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靈叢臺,位于河北省邯鄲市叢臺區(qū)中華北大街159號叢臺公園內,始建于東周末年(前325年—前299年),是戰(zhàn)國時期趙武靈王檢閱軍隊與觀賞歌舞之地。
武靈叢臺現存建筑是清同治年間(1862年—1874年)修建的,是一個方圓1100多平方米,高28米的三層青磚高臺。第一層南北各開一門,南門高階上一碑赫然聳立;第二層臺面距地表7米,東西59米,南北80米,其中向南突出一段長40米,寬10米,為明代城墻殘段,臺北有5間大屋;第三層門額上題有“武靈叢臺”幾個大字,頂臺呈圓形,直徑19米,距地表13.5米,原是平臺,俗稱武靈平臺。武靈叢臺具有古典亭榭建筑群的獨特風格,是趙都歷史的見證。
武靈叢臺現存建筑是清同治年間(1862年—1874年)修建的,是一個方圓1100多平方米,高28米的三層青磚高臺。其平面的東半部為圓形,似城堡的形狀,西半部是由明代的城墻連接而成的,北段墻改為通往臺頂的寬大階梯,南段墻是觀光的平臺,并在南段城墻的西側,修筑一條通向南門的階梯。
第一層
武靈叢臺底層南北各開一門,沿磚階可拾級而上,南門為武靈叢臺的正門,在臺西側建有一坡形甬道;武靈叢臺的北面為三段青磚臺階,臺階高處為北門。
第二層
武靈叢臺第二層臺面由青磚鋪地,距地表7米,東西59米,南北80米,臺面平坦,坐落著武靈舊館、回瀾亭、西北廳等建筑,并立有石碑數通,圓形臺部分為武靈臺,向南延伸的一段長50米,寬10米,為明代城墻殘段,上有女墻為欄,可憑欄俯視周邊景觀。
第三層
進入門樓,沿臺階環(huán)繞而上,可達武靈叢臺臺頂。走至臺階高處,面南為月洞式門樓。拱形門上書有“武靈叢臺”四個燙金大字,拱形門背面門楣上鐫刻著李鶴亭先生書寫的“夫妻南北,兄妹沾襟”八個朱紅楷體大字。武靈叢臺第三層頂臺呈圓形,直徑19米,原名武靈臺,建有據勝亭,其意是防御者占據此地就可取得勝利。
七賢祠,七賢祠原為“三忠祠”和“四賢祠”,坐北面南,占地面積約524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31平方米,為歇山式琉璃頂建筑,進深一間,面寬五間。祠的入口是閣樓式建筑,敞開著的朱紅大門透露出祠內的幾分莊嚴,祠堂門口還有兩處銅色獅雕。正面為垂花門,上懸方毅題“七賢祠”匾額。祠內是七賢的彩塑及人物的簡介,祠內墻壁的東、西兩側是七賢事跡,即趙奢的“秉公執(zhí)法,廉頗和藺相如的“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將相和”,以及韓厥、程嬰、公孫杵臼的三忠舍身救“趙氏孤兒”等。
邯鄲碑林,占地面積2767平方米,采用中國古典建筑風格,青磚、灰瓦、朱柱、粉墻,四周種植著高大的銀杏和蒼翠的白皮松、松柏以及翠竹、紫薇、七葉樹等花木,院內的空地綠草如茵,奇石點綴,整個景觀凝重、幽靜,古意盎然。碑林入口處,建有一座四角攢尖“邯鄲碑林”碑亭,然后沿西墻為長60米、寬3.5米的卷棚式半壁碑廊。正面坐北朝南建一座面寬五間、進深一間的“求珍軒”,意在求名家墨寶之意。碑林東部與叢臺的東湖北段相鄰,規(guī)劃仍為卷棚式半壁碑廊,與西部碑廊相對稱。碑林東側還保留邯鄲城墻僅存殘段。邯鄲碑林內的主要存碑有唐朝節(jié)度使何弘敬石刻墓志銘、明朝刑部尚書張國彥和夫人蔚氏的石刻墓志銘、清朝進士王琴堂梅花石刻碑、明朝邯鄲城門上“三輔鎖鑰”碑、天然巨石碑、太白醉題圖與呂洞賓畫像碑等。
武靈舊館,又名武靈館,原名武靈宮,后稱武靈館,清末稱財神廟,坐北朝南,面闊五間,磚木結構,是為紀念趙武靈王而建的建筑。武靈舊館正中立有趙武靈王塑像,塑像的后面是一幅大型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仿青銅浮雕畫,塑像兩側的墻壁上有趙氏先祖介紹,繪有趙國建立前世系表、戰(zhàn)國趙王世系表及趙都邯鄲城平面圖,并系統展示了雄才大略的趙武靈王一生的功績:相國輔主、力排眾議、胡服騎射、戰(zhàn)略轉移、吞并中山、征服北疆、喬扮入秦、沙丘宮變、功業(yè)千秋等。
