭,兩側(cè)烈士墓碑林則是鴿子的兩枚羽翼。
逝者既已逝,往事猶可追?!凹t色記憶”——浮雕文化墻位于雙流烈士陵園北入口。整個場景藝術(shù)景觀墻長40米、高4米,包含“解放雙流”“剿匪平叛”“征糧支前”三大板塊。景觀墻采用影雕、淺浮雕、高浮雕和著色等多種手法,透過文獻圖景式的藝術(shù)真實,輔以銘文式的直截記載,選取三大歷史事件中的典型細節(jié),把當時發(fā)生在這片熱土上的人事景物作了還原。
雙流烈士陵園是成都市目前規(guī)模較大的烈士陵園。每年9月3日公祭日,陵園要接待機關(guān)、企業(yè)、學校等單位組織的祭掃和入黨宣誓、重溫誓詞活動,接待人數(shù)迄今已達數(shù)十萬,是雙流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雙流縣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為全市廉潔文化教育的一大內(nèi)容,2015年被成都市紀委、市紀檢檢察局命名為成都市黨性黨風黨紀教育基地。
在烈士陵園南門口有專門配套建設的雙流縣革命烈士紀念館。紀念館將平板屋頂設計為“人”字頂,一方面,能夠使內(nèi)部空間擺脫局促之感,另一方面,革命烈士也如這人字的一撇一捺,沒有豪言壯語,只是靠著他們的血肉之軀,支撐起天,屹立于地,為后世創(chuàng)造出了朗朗乾坤。在陳列館的最后部分,是革命烈士英名錄,他們是不同時期的雙流籍人在本地和外地犧牲的革命烈士,共計291名,所有英烈均載于《雙流縣革命烈士英名錄》。
從南門口的陵門到山頂廣場共有臺階74級,寓意前來緬懷的人們心中默默起誓要學習烈士精神,爭做民族復興的貢獻者。拾級而上就來到了烈士陵園的標志性建筑——革命烈士紀念碑,紀念碑以原烈士陵園紀念碑為原型,高19米,喻意革命烈士精神千古傳承,永垂不朽。碑座前方刻有“保衛(wèi)和平”,后方為烈士陵園碑記,前方碑文為“雙流革命烈士紀念碑”,后方為“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廣場前方花壇里,樹木蔥蘢,蒼翠欲滴,中間是由紅色植物構(gòu)成的五角星。紀念廣場是陵園舉行大型活動的場所。每到公祭日或清明節(jié),在這里均要舉行入黨宣誓或重溫入黨誓詞活動,然后祭掃烈士墓,體現(xiàn)了莊嚴、肅穆的儀式感。
在陵園兩條墓道的起始處,一左一右各建有1個英雄亭。在中國文化中,亭與“?!敝C音,是為停歇、休息之意。整個陵園,分置兩排墓碑,共長眠著70位革命烈士。在這些烈士中,有在解放雙流、平息土匪叛亂中英勇獻身的解放軍指戰(zhàn)員、游擊隊員和征糧工作隊員,有參加過紅軍長征,從事黨的地下工作,參加過抗美援朝的雙流籍烈士,也有和平建設時期為保護人民生命財產(chǎn)安全犧牲的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