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蜀丞相孔明興師南征曾扎營羅泉鎮(zhèn)營盤山,因連續(xù)干旱無雨,山上水源奇缺,孔明遂派兵在珠溪河畔挖井取水,只幾天功夫,挖井成功,井底涌出泉水??酌鹘拥奖鴪蟠笙?,親自到井邊察看,只見井中泉水清澈透明,即命待衛(wèi)宮取水試用,待衛(wèi)宮飲水后感覺甚好。呈孔明品嘗,孔明飲后靈性即來,他見井中泉水涌出,井似籮筐大小,即命名此井為籮泉井。而后清朝時一姓羅的府衙不滿資州一姓竹的州官比他官大壓在他的頭上,便將籮上的竹頭去掉,簡稱“羅”,并將“羅泉井”作地名使用,后又將“井”字去掉俗稱羅泉。當時孔明軍一共挖了四口大井。即:桂花井(羅泉小學對面)、大壩井(連心橋下)、花園井(矮子橋上)、觀音井(觀音沱對面)。
孔明之師在營盤山上駐扎兩年有余,需購大量的生活用品,而沒有集市??酌髟喠髋杀鴰椭傩战ń质?。最初搬進街市的不過五十戶左右,后來興旺時期住戶達一百有余,人們把這一街市取名“羅泉井”。
歷盡蒼桑,飽受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熏陶的龍鎮(zhèn)人,勤勞樸實,憨厚大方,女人們喜歡邊做針線活邊聊天。老人們一邊喝茶,一邊聽戲。僅五里長街就有十多家茶館,生意頗為興隆。而河邊洗衣臺上捶衣的棒聲,婦女們的歡笑聲,校園里朗朗讀書聲以及珠溪河嘩嘩的流水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了龍鎮(zhèn)人特有的生活氣息。
龍鎮(zhèn)人熱愛生活,更熱愛自己的家園,全鎮(zhèn)數(shù)萬平方米的明清建筑風韻尚存。很多一樓一底或兩樓一底的穿逗式木結構房屋反映了羅泉古鎮(zhèn)的歷史地位。特別是鹽神廟是一座當今世界的稀世廟字,它與日月共患難,飽經(jīng)世代風霜,仍是那樣金碧輝煌。那成排成列的古建筑、屋檐上的玲瓏翹角、木刻石雕,無不顯露出龍鎮(zhèn)建設者們的精湛技術。一塊樓牌、一方門匾、一扇窗花,一個吊瓜、一個斜撐都細致如微,每件都是價值高昂的藝術珍品。
古老而狹長的龍鎮(zhèn),十彎九曲,恰似龍游東海,不到街頭街尾。難見豁然開朗的藍天碧云,龍鎮(zhèn)以她那獨特的半陰半陽的地理位置和清澈透明的羅泉泉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羅泉人,造就了羅泉出“美女”的膾炙人口的傳說。
從公路上往下看羅泉,鎮(zhèn)子的形制宛若一條正月里舞動的游龍。漫步于羅泉寬約4米、長5里、由青石條鋪成的巷道,看到優(yōu)雅而古樸的古建民居,使人感受到小鎮(zhèn)古老而淳樸的氣息。羅泉的鼎盛時期,清朝末年,小小的鎮(zhèn)上有13家飯鋪,32家面鋪,數(shù)十家戲樓,十多家茶館,十多家賭場,二十多家妓院,鎮(zhèn)子周圍還建有九宮十八廟。珠溪河兩岸十五華里之內,密布著1000多口鹽井,50多家鹽灶房。那時節(jié),舟緝穿梭,馬嘶驢鳴,羅泉鹽通過水陸兩道被運至中國西部各地。在這條游龍之上,棲居著約4000人,他們與來往于羅泉的鹽商、鹽夫、船夫、挑煤夫、挑米夫、挑鐵夫共同寫就和見證了羅泉歷史上的繁華歲月。民國初年以后,羅泉開始衰敗,大大小小的鹽井礦衰竭,再也提不出較好的鹵水。這片神奇的土地,仿佛在一夜之間化為了云煙。
