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角馬(學名:Connochaetes):是偶蹄目、???、狷羚亞科的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大型食草動物。也叫牛羚。角馬屬有兩種,白尾角馬和斑紋角馬。個頭碩大,體重可達270千克,長著牛頭、馬面、羊須。頭粗大而且肩寬,很像水牛;后部纖細,比較像馬;頸部有黑色鬣毛。全身有長長的毛,光滑并有短的斑紋。全身從藍灰到暗褐色,有黑色的臉、尾巴、胡須和斑紋,顏色因物種和亞種不同而異,性別和季節(jié)的不同也有所變化。
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非常強。在各種棲息地都有它們的身影,從茂密的灌木叢到開闊的林地洪泛區(qū),與干旱地區(qū)的合歡稀樹草原接壤的灌木叢和林地。角馬喜歡群居,在水草豐美的雨季,通常以10-20只左右結成一個家庭團體;在食不果腹的旱季,角馬會自覺地組合成幾十萬只,甚至上百萬只的大團體,團結在一起,長途跋涉,尋找新的草場。角馬一般壽命都在15-20年左右。主要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白尾角馬是哺乳綱、??啤⒔邱R屬的一種。體重110-57千克,雄性肩高111-121厘米,體長可達2米,雌性稍小。它們的皮毛顏色從深棕色到黑色,雄性比雌性暗。夏季,兩性的皮毛顏色都變得較淺,冬季則變得蓬松。雌雄皆有角。成對的角向下、向前、然后向上彎曲,像鉤子一樣,長達78厘米,雌性略細、略短。角的底部被加寬和壓平,形成一個保護罩。該物種是選擇性的短草食性動物,棲息于中、高部高原草原和開闊平原草地及卡魯灌木叢中。吃葉狀灌木和灌木的葉子。它們生活在一些干旱的地區(qū),可以經常不喝水也能生存。雨季3-5月期間,雨水充足,廣闊的草原上散布著一匹匹白尾角馬。但到了7-9月的旱季,為了尋找新鮮的草料,白尾角馬不得不離開這里,它們聚集起來,數(shù)量多達1萬頭,成群結隊地去尋找食物;每天要走48千米。
斑紋角馬是哺乳綱、???、狷羚亞科的食草動物。體重118-270千克,體長約1.8米,成年雄性可達到2米以上。喜群居。雨季結成小群活動;旱季合成大群;雌性組成的群體一般都很小,在同一區(qū)域通常共有8-25頭斑紋角馬及亞成年和幼角馬,分幾個小群活動。在清晨和午后活動。主要以草為食,也吃些多汁的植物。到了旱季,為了尋找新鮮的草料,斑紋角馬開始遷徙,它們聚集起來,數(shù)量多達1萬頭,每天要走48千米。壽命約15-20年。分布于安哥拉、博茨瓦納、埃斯瓦蒂尼、莫桑比克、納米比亞、南非、坦桑尼亞聯(lián)合共和國、贊比亞和津巴布韋等非洲國家。
角馬生活在短草平原上,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非常強。各種棲息地都有它們的身影,從茂密的灌木叢、開闊的平原草地和林地洪泛區(qū),與干旱地區(qū)的合歡稀樹草原接壤的灌木叢和林地。雨季時會在堿性和火山土壤上的短草上繁衍,而在雨季時常降雨較多且水源不斷的地區(qū),它們會遷徙至其他草原。但是它們似乎更喜歡生長著合歡樹的大草原和草叢生長迅速,土壤濕度適中的平原。從特征是平坦至連綿起伏的平原,以及海拔高度在海拔高度600-2,1500米。越過無樹大草原的邊緣,進入寒冷的氣候帶。它們很少尋找陰涼處,幾乎不需要冬季庇護。
分布在非洲大陸東部、中部和南部,十分常見。所在國家包括安哥拉、博茨瓦納、埃斯瓦蒂尼、莫桑比克、納米比亞、南非、坦桑尼亞聯(lián)合共和國、斯洛文尼亞、萊索托、贊比亞和津巴布韋。
角馬是大型食草動物。體形壯大,四肢粗壯,肩高大于臀部,尾較短,吻鼻部高而彎起,體長約1.8米,成年雄性可達到2米以上。外形似牛,機體結實又介于山羊和羚羊之間,故又稱牛羚。吻鼻部和四肢為黑色。角馬有飄垂的鬃須,長而成簇的尾,雌雄兩性都有彎角,從頭頂先彎向兩側,然后向后上方扭轉,角尖向內雄性的又寬又厚,非常光滑,頜下和頸下長著胡須狀的長垂毛。
該屬有2個物種:白尾角馬亦稱黑角馬,體長1.7-2.2米,尾長約0.9米,肩高1.14米;臉黑,有長毛,鬃灰白色,體深褐色,尾白色。斑紋角馬亦稱普通角馬、黑斑牛羚和藍角馬,體長1.8-2.4米,肩高1.3-1.4米;較前者高大,臉無長毛,尾和鬃均呈黑色,體色灰黑,肩有條紋。
