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晉城市驅(qū)車,北行二十公里到驢脊梁坡上,壇嶺頭村便盡收眼中。村落北高南低,傍坡而立。高處有一座巍巍大廟,具有濃濃的神秘之感。村南最低處有四四方方的大泊池,池水碧波蕩漾,魚兒跳躍,使人心曠神怡。一棵千年大槐樹,枝葉茂盛,巍然圪立在池傍,儼然象一位威武的大將軍,守衛(wèi)著家園。
壇嶺頭村,位于澤州縣北義城鎮(zhèn)北端的莒山東面,與高平交界處,是一個有著千百年歷史的古村。東有古固,西連莒山,固山塑有廉頗神像,而莒山則建有藺相如大廟。完璧歸趙、澠池會、負荊請罪、將相和等故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東西兩山遙相呼應,更加烘托了故鄉(xiāng)的古老和美麗。
壇嶺頭村北有一座古廟,現(xiàn)在保存著坐北朝南一進院落,大門上寫著“毗盧院”。三間高高的山門,內(nèi)部為兩層,下面行人出入,上層為三間舞臺,整體為清代風格。三門兩側(cè)還有東西配樓各三間。
中間殿宇為三開間,飛檐高挑,斗拱為一跳四鋪作,梁頭伸出做耍頭,宋金風格。槅扇式門窗為清代改換。四根檐柱下沒有柱礎,設有支柱石。石柱上的題記,當初是岱岳殿,現(xiàn)在的大殿名為大佛殿。大殿的前檐柱上有“時大定號歲次庚子十月上旬有二日重修岱岳之殿記耳”題記。大殿兩側(cè)有東西配樓各三間,院子東西兩側(cè)各有廊房九間,為明清風格。
岱岳殿重修于金大定庚子年,公元1180年?,F(xiàn)在稱大佛殿,內(nèi)有三尊塑像分別是,毗盧佛,祖師,藺相如。至于岱岳殿什么時間變成了大佛殿,沒有碑刻記載。壇嶺頭岱廟,就因為這座三間金代風格的大殿,成為了第七批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關于大廟,還有一個美麗的神奇?zhèn)髡f。古時侯有一位仙人站立在莒山山頂看到一條地脈向東直通固山形成東西軸線。地脈的靈氣聚集到軸線上的一個大壇中,這個大壇子矗立在村落的北嶺上,為使壇中靈氣與寶藏不至外溢,便在壇頂蓋了一座大廟,向壇蓋一樣,蓋在壇口上。在南面挖一座大泊池,收集流泄的靈氣與寶藏。
池傍的大槐樹樹梢,遙望大廟之頂,南北襯托相得益彰。村中一條通道串成南北軸線。東西軸線與南北軸線相交,大壇(大廟)便是相交之中點,構成一個丁字形格局。有壇有嶺,大壇形似首(頭)領,壇嶺頭的村名亦由此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