以產(chǎn)鹽而聞名天下的羅泉,其悠久的歷史可追溯到秦代,至清朝時鹽業(yè)開發(fā)已達到頂峰,清光緒年間,羅泉已有鹽井1500余眼,所產(chǎn)的井鹽于1925年獲巴黎世界博覽會金獎。那時的羅泉商賈聚集,馬嘶騾叫,熱鬧非凡,當?shù)氐柠}神廟便是最好見證。鹽神廟建于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鹽神廟是古鎮(zhèn)的曾經(jīng)輝煌的重要標志。廟內供管仲為鹽神,關羽和火神則作為管仲的輔佐相伴左右,整個鹽神廟重檐三級,翼角高翹,正殿屋頂?shù)娜糊堟覒驌寣殘D,雖經(jīng)百年風吹雨打仍栩栩如生。
鹽神廟是中國境內唯一用來紀念、朝拜鹽神的廟宇,早在秦朝年間,羅泉鎮(zhèn)山澗嶺底就井架林立,鹽灶羅列,成為“天府之國”生產(chǎn)鹽的的基地之一。其產(chǎn)鹽歷史較鹽都自貢尚早五百多年,羅泉鎮(zhèn)的鹽業(yè)開發(fā)歷漢、三國、南北朝,經(jīng)唐、宋、元、明代,在歲月更替中不斷發(fā)展。至清朝時,羅泉鎮(zhèn)的鹽業(yè)開發(fā)發(fā)展到頂峰,清光緒年間,羅泉鎮(zhèn)已有鹽井一千五百一十五口,所產(chǎn)鹽于公元1925年獲巴黎世界博覽會金獎,品質號稱天下第一。
鹽神廟占地二千七百多平方米,始建于清雍正七年,正殿按道家風格進行建造。戲臺建于清同治七年,按佛家風格進行建造。箱房按儒家風格進行建造。鹽神廟集三種建筑風格于一體。是目前保護較為完好的廟宇,鹽神廟中間是一塊六百多平方米的戲壩,全部由青石板鋪成,可容納上千人看戲,從大戲壩到正殿共有一十三步石梯,從這班駁的石梯上還記載著鹽神廟昔日的輝煌。廟的正殿供管仲為鹽神,關羽和火神則作為管仲的輔佐相伴左右。整個鹽神廟重檐三級,翼角高翹、或雙龍戲珠、或金凰嬉鳳,均雕就畫成;廟堂或木樓花窗、或梁架縱橫,皆鬼斧神工。正殿屋頂是全廟精華處,具有“畫龍點睛”之妙。主脊上纏繞著四條各十米長的彩色巨龍,居中兩彩龍昂道伸須,雙眼圓睜,張口如盆竄向寶葫蘆。主脊的正面,翹角點點密布,每個翹角上掛有一個響玲當,一夜風吹,玲聲悠揚,宛如一首悅耳動人的樂曲,吸引著脊上眾多形態(tài)各異的龍、鳳、虎、豹等飛禽走獸駐足傾聽,整個廟頂好似善獸益鳥的樂園,猶如群鳥眾獸鬧春的天堂。
世界奇廟鹽神廟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它歷經(jīng)了一百多年的風吹雨打,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她作為藝術欣賞,社會發(fā)展和鹽業(yè)興衰的產(chǎn)物,研究井鹽技術,藝術、文化等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鹽神廟其世界獨特的藝術風格處處繚人眼目,動人情懷,其世界獨特的社會歷史價值,時時引人暇思,催人奮進,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必將閃耀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1911年,中國歷史上發(fā)生了震驚中外的辛亥革命,一支由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軍一舉推翻了統(tǒng)治中國達兩千年之久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辛亥革命的重要領導人之一吳玉璋是四川省榮縣人,當時在成都任教的好友龍鳴劍是他的同鄉(xiāng),龍鳴劍受吳玉璋的革命思想影響,對清政府的統(tǒng)治深痛惡絕。正當清政府把開辦的川漢、粵漢鐵路權出賣給帝國主義的時候,龍鳴劍登高一呼,站在保路運動的前列,對四川保路運動的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