回瀾亭,位于武靈館之前,為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高桂滋所筑,建筑面積12平方米,高5米,全木結構,六柱圓頂。柱與柱之間連接木凳以供游人小憩、觀景,中間布有漢白玉石桌,上刻棋盤,四周為石鼓圓凳,古趣盎然。
地理位置
武靈叢臺位于河北省邯鄲市叢臺區(qū)中華北大街159號叢臺公園內。
公共交通
邯鄲市市區(qū)乘坐公交車,在叢臺公園站或者邯鄲市第一醫(yī)院站下車,步行可達。
東周末年(前325年—前299年),武靈叢臺始建,并用作趙武靈王檢閱軍隊與觀賞歌舞之地。
呂后元年(前187年),夏五月丙申,趙王宮叢臺受災。
明朝中葉(1500年前后)以來,武靈叢臺修復了十多次。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兵備副使楊彝下令由縣丞王景負責組織營建,在叢臺與城墻之間修建起甬道,把二者連接起來;同年在武靈臺的頂部建亭,名曰“據勝亭”。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受知縣向淇的邀請,舉人張成教在叢臺西側創(chuàng)建起叢臺書院。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兵備道副使陳大賓認為書院是孕育人才的圣地,應建在高處,于是將書院遷移到叢臺之上。
清康熙十年(1671年),邯鄲縣令張慎發(fā)對臺上臺下及建筑進行全面整修,并將原有碑刻砌于壁上。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邯鄲知縣懷蔭布奉命建行宮于臺上,并修建兩座亭子。
清道光四年(1824年),武靈叢臺遇火災,臺上建筑被焚燒殆盡,只剩幾根木椽。
清道光十年(1830年),武靈叢臺遇地震連臺毀壞。
清同治年間(1862年—1874年),武靈叢臺重新修建。
清同治二年(1863年),邯鄲知縣英棨、侯國均相繼重修武靈叢臺。
民國十一年(1922年),國民軍第三軍軍長孫禹行駐扎邯鄲時,與駐扎邢臺的國民軍第二軍軍長胡景翼、駐扎安陽的陜西陸軍暫編第一師第一旅旅長岳西峰及陸軍第十五混成旅參謀長(軍閥曹琨的衛(wèi)隊旅)何遂,邑紳王文山捐資重修叢臺,將臺上的財神廟改為武靈舊館,西側新建三間如意軒;并在臺的西側開鑿中湖,與東湖相溝通,湖中島上建望諸榭,修建中湖的宛在亭,將廢毀的三忠祠及四賢祠合修為七賢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國民革命軍陸軍八十四師師長高桂滋捐資重修,重修武靈舊館,并在臺上增建回瀾亭。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邯鄲縣知事楊肇基倡議,各界捐款,冀升九測繪,劉壽山施工重修;并增建八卦亭、臨湖軒、茅亭等,名為邯鄲縣公園。
1956年,邯鄲大雨,據勝亭下臺基北半側坍塌,當年進行維修。
1963年8月7日,邯鄲遭受特大暴雨水災,叢臺東、南兩面臺基坍塌約250平方米,據勝亭部分坍塌,邯鄲市人民政府撥專款30萬元進行大的維修。
1964年,邯鄲市人民政府將據勝亭改為四角攢尖琉璃頂,增加高度。
1965年7月,據勝亭竣工。
1978年,回瀾亭翻修。
1979年—1981年,邯鄲市人民政府改建叢臺北門,翻建叢臺南門,并對北門外的東、西兩側墻進行加固。
1986年,邯鄲市人民政府對叢臺上所有的建筑進行全面的彩繪,并制作據勝亭、回瀾亭懸匾,由邯鄲市書法協會主席尹樹槐(世愚)題寫。
1989年,邯鄲市人民政府較全面地維修叢臺兩邊的圍墻,南門鋪設石臺階,并對乾隆碑、古槐加做護欄,新立叢臺簡介、叢臺維修摘記碑。
1996年10月,邯鄲市人民政府翻新改建叢臺上的武靈舊館,并作為趙文化展室。
2004年7月,邯鄲市人民政府對叢臺上的回瀾亭進行翻建。
2005年4月,邯鄲市人民政府對叢臺臺階以及周邊進行翻修。
趙武靈叢臺遺址石碑
趙武靈叢臺遺址石碑,在武靈叢臺南延的城墻下,為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由邯鄲知縣鄧云臺立的石碑,上書“趙武靈叢臺遺址”七個楷書大字。
