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路是江蘇省徐州市貫穿古城南北的歷史文化名街,得名于徐州古稱“彭城”。徐州古城山環(huán)水繞,周邊分布漢墓群與古戰(zhàn)場遺址,城下城遺址保存歷代古城輪廓,中軸線彭城路完整延續(xù)兩千余年歷史,現(xiàn)北起彭城壹號,屬徐州古城核心區(qū)段。沿線分布西楚故宮遺址、一文亭、戶部山古建筑群等歷史遺存,現(xiàn)存明代古城墻約150米,大型古建筑如道臺衙署、文廟及成片明清民居集中保存。
彭城路自西楚時期即為政治中心,歷代分段稱鼓樓街、中道街、南門大街等。西楚故宮遺址發(fā)現(xiàn)漢代宮殿建材及宋元明清文化堆積層,蘇軾任職徐州時建逍遙堂,清代陶在銘卸任后百姓捐建一文亭紀(jì)念其清廉。2023年啟動的“彭城七里”歷史文脈建設(shè)工程以該路為軸線,串聯(lián)黃樓、城下城遺址博物館、戶部山等235處文化節(jié)點。
彭城路從西楚故宮開始一路向南,還有更多的老徐州地標(biāo):
西楚故宮
彭城路1號,就是西楚故宮、蘇軾的逍遙堂及歷代衙門所在地。近年,在金地商都工地,厚厚的黃河淤積層下,也發(fā)現(xiàn)從明清到宋元、唐、南北朝及兩漢時期的文化堆積,層次分明,遺物豐富。明代的青花瓷、宋代的水井、唐代的黑釉瓷盆、南北朝的糧倉、漢代的鵝卵石小路和冶煉作坊……盡現(xiàn)眼前。特別是多處漢代大型宮殿的夯土臺基和板瓦、筒瓦、瓦當(dāng)?shù)冉ㄖ牧?,顯示這里曾存在大型建筑群。根據(jù)史籍,此處恰好位于古城中軸線北端,正是西楚故宮故址。
西楚故宮:西楚故宮,在(徐州)府治內(nèi)。宋時猶存,俗呼為霸王殿。
霸王廳:(彭城)郡有廳事,俗謂之霸王廳,相傳不可坐,仆拆之以蓋黃樓。
霸王樓:清道光28年,在霸王廳舊址又重修建3層霸王樓,設(shè)有項羽與虞姬牌位,并立重建碑于樓前。由于兵火不斷,加之洪水經(jīng)年泛濫之緣故,霸王樓幾度興廢,1934年,我國著名畫家、美術(shù)教育家呂鳳子先生,率領(lǐng)中大藝術(shù)系師生游華山回來,專程到徐州尋訪古跡西楚故宮,就在霸王樓墻邊,老先生看到一棵罕見的并蒂菊,內(nèi)心頓現(xiàn)喜悅之情,不禁浮想聯(lián)翩?;氐侥暇┲醒氪髮W(xué)后,特地以此為素材,為老友顧蓮村作畫,并題款曰:“于霸王樓下,得見并蒂菊。鳳先生志興”。
霸王廟:徐州項王祠,故址在徐州市區(qū),祀項羽。張以寧《徐州霸王廟》:“長洪聲動楚山虛,太息彭城霸國余。父老更堪秦暴虐,英雄空為漢驅(qū)除。苔移玉帳蛛絲暗,柳繞黃樓雁影疏。獨有春風(fēng)虞氏草,魂歸為汝一沾裾。”
逍遙堂:及坡移守東徐,潛往訪之,館于逍遙堂,士大夫爭欲識面。東坡饌客罷,與俱來,而紅妝擁隨之。1077年,徐州太守蘇軾和蘇轍兩兄弟在逍遙堂會宿,1947年,張靜秋女士和顧頡剛住在霸王樓后的逍遙堂里,
蘇姑墓:(徐州府)署中有東坡祠,又有蘇姑墓。相傳東坡知徐州府時,河水驟決,城將沒矣。其幼女年甫十三,投河而死,水遽退,城獲全,知府歲祀其墓。墓在一室中,有磚級如螺旋然。室外有一樹,其根高二丈余,其干不上出而旁出,夭矯蟠曲如龍蛇。有一大干引而南,約二丈許,復(fù)曲而上出,共四五曲,懸在空中而不墜。其一小于北趨,亦然。墓后有霸王樓,高三層,無級可緣而上。樓上祀霸王、虞姬焉。
徐州文廟
文廟:位于西楚故宮東側(cè)隔壁,歷經(jīng)重修,現(xiàn)存文物主要始建于明代。位于徐州二中院內(nèi)。
奎星樓:原屬文廟的一部分。古人認為天上奎星是一顆保佑讀書人的星,所以在文廟內(nèi)有奎星樓,也就順理成章了。
明代鼓樓
鼓樓:在西楚故宮南門外,建有鼓樓,這也是古代官方建筑的一種。所謂“晨鐘暮鼓”,晚上打的鼓就在這鼓樓之上。鼓樓地面建筑已經(jīng)沒有了,不過給咱徐州留下一個“鼓樓區(qū)”,是個紀(jì)念。
漢代城墻
漢代城墻:彭城廣場東側(cè)建設(shè)蘇寧廣場的時候,地下發(fā)現(xiàn)了一段城墻,經(jīng)文物保護專家組確認,此城墻遺址為西漢楚國及后繼東漢彭城國之都城彭城的東城墻。
