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真寺始建時間,以往屢有爭議。經縣志、文物部門多年反復論證,確定于五代后周廣順年間(951—953)??h文物館和市文物處于1984年對棲真寺遺址調查時,在寺旁稻田中,發(fā)現明英宗天順壬午(1462)十月《重建塔志碑》,碑文曰:“鳳林棲真寺建自周廣順年間,以石琢五佛塔于放生池旁,塔成而寺不利,遂壞之。”從而糾正了清.乾隆《平陽縣志》“宋嘉定間,僧思齊建”和民國《平陽縣志》“按大日寺,塔磚文即有棲真寺,疑非始自嘉定,或嘉佑之誤歟!”推測的錯誤。
棲真寺全盛時期,禪林占地上千畝(包括香火田和山場)。寺院建筑主次相依,檐楹相摩,高低錯落,層層遞升。前有橫鐫“南雁佛國”的泥金匾額,形神兼?zhèn)涞娜鐏砥咚?,一泓清澈的錦鯉圣池,十米多高的云松屹立于門庭一隅。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方丈樓、觀音閣、三圣殿、羅漢殿、千佛殿、禪房等十退殿堂沿中軸線排列。東西兩側,除相互對稱的鐘樓、鼓樓、凈房、禪房、齋房外,另有地藏王殿、祖師殿等廊廡配殿毗連。其梵容之宏大,不遜于寧波天童寺。
棲真寺參悟臨濟宗義,大興臨濟宗風,禪味盎然十足。僧伽釋子謹遵佛制,每日晨鐘暮鼓,禮誦經典,普渡蒼群,庇佑生靈。寺院由此蜚聲八方,羅洋山也成了名副其實的佛教朝拜圣地。閩浙一帶善男信女、游人香客、居仕信眾長途跋涉,慕名沓來,客潮如織如蟻、人流摩肩接踵、法徒輻湊云集之景象,時時皆可遇見。
五佛塔位于棲真寺前。據《重建塔志碑》,五佛塔亦始建于后周廣順年間。五佛塔正對大殿的六尊佛像。按那佛像的高度,慈佛垂目處,亦正是這四座殘存留下的佛塔,成了佛眼中的佛塔。據記載,五佛塔原位于棲真寺的放生池旁。民國時期,佛塔臺坎塌陷,五座佛塔皆翻到坎下,村民將其部分完整結構收集并重新拼裝成四座,往上遷移至現在的地方。而現在的棲真寺,也是20世紀90年重建的,寺址也非原來所在。這還真是緣分,一邊是歷經風霜滿身傷痕來到此處的佛塔,另一邊是古寺歷經幾番劫后廢墟上的新生。
五佛塔又有五如來塔之俗稱。所謂五佛,有金剛界五佛與胎藏界五佛之分。據考證,棲真寺五佛塔之五佛為金剛界五佛,根據佛教密宗教義而設,以五佛配五方,即以毗盧遮那佛為首的五尊佛分別闡釋佛的功德:中央毗盧遮那佛(廣博身如來,又曰大日如來),東方阿眾佛(妙色身如來),南方寶生佛(寶勝如來),西方阿彌陀佛(甘露王如來),北方釋迦佛(離怖畏如來、又曰北方不空成就佛)。大日如來為法界禮性智所成,阿眾為大圓鏡智所成,寶生為平等性智所成,阿彌陀佛為妙觀察智所成,不空成就為成所作智所成,故云金剛界五智五佛,亦稱五智如來、五智佛、五方佛、五圣,或稱五禪定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