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2年(明洪武五年),澧州府治從新城(新洲)遷現(xiàn)址,總督肖杰壘土為城,后多次潰于水患;
明永樂二年(1404),甕以磚,高一丈五尺(5米),上加女墻,周九里十三步(4500米),外有護城河;
歷經(jīng)明景泰、清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年間的多次修補、加固。城墻基均用條狀青石壘筑,墻體砌青磚,中間填土夯實,設(shè)東門、小南門、大南門、西門、金牛們、北門六門為單圓拱,上建門樓,門樓護城河上架有吊橋。
在小南門和東門之間城墻上有澧浦樓,又名遇仙樓,俗稱八方樓?!吨彪`澧州志》載:相傳南宋乾道年間,太守喬遜在此遇見呂洞賓,便建八方樓,在樓西滄堰之上相應(yīng)建有遇仙橋。八方樓平面呈八角形,系三層木架結(jié)構(gòu)建筑,內(nèi)置旋狀木梯,樓頂為三重檐攢頂式,布綠色琉璃瓦,頂端置葫蘆瓶寶頂。
滄堰位于八方樓西北30米,平面呈八方形,面積約1600平方米,堰中有遇仙橋及橋中亭。遇仙橋南北走向,九曲折橋,橋墩14個均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