一文亭
一文亭:坐落在徐州古城的中軸線彭城路上,是一座涼亭。古時的一文錢,相當(dāng)一分錢,俗話“分文不值”,這里的“一文”恰恰顯示人品的高貴無比,那是用再多的錢也買不到的。一文亭的故事,反映清代名吏陶在銘的政績。此人浙江會稽舉人出身,光緒年間歷任銅山知縣、徐州知府長達十年之久。他清正廉潔,辦過不少好事。卸任離徐時,百姓在道路旁邊放置一個簸箕,倡議過往行人各投一文錢,積少成多為陶公贈禮送別。陶在銘堅決拒收,人們只好用這筆錢建造了這座亭子,取名“一文亭”,表示感念不忘。當(dāng)年為贊揚陶公品格,還筑有陶公閣,后來,以閣的方位為準(zhǔn),分別命名兩街為東閣街、西閣街(俗稱東閣頭、西閣頭)。
城墻南門
迎恩門/奎光門(老南門):明代初期,都城定在南京。徐州在南京的北面,所以把朝向南京的南門命名為“迎恩門”。后來明代遷都北京,徐州的南門也就改了個名字,取不遠處奎山一字,叫做“奎光門”。老南門的位置,就在戶部山步行街北門對面,大概在泛亞大廈一帶。
戶部山
戶部山的建筑包括項王的戲馬臺,官紳富戶的大院,城市中產(chǎn)階層的四合院以及普通百姓的大雜院。其中,李蟠狀元府、崔燾翰林府、鄭家大院、余家大院、翟家大院和號稱徐州第一樓的李家大樓等最為有名,且相對保存完整。
戲馬臺:戶部山位于徐州古城之南又稱南山。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項羽定都彭城,曾在山頂建戲馬臺,而成為徐州的第一勝跡。
戶部山古建筑群:1624年,徐州戶部分司署為避水患遷往戶部山。戶部山因靠近城池,有錢有勢的官宦之家和富賈豪門紛至沓來,成為了富戶們爭相趨居之地,久之,在戶部山居住便成了富貴和身份地位的象征,所以有窮北關(guān),富南關(guān),有錢人住戶部山“之說。
范增墓
范增墓:在徐州市彭城路乾隆行宮后的土山上。范增(前277-前204),安徽桐城南人。后為項羽謀士,被尊為“亞父”。項羽聽信讒言,中了劉邦的離間計,他不得不告退回故鄉(xiāng),在路中病死。據(jù)傳西楚軍人非常敬重范增,將他葬此。
華佗墓
華佗墓:在徐州市彭城路華祖廟側(cè)。華佗(?-208),東漢名醫(yī),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后被曹操殺害于許昌。他死后各地立廟祭祀,但不知葬于何處。因華佗常來徐州行醫(yī),明永樂初年,徐州知州楊仲節(jié)取華祖廟內(nèi)之土代替衣冠建冢,并挖坑埋土筑墓。
徐州市彭城路位于中山路東面,解放路西面,彭城廣場東側(cè)。北起彭城壹號南至和平路。
徐州民俗專家李世明先生對“徐州歷史中軸線”有過多年的研究,他認為,在古城徐州,最核心的一條中軸線,應(yīng)該就是“沿彭城路一線歷史廊道”。
徐州畫家劉永鈞創(chuàng)作的巨幅地圖畫《曙光初照古彭城》,表現(xiàn)的是1949年徐州的全貌。在那里,可以看到這條中軸線上的不少地標(biāo):
“從公元前207年項羽擁立楚懷王定都彭城,緊接著項羽自封西楚霸王,都城也是彭城。那時候的西楚故宮就在現(xiàn)在的彭城一號上面。后來歷朝歷代,這個位置是徐州兩千多年來一貫的政治中心?!崩钍烂鹘榻B,彭城路過去并沒有這么“長”,從西楚故宮位置往南,第一段叫做鼓樓街,然后叫中道街,中間一段叫彭城路,出了老南門以后就叫南門外大街,進入戶部山區(qū)域之后叫做上街。
【贈彭城蘇姬】
明·徐熥
蘇小門前系紫騮,隔簾相見尚含羞。青蛾暫結(jié)花間約,綠蟻能忘客里愁。
一片輕寒銷枕簟,半窗明月上箜篌。從今若過彭城路,不說張家燕子樓。
【項羽廟】
明·曾棨
百戰(zhàn)休論蓋世功,鴻門宴罷霸圖空。虞歌慷慨孤燈下,楚業(yè)消沉一炬中。
露濕古墻秋蘚碧,霜含老樹夕陽紅。英魂若到彭城路,忍聽高臺唱大風(fē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