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平面為八角形,原高86米,13級,現(xiàn)存71米,11級。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地震,塔從頂端裂至第七級,縫寬一尺有余。萬歷年間,在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縫復合,是為奇觀。經(jīng)汶川地震以后處危險情況,有關部門用鋼筋加固,但并沒開始整修。原建有太平興國寺,塔屬寺內禪師之墓塔,故又稱“太平興國寺舍利塔”,寺已不存。據(jù)《山西通志》載:塔建于宋嘉祐八年(1063年)。又乾隆年間《安邑縣志》載:“明嘉靖乙卯地震從頂裂至七層,寬尺許,至萬歷間地震復合”。從現(xiàn)存塔的形制看,為宋代風格。
塔為八角形樓閣式磚塔,原有十三層,高86米,現(xiàn)存十一層高約60米。塔內八邊形空筒式,原有木樓板作為上下之隔層,惜已不存。平座與塔檐下均有磚雕斗栱承托,斗栱五鋪作出雙抄。塔體因多次地震裂縫較大,但塔身仍無傾斜。
紫銅鐘,又名宋銅鐘,原掛縣城東關太平興國寺內,與太平興國寺塔同為該寺重要設施和組成部分。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歲次已亥十一月二十八日鑄,咸平三年四月十七日懸掛。銅鐘身高五尺五寸,圍一丈一尺,厚二寸五分,八齒。形式渾厚,工藝精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