雌雄石獅
雌雄石獅,位于武靈叢臺南門門外兩側,高2.27米,雄獅足踏繡球,雌獅爪撫幼獅。這兩座石獅原立于邯鄲縣衙門前,衙門廢棄后,石獅也失去作用,1966年運至叢臺,1978年立于此處。
滏流東漸紫氣西來石刻
滏流東漸紫氣西來石刻,鑲嵌于武靈叢臺南門臺西側坡形甬道右壁,為魏碑體石刻,是民國十一年(1922年)由國民第二軍軍長胡景翼所書。
乾隆御筆詩碑
乾隆御筆詩碑,位于武靈叢臺北門,為乾隆皇帝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登叢臺時留下的兩首御筆詩碑,碑的正面鐫刻著七律《登叢臺》,碑陰鐫刻著七古《邯鄲行》。
叢臺集序碑樓
叢臺集序碑樓,位于武靈叢臺平臺西側,碑分正反兩面,為民國十一年(1922年)陸軍第十五混成旅參謀長何遂撰,邑人王琴堂書,文中記述叢臺悠久的歷史及名稱的來源與位置、修建概況及叢臺的多處景點。兩塊碑并為一體,文近千字。
古槐及重修叢臺碑碣
古槐,位于武靈叢臺東側通往三層的門樓前,相傳是明嘉靖年間所植,古樹崢嶸,虬枝盤曲,枝繁葉茂,生機盎然。古槐下立有邯鄲市政府1983年重修叢臺碑碣。臺上原古碑林立,現所能見到的只有清代、民國的碑碣十余塊。三層臺壁周圍鑲嵌著七方碑碣,這些碑碣上的詩文、書畫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增添叢臺的人文氣息。
武靈叢臺具有古典亭榭建筑群的獨特風格,濃縮了邯鄲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起一脈相承、傳承兩千多年“開放、進取、擔當、包容”邯鄲精神的文化內蘊,是趙都歷史的見證,是邯鄲古城的專屬象征。
命名由來
叢臺一名,始見于《漢書·高后紀》載:“元年夏五月丙申,趙王宮叢臺災?!庇涊d了發(fā)生在呂后元年(前187年)的一次叢臺火災。據唐代學者顏師古《漢書注》稱:“因樓臺眾多,而連聚非一,故名叢臺?!备鶕才_遺物和內部夯土層考證,叢臺始建于戰(zhàn)國時期,相傳是戰(zhàn)國趙武靈王檢閱軍隊與觀賞歌舞之地,故稱武靈叢臺。
風云際會
振威將軍馬武曾經和劉秀在昆陽大戰(zhàn)中共擊王尋,又在邯鄲之戰(zhàn)中受更始帝委派,隨謝躬協助劉秀共擊王郎,所以劉秀與馬武有共赴沙場的生死之交,也非常欣賞馬武的才能。一天,劉秀單獨邀請馬武登上叢臺,擺下酒宴,他與馬武敘舊,說:“很久不和將軍飲酒了,想當年與你共擊王尋是何等的快意!現在又和你共擊王郎,我們真是有緣啊。”馬武說:“將軍雄韜武略,攻必克,戰(zhàn)必勝,我也是仰仗將軍之榮光?!眲⑿阃熘R武的手,登上叢臺說:“最近我收編了漁陽、上谷的精銳騎兵,想交給你來統領,不知你意下如何?”馬武謙虛道:“我無勇無謀,愚鈍怯弱,怕不能勝任?!眲⑿阏\懇的說:“將軍久經沙場,運籌帷幄,哪能和一般的將領相提并論呢?!眲⑿惆炎约鹤罹J的騎兵讓馬武統領的舉動,讓馬武很是感激,雖然沒有當即答應,從此心歸劉秀。幾個月后,劉秀設計在鄴城殺死了謝躬,同更始政權徹底脫離了關系。謝躬被殺后,馬武騎快馬投奔了劉秀。馬武歸順后,劉秀如虎添翼。在此后的征戰(zhàn)中,馬武隨劉秀南征北戰(zhàn)、平定四方,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成為劉秀一統天下、復興漢室的云臺二十八將之一,是東漢開國的重要功臣之一。與馬武登叢臺的第二年(25年),劉秀在群臣的擁戴下稱帝,建立東漢王朝,史稱光武帝,成為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于右任先生題于武靈舊館的楹聯中,用“風云際會”一詞,專指劉秀在叢臺結交馬武之事,即劉秀是在叢臺上奠定了東漢的基業(yè)。
梅開二度
