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寺:位于雞足山的東北部,始建于元代,是雞足山較具規(guī)模的寺廟之一。
寺內(nèi)有大雄寶殿、觀音殿、藏經(jīng)樓等建筑,寺外有華嚴瀑布,瀑布高約60米,寬約30米,水流湍急,氣勢磅礴。九蓮寺:位于雞足山的西南部,始建于明代,是雞足山最具特色的寺廟之一。
現(xiàn)在雞足山最為游客稱道的是三株古山茶,兩株在華嚴寺,一株在慧燈寺。山茶分單瓣類、復瓣類和重瓣類,生長于雞足山華嚴寺、慧燈庵的三株云南古山茶屬于重瓣類,花期較長,觀賞價值較高,每年春節(jié)期間競相開放,爭奇斗艷,如同身著粉紅羅裳的佳人,艷而不俗,柔而不弱,成為雞足山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華嚴寺如今是一片廢墟,只留下一株五裂槭和兩株茶花。古人常將槭樹稱為“楓”,而這株高達20余米的槭樹,每年8月便葉紅如花,成為雞足山最早的報秋樹。華嚴寺舊址上的兩株古茶花,盡管許多人根據(jù)花型認為她們一株是九心十八瓣大紅獅子頭,另一株是菊瓣緋紅通革片,其實她們真正的學名都是“半重瓣”這種茶花。一株樹高8.8米,胸圍118厘米,每朵花有16~18個花瓣。經(jīng)過復壯處理后,開始枝繁葉茂,花朵紅艷,花姿豐盈,端莊高雅,花開時節(jié),燦若云霞,華照四野。另一株樹高7.8米,胸圍130厘米,每朵花有16~17個花瓣。不過這株茶花樹樹勢極差。葉片數(shù)目極少,花苞極少,處于瀕死的邊緣。
站在華嚴寺遺址,透過滿樹茶花,遠眺藍天白云下的金頂楞嚴塔,這便是現(xiàn)在雞足山十景之一的“茶映寶頂”。華嚴寺是嘉靖年間(1522~1566)真圓法師從南京來此建庵,人稱“南京庵”。后來黔國公捐資命張舉、郭子榮總管擴建為寺,并根據(jù)《華嚴經(jīng)》而取寺名為華嚴寺。萬歷四十三年(1615)遭火災焚毀,后由海川向張舉、郭子榮募化重修,麗江知府木增建花紅閣。一般茶花栽植都與寺廟建設在同一時期,據(jù)此可以推算這兩棵茶花距今約有400多年的時間。陳大猷,明穆宗隆慶二年(1568年)進士,官云南副使。他在云南任職時看到茶花后,情不自禁寫出《看茶花》一詩:“名山雖浪跡,四海已有家,幸有鵬游好,來看野寺花,高枝低夕照,叢萼帶晴霞,怪東寒梅瘦,當春艷己賒?!?990年3月21日《云南省志·古樹名木志》編纂辦公室派人到山上考察后,將這兩株古山茶花列入省級古樹名木加以保護。經(jīng)過專門保護,古老山茶再現(xiàn)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