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漢三嵕廟,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常張鄉(xiāng)大中漢村。坐北朝南,一進院落布局,東西長 36.7 米,南北寬 22.2 米,占地面積 814.7 平方米。據(jù)正殿門枕石東側(cè)面“至元二十八年(1291)三月中旬日記”題刻并結(jié)合梁架形制可知,正殿為元代遺構(gòu),其余為清代建筑。
中軸線上有跨門倒座舞樓、正殿、東西兩側(cè)有耳殿、廊房、妝樓。正殿建于長 12.7 米,寬 11.5 米,高 0.9 米的磚石臺基之上,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檐硬山頂,有部分琉璃脊飾,四椽栿對接前乳栿,檐柱為石質(zhì),廊柱為木質(zhì);柱頭斗拱為五鋪作重拱雙下昂,其中明間柱頭斗拱出 45°斜拱。前檐柱頭鋪作在用材及整體鋪做布局方面有早期特點,但在細(xì)部加工手法上卻有明顯的晚期痕跡。這反映了古人在進行建筑修繕時對傳統(tǒng)的繼承與革新。
大中漢三嵕廟不僅整體布局完整,單體建筑保存良好,諸多細(xì)節(jié)更是耐人品味,正殿內(nèi)80多平方米古壁畫不僅間接反應(yīng)了古代官員貴族的出行場景,也留下了諸多普通人的動人瞬間。梁架斗拱間的彩繪更是具象的折射出民間百姓的審美趣味。耳殿內(nèi)描繪當(dāng)?shù)孛袼谆顒优c商旅駝隊的壁畫無疑是對那個時代長子歷史形象的記錄。就連舞樓上戲班演員當(dāng)年隨手寫在墻上的演出題記也是而今研究“迎神賽社”與廟會文化的珍貴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