角馬喜歡群居,群體是它們在自然界生存的法則。在水草豐美的雨季,通常以10-20只左右結成小群活動。旱季會自覺地組合成幾十萬只,甚至上百萬只的大群,團結在一起,長途跋涉,尋找新的草場。雌性組成的群體一般都很小,平均約8只母角馬及少年公角馬和幼角馬。在同一區(qū)域通常共有2-25只角馬,分幾個小群活動。當草源充足時,40畝的牧場就足夠一群角馬生活了。
每群角馬都由一只成年雄角馬率領,角馬群移動時,由強壯個體領頭和壓陣,其他成員在中間一個挨著一個地隨后跟著順小道行走。角馬群平時活動時,一般有一只強壯者屹立高處瞭望放哨,如遇敵害,頭牛會率領角馬群沖向前去,勢不可擋,直至脫離險境。憑借強壯的體軀和力氣,角馬可以隨時趕走到來爭食的毛冠鹿、麝、鬣羚和其它有蹄動物。成年角馬的天敵有三色豺,獅子,鬣狗等食肉動物。角馬體型臃腫,在行進時弓腰駝背,步態(tài)蹣跚,在需要時卻能躍過2.4米高的枝頭,角馬行進時的隊伍非常有紀律,健壯的公角馬分別走在隊伍的前面和后面,隊伍的中間是母角馬和幼角馬。角馬群不會主動攻擊人,危險性低。但單獨的角馬的性情跟生活在群體中的角馬不同。一些角馬由于從群體中走散,而不得不獨自“流浪”,這些角馬性情暴躁,極易傷人。
角馬鼻子特別靈敏,不僅能到聞到獅子、獵豹等天敵的氣味而且能夠嗅出遠方雨水的氣息,從而找到好草場。角馬在自身獨有的特性上顯示出超強的耐受力。一般在白天活動。角馬的采食活動多見于上午和傍晚,晨昏時期較為活躍。角馬通過視覺、聲音和嗅覺進行交流。一只雄性的吼叫聲可以傳達到2公里。眶前和足腺分泌物與尿液和糞便一樣,在嗅覺聯(lián)系中也很重要。足腺可引導族群在遷徙過程中互相跟隨。斑紋角馬會彼此在背上和面部摩擦其眶前的腺體,以進行社會交往,也會用鼻子嗅聞其他角馬的脖子。
角馬生活在非洲的中部和東南部。雨季期間(3-5月),雨水充足,大地一片,廣闊的草原上散布著一匹匹非洲角馬。但到了旱季(7-9月),為了尋找新鮮的草料,非洲角馬不得不離開這里,全身從藍灰到暗褐色,有黑色的臉、尾巴、胡須和斑紋,它們聚集起來,數(shù)量多達1萬頭,成群結隊地去尋找食物,每天要走48千米。在東非塞倫蓋蒂平原,旱季時這些非洲角馬向西遷徙。它們打算去沿河地區(qū)吃新鮮的草。
在非洲肯尼亞有一條馬拉河,這條河是角馬遷徙必經之路,每年的10月份,都有上百萬頭角馬從3000公里外的坦桑尼亞遷徙到這里。角馬的主要天敵是獅子、鬣狗和非洲獵犬,但角馬渡河馬拉河時有種動物是在必然要遇到的殺手:世上最大、最為兇殘的尼羅鱷。每年的10月份和次年的3月份,馬拉河都會上演鱷魚捕殺角馬。
2015年7月26日,在肯尼亞馬賽馬拉國家公園,幾只渡河角馬成功上岸。為尋求水源和青草,數(shù)以百萬計的食草動物從坦桑尼亞的塞倫蓋蒂向肯尼亞的馬賽馬拉遷徙,約150萬只角馬是其中的主力。途中它們需要渡過鱷魚出沒的馬拉河,這一壯觀場景被稱為“天國之渡”。
角馬十分挑食,主要以草、樹葉及花蕾為食,唯獨對鮮美多汁的嫩草情有獨鐘,它們所食植物種類多達百種,因此具有多方面的營養(yǎng),有些是天然的中草藥,有止瀉驅蟲的功能,能抵御疾病。角馬喜愛舐食巖鹽、硝鹽或喝鹽水以滿足自身的需要,林中含鹽較多的地方,常是角馬群的集聚點。
夏天一般是角馬的發(fā)情期,為了爭奪配偶,角馬群中的公牛會展開決斗,通過“暴力手段”確定等級序位,失敗者會“憤”而離群出走,成為獨行角馬。
角馬交配發(fā)生在集體遷徙的途中。每當大角馬群停下來,雄性便會把雌性趕到一起,頭抬得高高的,繞著它們奔跑,并且與其他競爭的雄性爭斗。這樣的群體只能持續(xù)幾天。當大群體再次前進時,它們就解散了。幼仔會在食物充足的雨季降生。
像大多數(shù)哺乳動物一樣,雌性角馬在子宮內滋養(yǎng)幼仔,妊娠期持續(xù)8-8.5個月,每胎只產1仔。11-12月是產犢高峰,半數(shù)取決于降雨的時間和地點。所有幼仔的80-90%在三周的高峰期出生,隨后下降。小角馬能夠在出生后的幾個小時內站立和奔跑,并且在一個月內至少有一部分時間可以奔走飼喂,4個月后斷奶。雄性不照顧自己的后代,幼仔與母親待在一起,直到下一個小角馬出生。雌性在1.5-2.5歲之間成熟,雄性直到3歲才成熟
角馬屬的二個物種均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 3.1——無危(LC)。
從肯尼亞南部到南非、從莫桑比克到納米比亞再到安哥拉南部等幾乎所有的國家公園都有角馬,因為它們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非常強。在非洲的熱帶大草原上斑紋角馬的數(shù)量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