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德寺塔為方形十三級密檐樓閣式磚塔,通高37.9米,塔體第三層外壁磚砌抱廈裝飾,第七層外壁有磚砌舍利塔裝飾,頗為奇特。圣德寺塔塔內外圓柱、欄額、斗拱、昂、疊澀以及各種藻井、壁龕等,具宋代風格,塔內壁畫技法嫻熟,色彩艷麗,立體感強,具有唐代遺風。
2006年,圣德寺塔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唐建圣德寺,宋在寺中建塔。而今寺無存,塔猶在。據(jù)《簡陽縣志.輿地篇.名勝》記載,圣德寺建于唐僖宗乾符年間(公元874—879),進山門有三重大殿:天王殿、佛殿、千手觀音殿,當初并沒建塔。南宋寧宗慶元三年(1197)夏天,簡州教諭張方率僧人惠祖開始募捐建塔,落成于嘉泰四年甲子(1204年)秋。建成的塔位于圣德寺中軸線上,坐西向東,方形平面,通高37.9米,塔基占地125.5平方米,初名“圣因塔”。明世宗嘉靖戊戌(1538)仲秋,郡人何本貴等捐資倡眾維修,至癸卯(1543年)季秋竣工。維修中添置了八只鐵風鈴,與原有的八只銅鈴相間懸掛,并在塔頂加置了重三十余斤的錫塔剎,塔身也涂成了灰白色?!鞍姿敝纱说脕怼?/p>
從建筑藝術上看,圣德寺白塔獨具特色。
外部建筑特色:它的建筑年代比圣德寺雖然晚了三百年,但其方形平面及其居于寺院中軸線上的布局特點在宋代已較為少見,明顯具有唐代遺風;高達五米的塔基,也屬國內罕見,顯示出唐代以前至宋代塔基由低矮到雄偉的發(fā)展演變軌跡;塔身雖為密檐式,但造形仍仿樓閣式;第三級四面精巧秀麗的八座抱廈(抱廈:房屋前加出來的門廊,也指后面毗連的小屋,是一種附屬建筑。目前國內只有兩座塔有抱廈,一座是寧夏銀川的海寶塔,其抱廈是建在塔下的門廊,相當于入口的門廳。而圣德寺白塔的抱廈造型卻是用以代替柱頭承托梁枋和塔檐。)和第七級的兩座舍利塔造型,國內僅見。
內部結構特點:塔內共四層,塔身剖面為雙層結構,里層為塔心室,外層為厚壁,中間夾以回廊,石質樓梯置于回廊中,梯級安排為“壁內折上結構”。各層均有形制多樣、大小不一的壁龕、斗拱、藻井等,疊澀拱頂錯落有致。塔內部巧妙而富于變化的建筑結構及細部處理,具有典型的宋代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