龍鳴劍從成都回榮縣老家,常順路到羅泉鎮(zhèn)當時任團防局團總的學生鐘岳靈家小住。鐘岳靈雖身為清朝官員,但思想進步、愛國心強,在龍鳴劍影響下,他秘密地加入到保路的行列。
保路運動會以開“攢堂大會”的名義舉行,預備會準時在羅泉井胡范渠書樓召開,正式會議當天深夜在對街福音堂內舉行,會議期間,鐘岳靈負責接待、并放出看哨20里以外;張益山負責探傳資州軍警動向情報乃東大路一帶外線警戒。參加會議的有同盟會員龍鳴劍、王天杰、陳孔白,同盟會員兼哥老首領秦載賡、羅子舟、張達山、哥老首領胡朗和、孫澤、候國治等;有的同志會和哥老首領則派代表或管事參加。資州張益山、周星武、鐘岳靈、胡范渠參加會議。
會上商定改組同志會為同志軍,各地于陰歷七月底同時或前后幾天起義,推定秦載賡、候寶齋主持川東南起義工作,川西北由張達三、候國治等人號召進行。會議決定向各地團練及富紳借用槍支、向各縣借用積谷及其他財物作經(jīng)費,不向民間攤派。并作出探查敵情、交換情報、嚴肅軍紀等決議。
9月7日,川督趙爾豐在成都屠殺和平請愿民眾,資中人從沱江河中得到“趙爾豐先撲捕羅、后剿四川、各地同志速起自救自?!钡摹八妶蟆焙?,張益山等立即斬木揭竿,毀家率眾起事,增援圍攻成都的民軍。發(fā)動了震驚中外的四川保路運動,加快了中國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的進程,正如孫中山先生說:“若沒有四川保路同志會的起義,武昌革命或者要推遲一年半截的”。羅泉井會議為全川同志軍起義作了重要的思想和組織準備,將和平請愿的保路運動引向反清武裝斗爭。是中國同盟會把保路運動由保皇的改良主義轉變?yōu)槲溲b推翻清王朝的民主革命的第一個具體步驟和重要里程碑。
羅泉井會議伴隨著辛亥革命的勝利而載入歷史史冊、名垂青史的羅泉井會議舊址則依然如故,成為世人觀賞和追記往事的古跡,已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羅泉鎮(zhèn)被稱為古鎮(zhèn),確實名符其實,特別是以源遠流長的鹽業(yè)興旺為標志。造就了豐富多彩的羅泉文化,一段時期內,凡羅泉大戶人家都建有戲臺,每遇“紅、白”喜事,或逢年過節(jié),均專請戲班唱戲,以示富貴之雅。這里各種廟宇也應運而生,僅羅泉鎮(zhèn)場鎮(zhèn)附近就建有九宮一寺八廟。每個宮、寺、廟中不但塑有各種菩薩,而且建有戲臺,可容納幾百人至幾千人看戲,它是羅泉人及來羅泉的商賈們朝拜菩薩和觀摩傳統(tǒng)戲劇的地方。
羅泉鎮(zhèn)的九宮包括南華宮、萬壽宮、榮祿宮、同慶宮、巧圣宮、禹王宮、文昌宮、天上宮、三圣宮;一寺指羅泉寺;八廟包括鹽神廟、城皇廟、川主廟、龍王廟、關帝廟、東獄廟、玉皇廟、地母廟。
九宮一寺八廟總體布局并非隨意拼湊,而是按“龍”的形態(tài)點綴得恰到好處。整個龍鎮(zhèn)由宮廟構成,古街聯(lián)結俯瞰全鎮(zhèn),宛如一幅蛟龍出海圖,真可謂珠聯(lián)璧合,絕紗至極。
羅泉鎮(zhèn)不僅以其絕妙的街形、容洞可觀、羅泉會議和燦爛的鹽業(yè)史文化而著名于天府之國。而且以幽雅獨特的八色美景吸引眾多的墨客騷人前往觀瞻旅游、吟詩作賦。
“碑觀夕照”在碑記坎,經(jīng)“古香泉洞”登一條彎彎曲曲的青石板路即可到達。出稱千人磕、萬人拜。在此處羅泉龍鎮(zhèn)盡收眼底。夜晚在此處可看見羅泉古鎮(zhèn)的萬盞明燈。
