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縣城,原名佛爺坪,因曾是佛坪縣治,故稱老縣城。今屬周至縣轄,但非周至老縣城。這里地處秦嶺腹地,山高路遠,林海莽莽,物種繁多,資源豐富,是個藏在深山人未識的"處女地",被譽為"秦嶺翡翠"。
老縣城是佛坪縣城舊址,現(xiàn)存城墻殘跡、文廟及城隍廟遺址、白云塔、三龍珠石刻、古碑石、唐代云杉古樹,附近有都督門遺址、太白廟、藥王洞、怪石洞,以及傳說的四郎泉、北芳洲等人文景物。
漢高祖年間開通儻駱古道,時通時斷,前后延續(xù)了兩千多年。儻駱古道北起周至駱峪口,途經(jīng)老縣城地區(qū),南到洋縣儻峪口,是古代長安通往漢中、四川的六條交通干道之一。清道光4 年(1824 年) 在周至縣和洋縣之間(現(xiàn)老縣城)設佛坪廳,民國十四年(1925 年)縣城遷往袁家莊(今佛坪縣城),人口逐漸減少,目前僅剩一個自然村——老縣城。
1958 年老縣城歸屬周至縣厚畛子鄉(xiāng)管轄; 1993 年西安市人民政府在此批準建立老縣城縣級自然保護區(qū),同年厚畛子鎮(zhèn)——老縣城村公路通車
2001 成立文管所,恢復保護老縣城文物
2002年開始修復老縣城城門,同年地方政府組織開展旅游活動。
2013年12月25日,經(jīng)國務院審定,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老縣城自然保護區(qū)地處秦嶺中段南坡的湑水河上游,行政區(qū)域屬周至縣
厚畛子鎮(zhèn),地理位置東徑107°40′-107°49′、北緯33°43′-33°50′之間。保護區(qū)四周被4 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1 個擬建省級大熊貓保護區(qū)和1 個大熊貓走廊帶所包圍。東以秦嶺梁為界,與周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接壤,南以財神嶺為界與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毗鄰,西南與長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相臨,西與黃柏塬自然保護區(qū)(擬建)相連,西北接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北以秦嶺分水嶺為界,與厚畛子林場大熊貓走廊帶相靠(見附圖1),總面積12611 公頃。保護區(qū)整體地形呈“心”形,地勢東南高而西北低,最高點魯班峰海拔2904 米,最低處青龍寨海拔1524 米,相對高差1380 米。
老縣城自然保護區(qū)管理處設在周至縣劇院路,區(qū)內設有老縣城中心站。管理處至中
心站道路全長110 公里,由周至縣城沿108 國道至沙梁子(道路長63 公里),經(jīng)“沙厚路” (沙梁子至厚畛子鄉(xiāng)村公路,道路長25 公里)至厚畛子,再轉“厚老路”(厚畛子至老縣城林Ⅲ級道路,全長22 公里)抵達老縣城。
目前周至縣城至厚畛子每日發(fā)兩輛公共汽車,分別為早上八點和下午一點班次。從厚畛子進入保護區(qū)內無公共汽車,入?yún)^(qū)交通極為不便。設在周至縣城的保護區(qū)管理處,東往76 公里至西安,南去297 公里抵漢中,西行106 公里到寶雞,北走65 公里達咸陽。
老縣城自然保護區(qū)共有野生種子植物112 科,471 屬,1146 種(對于種下等級原亞種、原變種或原變型不產于本區(qū)的在進行植物區(qū)系分析時,均按種對待,下同),分別占秦嶺種子植物總科數(shù)的70%,總屬數(shù)的45%,總種數(shù)的44%。
老縣城保護區(qū)內蘊藏著豐富的資源植物,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有藥用植物319 種(其中被《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0 版》收錄的原植物有103 種),可用于庭院或其它觀賞的植物232 種,油脂植物和芳香植物有136 種,纖維植物有43 種,淀粉及糖類植物有77 種,鞣質植物100 種。
初步調查確知,老縣城自然保護區(qū)有野生脊椎動物263 種,隸屬25 目70 科179 屬,占陜西省脊椎動物(許濤清、曹永漢,1996)739 種的35.59%。其中,哺乳動物7 目24 科42 屬50 種;鳥類12 目35 科114 屬188 種;爬行類2 目5 科14 屬15 種;兩棲類2 目3 科4 屬5 種;魚類2目3 科5 屬5 種。在這些脊椎動物中,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30 種,其中,國家I 級重點保護物種6 種,II 級重點保護物種24 種。它們分別是:哺乳動物I 級保護物種5 種,II 級保護物種6 種;鳥類I 級保護物種1 種,II 級保護物種18 種。
老縣城豐富的植物種類、明顯的季相變化、茫茫的茂密林海、稀有的古樹名木、罕見的奇花異草、寶貴的珍稀植物等所構成的色彩斑斕、五色繽紛的野生植物景觀。
在保護區(qū)內,有野生脊椎動物263 種,鳥類188 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大熊貓、金絲猴、羚牛、林麝、豹等6 種。無論是在草地上還是樹叢中,小型獸類及鳥類頻頻出沒,站在光頭山頂,那成群結隊的羚牛在草地間撒歡,憨態(tài)可掬的大熊貓在竹林里覓食,機警敏捷的金絲猴在樹冠中嬉戲,構成一幅“天蒼蒼,野茫茫,野生動物穿梭忙”的壯觀景象。
老縣城在河流沖積作用下形成的一個長約5 公里,寬約800 米的臺地,為典型的山間盆地景觀,城南2 公里酷似人頭頂?shù)墓谏剑菛|的魯班峰,城北的藥王洞,阮全溝的溶洞,正河的玉璽石等組成豐富的山體景觀。
長約20 公里的湑水河東向西流,形成湑河漫步的溪流景觀,城南的靈泉、漏澤泉、都督門的楊泗將軍泉、青龍寨的“小水簾”則形成優(yōu)美的山泉景觀。
清道光四年(1824 年)曾在此設佛坪廳城,當時此處是佛坪縣政治、文化、經(jīng)濟的中心,也是長安至漢中的交通樞紐,南北物資的交流中心。民國十四年(1925 年)縣城遷往袁家莊,從此這一百年歷史的縣城開始荒蕪,繁華不在,湮沒在深山密林中,至今給其留下一個永久雅號—老縣城。老縣城有很多處遺址,其中有古城墻、廳署、司獄署、文廟、城皇廟、三圣祠、靈泉、接官亭、石刻碑志等。
老縣城自然保護區(qū)自1993 年成立后,1995 年開通了老縣城至厚畛子22 公里道路,結束了老縣城不通汽車的歷史,每年游人到此絡繹不絕,逐年遞增。截止到2014年,尚未開通通往保護區(qū)的公交汽車,來保護區(qū)的游客大多自己帶車或由厚畛子步行,保護區(qū)也未開始征收旅游門票,旅游接待設施有老縣城保護站及老縣城村民開辦的13 家“農家樂”,共25 個房間,107 張床位可供住宿,職工食堂可供40 人就餐。
文物游以古遺址為主,如朝天吼、三龍戲珠、石佛像、城隍廟、財神廟等;“農家樂”現(xiàn)有13 戶,旅游活動包括游客吃農家飯,住農家屋,享受純厚的鄉(xiāng)村風情等。旅游活動集中在4 月下旬至10 月中旬,游客大多為學生、記者、文藝工作者、藝術家、行政管理人員以及登山探險愛好者等。
住宿花費平均在每人每天30元,吃食費用依據(jù)自身飲食情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