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州譙樓于南唐保大二年(公元 944年)由刺史劉仁瞻建造,屬袁州府署的一部分。初建譙樓,是為敲鼓報時用的城樓。南宋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袁州知府滕強恕“稍新譙樓”并置銅壺、夜天池、日天池、平壺、萬水壺、水海、影表、定南針、添水桶、更籌、鐵板、鼓角,設陰陽生輪值,候籌報時,建成集測時、守時、授時三大功能為一體的天文臺。
明萬歷年間,袁州譙樓的觀天臺置有測天之器--銅璇璣,一種古代測天用的渾儀,白天可觀測太陽,晚上可觀測星星和月亮,其用來測定時間的有效時間區(qū)間比圭表或日晷大多了。
明萬歷年間,袁州知府鄭淳典對袁州譙樓進行了修繕,不僅恢復了宋代滕強恕時代的舊貌,還將唐朝掌管觀天象、推歷法的欽天監(jiān)臺正袁天罡的神像供在譙樓里。
袁州譙樓不是坐北朝南,而是坐西朝東,呈“π”字形跨街而立,設有南北兩個觀天臺。這是全世界現(xiàn)存一座“π”字形布局的古天文臺。
南北兩個觀天臺上陳列著地動儀、日晷、黃道經(jīng)緯儀等天文觀測儀器,樓內(nèi)有銅壺滴漏、古鐘、大鼓等測時、報時設施。
古天文臺以磚石筑臺,臺高12.8米,占地總面積780平方米,主臺和南北觀天臺呈 “π” 字形布局,東西兩拱上端各陽刻有“鼓樓”、“余暉”四個大字?,F(xiàn)存房屋六間,樓柱二十四根,均歪斜,東八柱、中八柱往東歪,西八柱往西歪,但樓頂平整,數(shù)百年不倒。
袁州譙樓南臺墻基部分為南宋時期砌筑,存有“皇宋淳佑十一年”銘文磚;臺墻為明清兩代維修砌筑,存有“明洪武十年”和清“道光十六年”“同治二年”銘文磚;石構券拱為明代砌筑。譙樓棟梁上題有“大清光緒十四年”款。
袁州譙樓不僅具有鼓樓的守時、授時功能,還有測時、觀天象的天文功能,只不過樓上的各種原有設備現(xiàn)已完全失散。只能根據(jù)文獻記載進行研究。鼓樓有銅壺、夜天池、日天池、平壺、萬水壺、水海、影表、定南針、添水桶、更籌、鐵板、鼓角等儀器儀表。
袁州譙樓的“銅壺滴漏”用了四只銅壺,由上而下依次為夜天池、日天池、平壺、萬分壺,互相疊置。上面的銅壺“夜天池”裝滿水后,水即從壺底小孔逐漸流入“日天池”“平壺”,再從下一級的“萬分壺”滴流入“水海”,“水?!敝杏幸桓∽油兄摹奥┘保逃?2時辰和100刻),水海中水逐漸增多,漏箭逐漸上升,就可從漏箭上讀出時辰。宜春鼓樓主要是采用“銅壺滴漏”等儀器來守時、報時和測時,其所測時間與鐘表相比每天只差20秒。
袁州譙樓還置備了“更籌”,從“漏箭”上讀出時辰后即可定時報時。
南宋嘉定滕強恕給袁州譙樓置備的影表和定南針,構成了一套天文測時系統(tǒng)。定南針是一種磁指南針,以確定當?shù)氐淖游缇€方向。影表的影是指日影,表則是一根竿子。
袁州譙樓則把圭表的功用加以變化、擴展,成了能測定白天任何時刻的天文定時器。
明萬歷年間,袁州譙樓的觀天臺置有測天之器--銅璇璣,白天可觀測太陽,晚上可觀測星星和月亮,其用來測定時間的有效時間區(qū)間。
1989年,南昌大學退休教授欒杏麗在編寫《江西省科技志·天文章》時,發(fā)現(xiàn)明正德版《袁州府志》、《江西通志》《宜春縣志》等天文測時相關記載。
欒杏麗在北師大物理系讀書時,學過天文,聯(lián)系所學知識,從《袁州府志》記載的銅壺、夜天池等名稱來看,這是一套四級補償式浮箭漏,屬于守時系統(tǒng)部分;鐵板、鼓角則屬于報時系統(tǒng)。這兩個系統(tǒng)是任何一座鼓樓所必備的。
欒杏麗發(fā)現(xiàn),滕強恕置備的器物中有兩件特別重要,那就是影表和定南針,它們構成一套天文測時系統(tǒng),而且滕強恕還筑了臺(一般鼓樓都是圓形或方形建筑,沒有臺),把它們放在室外的臺上就能測時。滕強恕還設陰陽生輪值,候籌報時。
欒杏麗認為,袁州譙樓上有了天文測時儀,就使它與一般的鐘鼓樓有了質(zhì)的區(qū)別。即,一般的鐘鼓樓只能從事守時和報時的工作,不能測時。因此,他認為袁州譙樓不是一般的鼓樓,而是一個天文臺。
1992年,江西省科委立項,由原江西大學(現(xiàn)南昌大學)承擔并與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宜春市博物館合作,對袁州譙樓進行考證和研究。
袁州譙樓南臺墻基部分為南宋時期砌筑存有“皇宋淳佑十一年”銘文磚;臺墻為明、清兩代維修砌筑,并存有“明洪武十年”和清“道光十六年”“同治二年”銘文磚;石構券拱為明代砌筑;譙樓棟梁上題“大清光緒十四年”款,推斷現(xiàn)存建筑歷經(jīng)宋、明、清。
1994年,江西省科委邀請中科院、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北京天文館、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及本省的8位專家學者,組成專家委員會,對袁州譙樓進行了深入考察和論證,終確認:“創(chuàng)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的袁州譙樓為中國現(xiàn)存古老的地方天文臺遺址?!?/p>
中國古天文學界一直認定,國內(nèi)古老的地方天文臺遺址是河南登封觀星臺(約建于元朝初年,13世紀晚期)。袁州譙樓天文臺遺址的確認,比河南登封觀星臺早了50余年。
國外古老的天文臺遺址,是烏茲別克斯坦境內(nèi)現(xiàn)存的帖木兒帝國時建造的天文臺(約建于公元1418年),也比袁州譙樓晚了兩個世紀。
2006年入選國務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0年6月,經(jīng)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袁州譙樓傳說被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2013年,由江西省文物局呈報的《袁州譙樓保護規(guī)劃》獲得國家文物局正式發(fā)文批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