“古香泉洞”為古羅泉井八色美之首。她位于羅泉大石包處,在石包之下有一個箕簸大的洞口,洞內泉水清澈透明、甘甜可口,無論天干水旱,泉水不渾濁、不干涸。常年保持固定水位。
“雄獅吞月”位于獅子山,羅泉溶洞從此山腹心穿過,山上樹林森森,清風習習,其外形極似一頭雄獅靜臥。
“江塔秋風”位于子來橋下游兩百米處。此地原名三星橋,在橋頭有寶塔一座,金秋時節(jié),珠溪河水蕩漾,橋頭山坡樹葉金黃,山腰紅桔掛滿枝頭,秋風拂過,紅葉飄落,松風灌耳,塔窗發(fā)出清脆的響聲。
“子橋夜燈”位于子來橋,舊時,子來橋兩邊均有街房。晚上營業(yè)時靠點燃菜油燈盞照明,油燈燈光映入子來橋下的珠溪河,宛如繁星點點閃爍發(fā)光,很是迷人。
“神沱龜浪”位于觀音沱三十二洞橋處。傳說里面生長著一只有幾萬年歲的仙龜。實際上是一塊碩大的石頭,微風吹來,水拍石頭浪打石頂,在回水沱中恍若仙龜弄浪。
“香爐寶山”位于原于原四維書院側面頂上的香爐 山,此山形如廟中香爐而名香爐山,每逢夏日,香爐山被曬得紫煙縹緲;每逢春秋日,薄霧依稀,香爐山頂煙霧潦繞,瑞氣升騰。
“金鳳朝陽”位于營盤山頂,也稱安宮扎寨。頂上有山包,其形如鳳頭朝東而立,當紅日升之時,滿風金光燦爛,遙遙遠望,宛如鳳凰展翅。
羅泉鎮(zhèn)的八色美景各具特色,她是美麗富饒的天府之國的一個縮影,或觀日出、或看夕陽、或賞洞景、或品夜燈;或任秋風吹拂、或隨皓月祜食;或以水渡日、或憑瑞氣為神。身臨其境,自享其樂。
“子來橋”東邊是鹽神廟,西邊是城皇廟。先前并無“子來橋”,連接珠溪河兩岸的通行道只不過是一座簡易的“踏水橋”,“踏水橋”建于明朝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4年),后因來往商賈甚多,騾馬、商人、腳夫過橋都要涉水而過,跌足而行,一些趕路的騾馬、腳夫急行到此,一旦踏水過橋,往往鬧出大病。當時,羅泉井鹽場場官司張少牧,體察民眾疾苦,便思考重修踏水橋的方略,因重修此橋,用費浩繁,官司府又一時難以劃撥足夠銀兩,于是張少牧召集鹽商、灶工商議,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總共籌措白銀三千余兩,勞工五千余人,歷時半年修了一座長四十米,寬十二米的大型石橋。石橋完工時,張少牧邀資州趙宮人前來踩橋(即剪彩),趙接到請柬時,其妻正身孕足月,當晚做夢,見妻生下一個胖乎乎的兒子,次日,趙官人來羅泉踩橋時,便命石橋為“子來橋”。這一天為公元1796年,農(nóng)歷臘月十三日。
時隔一百八十九年(即公元1985年),由于河床上漲,加之“子來橋”橋墩甚大且密,阻礙河水下溢,常造成水淹羅泉井,又因河水常年沖刷,橋基破敗,石橋有跨塌之勢。為此,羅泉鎮(zhèn)人民政府決定,拆除舊橋,重建新橋。
在抓舊子來橋時,為了將1934年漲大水時掉入河中的龍頭、獅子、獨角獸吊起來,調撥大型機械進行起吊,當天藍天白云,晴空萬里,當起吊龍頭時,天氣陡然突變,一時間雷鳴電閃,大雨傾盆。從石龍的頭上冒出一股青煙,據(jù)傳說,這是鎮(zhèn)橋的龍精上天去稟報玉皇大帝。后來,玉皇大帝批準老龍股從羅泉鎮(zhèn)所安排,繼續(xù)鎮(zhèn)守子來橋,老龍領了圣旨,現(xiàn)在仍忠實的坐在“子來橋“兩端,他仔細的端詳著南來北往的生靈。