唐朝肅宗年間,朝廷腐敗,奸相盧杞專權。山東歷城縣令梅魁經吏部尚書陳日升保舉成為朝臣。忠臣梅魁不畏權貴,秉公直言,因此得罪了奸相盧杞。盧杞誣告梅魁勾結敵國謀反,皇上盛怒,傳旨將梅魁全家誅殺。梅魁之子梅良玉,因外出游學僥幸免遭殺害,后隱姓埋名,逃難在外。吏部尚書陳日升也因此受到株連,被削職為民,返回故里。來年梅花盛開,陳尚書眼望斗寒盛開的梅花,不禁想起了被殘害的故友梅魁,忙命家人在梅花前祭奠梅魁的亡靈。忽然狂風大作,將花園中盛開的梅花吹得紛紛落地,陳日升黯然神傷。流落到陳府當了書童的梅魁之子梅良玉,夜晚獨自在園中梅樹前祭奠亡父,哭得痛不欲生,并許諾如果父親的冤情昭雪,愿梅花二度重開。他的誠心感動了天地,梅花果然二度怒放。陳尚書得知書童是梅良玉時,喜出望外,又見其人品、才識俱佳,遂將女兒陳杏元許配梅良玉為妻,準備擇日完婚。不料盧杞又生奸計,傳旨強令陳杏元去北國和番。杏元為保全家性命,只能忍辱離別。梅良玉送至邊陲重鎮(zhèn)邯鄲,夫妻二人在叢臺惜別,依依不舍,陳杏元贈釵以示忠貞。陳杏元出塞途中,路經王昭君廟時縱身跳下落雁崖,想粉身自盡,幸運地為昭君神所救。神風將她飄送到河南節(jié)度使鄒伯符家,被收為義女,梅良玉也改姓投奔到鄒家為幕僚,兩個人重新團聚。后梅良玉赴京高中,向皇上稟明冤情,皇上降旨除了奸黨,梅家終于沉冤昭雪,最終陳梅二人奉旨擇吉日完婚。梅開二度現用來比喻好事重來或第二次機遇的到來,在叢臺上仍鐫刻著“夫妻南北,兄妹沾襟”八個蒼勁大字。
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約前340年—前295年),名雍,戰(zhàn)國時期趙國國君,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軍事改革家,趙肅侯之子,前325—前299年在位,他所推行的“胡服騎射”政策,對于當時和以后中國社會的發(fā)展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相關藝文
(唐)岑參《邯鄲客舍歌》:客從長安來,驅馬邯鄲道。傷心叢臺下,一帶生蔓草??蜕衢T臨漳水邊,垂楊下系釣魚船。邯鄲女兒夜沽酒,對客挑燈夸數錢。酩酊醉時日正午,一曲狂歌壚上眠。
(唐)李白《自廣平乘醉走馬六十里至邯鄲登城樓覽古書懷》:醉騎白花駱,西走邯鄲城。揚鞭動柳色,寫鞚春風生。入郭登高樓,山川與云平。深宮翳綠草,萬事傷人情。相如章華巔,猛氣折秦嬴。兩虎不可斗,廉公終負荊。提攜袴中兒,杵臼及程嬰。立孤就白刃,必死耀丹誠。平原三千客,談笑盡豪英。毛君能穎脫,二國且同盟。皆為黃泉土,使我涕縱橫。磊磊石子岡,蕭蕭白楊聲。諸賢沒此地,碑版有殘銘。太古共今時,由來互哀榮。傷哉何足道,感激仰空名。趙俗愛長劍,文儒少逢迎。閑從博陵游,暢飲雪朝酲。歌酣易水動,鼓震叢臺傾。日落把燭歸,凌晨向燕京。方陳五餌策,一使胡塵清。
(宋)曾覿《憶秦娥·邯鄲道上望叢臺有感》:風蕭瑟,邯鄲古道傷行客。傷行客。繁華一瞬,不堪思憶。叢臺歌舞無消息,金樽玉管空陳跡??贞愛E,連天衰草,暮云凝碧。
(清)乾隆《登叢臺》:傳聞好事說從臺,勝日登臨霽景開。豐歲人民多喜色,高樓賦詠謝雄才。襟漳帶沁真佳矣,雪洞天橋安在哉。煙樹迷茫閭井富,為籌元氣善滋培。
郭沫若《七律》:邯鄲市內趙叢臺,秋日登臨曙色開。照黛妝樓遺廢跡,騎射胡服思雄才。太行陣地漳河外,烈士陵園滏水隈。現代經營基礎厚,武安鐵礦峰峰煤。
特種郵票
2002年10月12日,中國與斯洛伐克聯合發(fā)行《亭臺與城堡》特種郵票1套2枚,郵票圖案分別為斯洛伐克博伊尼采城堡與中國邯鄲叢臺,面值均為80分。
到訪名人
唐天寶十一年至天寶十二年(752年—753年),李白登上邯鄲城樓、叢臺。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9月,乾隆帝南巡,登臺賦詩七律《登叢臺》。
1959年6月2日,來邯鄲視察的周恩來總理登叢臺。
1961年,中國現代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政治家郭沫若登叢臺。
2025年5月,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蒙曼登叢臺。
命名影響
邯鄲市于1980年設立的區(qū)劃叢臺區(qū)、叢臺公園、叢臺路等的命名均來源于武靈叢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