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峽奇麗秀美的自然風光宛如天然畫廊,景區(qū)步移景異,季更景變。這里是中國面積最大的野生桃花聚集地,每到春天數(shù)萬畝山桃花競相開放,花期持續(xù)20多天,大量游客慕名而來,踏青賞花;這里雨量充沛,地表水、地下水水量充足,溪流、瀑布、潭水極其豐富,夏日高山飛瀑,泉水潺潺,峽谷清幽涼爽;這里有上萬畝的黃蘆、五角楓,每到秋天紅葉將大山裝扮的姹紫嫣紅,五彩繽紛;冬季,瑞雪素裹、銀龍飛舞,這里瀑布與水潭凍結,形成百丈冰瀑和冰柱奇景,尤其是霧天入夜,霧滴在山林樹梢結凍,成霧淞樹掛奇觀。
老龍?zhí)队升垖m瀑布鑿蝕而成,潭周邊人工雕筑的巨龍,表現(xiàn)手法抽象,像長在崖壁上的一條巖脈,騰云飛舞氣勢磅礴。
在旅游區(qū)大門口能看見,為響水潭瀑布,響水套主要是因為響水潭瀑布命名,由于瀑布落差達100余米并發(fā)出巨大的聲響。另外還有蟠龍峽二級瀑,水韻三疊多處瀑布。
虬龍峽與服務點之間為一段南凸的弧形峽谷,兩側崖壁高達150米,是最雄偉的峽谷段,峽底有水潭,命名臥龍灣、臥龍?zhí)丁L杜杂幸痪奘?,名臥龍石。
臥龍灣由于崖壁緊合,仰望呈天井景觀。這里峽壁石英巖層各層巖性成分不一,顏色有別,差異風化后形成如書頁相疊的厚書,命名為“天書崖”。
峽谷南側由差異侵蝕軟巖層,凹進面形巖廊,長200余米,寬3-4米步游道整治巖廊,雕刻有歷代龍子的演變,歷代文人、帝王的龍字書法。被稱為華夏第一廊。
螭龍峽與虬龍峽之間,峽谷縮窄,兩側柱狀山崖壁立峽口,似兩將軍把門,故名。
位于蛟龍峽口西側主峽南崖壁下方,高出峽底近20米,有石階上至洞室,洞深20米左右,是沿節(jié)理密集帶差異侵蝕而成的巖洞。洞內奉供觀音菩薩,故名觀音洞,洞的對面大山成蓮花狀,故稱蓮花臺山。此段峽谷成寶瓶狀,故稱寶瓶峽。寶瓶、蓮花臺、自然洞穴內雕刻的觀音構成了景區(qū)與宗教相結合的景點。
蜻龍峽口有一小型“離嘴山”,頂部渾圓,形同寶珠,正處于三峽相匯處,命名“三龍戲珠”。
在自然景觀的背景下有很強的形象感。在兩個峽口有兩個天生橋,又名龍鳳橋。
龍鳳橋之上長約250米的主峽兩側巖壁高達50多米,且多紅色砂巖層,故名“火龍峽”。峽底有清溪常流,多巖坎而成串狀瀑潭,命名九瀑十八潭,是旅游區(qū)最奇麗怡人的峽谷段。
晉永和四年,西域僧人佛圖澄隨石勒至襄國(漿水),有一年,襄國城泉水枯竭,全城水荒,其水暴竭。石勒問佛圖澄。何以致水。澄曰。今當敕龍。勒字世龍。謂澄嘲己。答曰。正以龍不能致水。故相問耳。澄曰。此誠言非戲也。水泉之源必有神龍居之。今往敕語水必可得。乃與弟子法首等數(shù)人至泉源上。其源故處久已干燥。坼如車轍從者心疑。恐水難得。澄坐繩床燒安息香。咒愿數(shù)百言。如此三日水泫然微流。有一小龍。長五六寸許。隨水來出。諸道士見競往視之。澄曰。龍有毒勿臨其上。有頃水大至隍塹皆滿。故本泉為九龍泉,萬年不枯。
位于九龍泉之下,沿地勢順勢而下,在步游路兩側以“巖石式跌流”的方式置景,建有兩個平臺。每臺中有一池,上位臺雕修一巨龍,盤臥成池。下位臺池中建亭,亭臺有九個石雕龍,九個石雕龍各噴泉水源取向上一級水池向池中噴水,故命之為“九龍池”、“九龍亭”。
人工栽植櫻花、各種高檔觀賞桃花50余畝,由于溫差和氣候的關系,大約五一左右開放,花期長于山桃花一起裝扮著春天的九龍峽。
位于頂部大門下方十幾米處的一處臺梁,經人工平整而成,南北長60多米,東西寬20多米??蓮拇颂幭蛳赂┯[九龍峽峽谷,步游道由山下經此到頂部出口。
位于邢和公路南側的冀晉省界處的頂棧棧面上,地形舒緩平坦,一萬余畝的油松和數(shù)千畝草地分布在海拔高度1300米左右,東部視野開闊,觀日出、探云海,是度假野營的良好居處。
在邢臺市可乘坐34路公交可以直達景區(qū)。
從紅星街向東方向,前往順德路110米;在1路口向左轉,朝順德路行進83米目的地在右側。
九龍峽旅游區(qū)地處太行山中段主脊東側,海拔700—1500米之間,中元古界長城系紅色石英砂巖和長石砂巖,構成了山峰主體。下太古界、下元古界變質巖系構成山體底部;主脊為下古生界碳酸鹽巖系。由于長城系石英砂巖巖性堅硬,垂直斷裂構造及節(jié)理發(fā)育,棧崖壁立,峽溝縱橫,峽嶺相間,奇峽、幽谷奇峰、怪石、巖廊、巖洞、構成了具有獨特性的砂巖地貌景觀。山頂灰?guī)r山體發(fā)育了暖溫帶喀斯特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