繡樓是大戶人家的小姐繡花和居住的地方,小姐一經(jīng)住上繡樓直至婚嫁便不能下繡樓,有的人家選婿采取小姐在繡樓上拋繡球招新的辦法。羅泉古鎮(zhèn)繡樓是大戶人家劉明金(盤破門創(chuàng)始人劉杠之后)的房屋,修建于清道光年間占地420平方米,建筑面積460平方米,前面一個天井、后面一個天井中間為兩樓一底穿逗式木結構房屋,是典型的四合院建筑風格。這便是繡樓,繡樓頂層四周是美人靠,建筑上有許多雕刻精湛的吊瓜及窗花。
羅泉以獨特豐富的石灰石形成了川中奇觀——溶洞群。蟠龍洞、睡獅洞、飛凰洞、羅泉溶洞、幾洞鼎立、遙相呼應。
羅泉人自古有游賞溶洞之習俗。每逢端午節(jié),羅泉人都殺豬、宰雞全家團聚;吃粽子、飲“雄黃酒”,不能飲酒的兒童則將“雄黃酒”,擦于雙頰,酒足飯飽之后,男女老少,手執(zhí)火把或油燈、油罐,邀伴而行。“鉆”進溶洞,過“一線天”,看“五色景”;爬巍峨“雪山”,聽滴水“彈琴”;攀“舍身崖”敲“玉石筍”,長長溶洞、寂靜幽雅、洞中有洞、洞中有山、同上有洞、洞中有水、水下有洞、水上有山,似洞非洞,似山非山,似水非水,山、水、洞有機地融為一體,使游洞者宛如身進桃園,心在天堂,忘卻人世間的煩惱,盡情領略大自然羞羞答答地賜與人間的萬般風情。
羅泉溶洞坐落在鎮(zhèn)東1.5公里的半山上,洞底曲徑幽深。羅泉溶洞主洞長達4.8公里,還有八個分洞,地下河視面積達十萬多平方米,洞底隨山形變化彎曲有序,各支洞的流水匯集于主洞河流中,形成一股洞中溪水。洞內開闊,井然有序。羅泉溶洞以四絕一寶而獨具魅力,一絕是水簾洞門口的群候迎賓圖;二絕是神女洞中的金雞神犬圖;三絕是音樂長欄里的鐘乳液石;四絕是龍宮里的老翁背龍女;一寶是位于鹽水洞口的青岡樹木樁,它為研究羅泉歷史提供了有力的證據(jù)。彎腰涉水逆流而上,燈光所及,如纓絡懸掛;大如曇花,如鐘磬,如靈藝綻放。頭頂似繁星點點,腳下四壁是“珠寶”、“玉器”,有黑色、有褐色、有褚色、有綠白,五光十色,分外妖嬈。信步漫游,鹽器長廊里的猿人頭,水簾洞中的情侶石、霸王鞭等等,讓人目不暇接,在一片幽靜中,使人覺得那層層疊疊的石筍、石花、石柱仿佛都有了生命,一個有限的洞融匯了洞外無限的大千世界。羅泉溶洞實屬川中之奇觀。
盤破門是中國功夫五十八個派別之一,發(fā)源于資中縣羅泉鎮(zhèn),創(chuàng)始人是四川省資中縣羅泉鎮(zhèn)人劉瀨,創(chuàng)源于清朝乾隆年間,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在巴蜀極負盛名。
盤破門以南少林拳法為根基,融岳門脫化功夫、岳門小手、僧門小手、峨眉小手、北派倒肩腿等為一爐,自成一體。盤破門名師輩出。自清末和民國年間,盤門弟子活躍于成都、重慶等地的擂臺比賽,據(jù)有可查的資料的不完全統(tǒng)計,計有地、市、州以上擂臺金章獲得者數(shù)十人。其中九和尚,肖克明、譚普連于一九二八年在南京參加了由蔣中正任主考官的“國術國考”(即中央國術館考試)比賽,均取得合格證書。九和尚取得中等資格,獲“勇士”稱號。獲銀章、蘭章者不計其數(shù)。
豆腐宴,顧名思義,是以豆腐為主要成分,經(jīng)廚師精心調制,形成色香味俱全的豆制品系列佳肴。入得口中,有麻、辣、燙、鮮、香的口感特色。
羅泉豆腐,堪稱古鎮(zhèn)一絕。其乃以溶洞深層優(yōu)質泉水浸泡大豆,經(jīng)手工石磨細細研磨,再輔以鹽鹵悉心點制而成。它刀切而不碎,雖硬而不老,色澤光亮,軟柔鮮滑,晶白細嫩,余香留長,回味悠久。
羅泉豆腐招牌菜有箱箱豆腐、熊掌豆腐、布袋豆腐、懷胎豆腐、三鮮豆腐、麻婆豆腐、鰱魚豆腐、丸子豆腐、白油豆腐、鱔魚豆腐、豆腐腦等幾十種,形成頗具古鎮(zhèn)飲食文化特色的羅泉豆腐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