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葬發(fā)掘較多,成人為長方豎穴土坑墓,無葬具,也多無隨葬品,以仰身直肢葬為主,也有少量的屈肢葬。幼兒為甕棺,以鼎、罐為葬具,用盆和碗扣合。遺跡中重要的是一座龍山文化中期城址。
城址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222米,東西寬148米,面積近3.3萬平方米?,F(xiàn)存城墻寬5米,高0.8米。東城墻中部有一個寬8.8米的缺口,也可能與城門有關。東墻、北墻和四個城角保存尚好,南墻和西墻分別被破壞。城內發(fā)現(xiàn)為數(shù)不少的房基、窯穴、甕棺葬等。該城址據(jù)碳14測定并經樹輪校正為4606±121年,相當于龍山文化中晚期。
陶器以灰陶為主,黑陶次之,有少量蛋殼黑陶和紅陶。紋飾以籃紋為主,其次是繩紋、方格紋。器紋以矮足鼎、深腹罐、瓶、觚形器為特色,此外還有甗、甑、盆、體、圈足盤、刻槽盆、豆、等。陶色、紋飾、器形也因其時代早晚而變化。在龍山文化遺存中,發(fā)現(xiàn)有多組房基,為長方形排房,每組8間或6間不等。墓葬發(fā)掘較多,成人為長方豎穴土坑墓,無葬具,也多無隨葬品,以仰身直肢葬為主,也有少量的屈肢葬。幼兒為甕棺,以鼎、罐為葬具,用盆和碗扣合。遺跡中重要的是一座龍山文化中期城址。城址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222米,東西寬148米,面積近3.3萬平方米。現(xiàn)存城墻寬5米,高0.8米。東城墻中部有一個寬8.8米的缺口,也可能與城門有關。東墻、北墻和四個城角保存尚好,南墻和西墻分別被破壞。城內發(fā)現(xiàn)為數(shù)不少的房基、窯穴、甕棺葬等。該城址據(jù)碳14測定并經樹輪校正為4606±121年,相當于龍山文化中晚期。1986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