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鐘禪寺,這里不僅有石頭臺(tái)階的靜謐,還是求姻緣的熱門地!
石鐘寺,是雞足山上比較古老的寺庵之一,創(chuàng)自唐代,明朝永樂、正統(tǒng)年間重修,歷代都有修繕。寺前的元梅、宋柏,古拙蒼勁。
石鐘寺位置適中,地勢開闊平坦,寺前方照壁上有一幅珍貴的南海普陀觀音像。觀音播灑甘露,救苦救難普度眾生。畫面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門外有石雕大獅子一對,分列兩旁,活靈活現(xiàn)。大門的工藝精致,飛檐趣角、凌空欲飛,梁柱斗拱,雕龍刻風(fēng),花紋細(xì)致。兩邊門方上懸于右任書寫的對聯(lián).“石鐘無聲有聲皆幻;如來有像無像是虛?!睍ㄥ賱艦t灑。在中軸線上依次有天王殿、彌勒殿、大雄寶殿、雨花臺(tái)、后閣。彌勒殿前是鐘樓、鼓樓,左右對峙。大雄寶殿兩廂有四殿、四堂,后閣為五間重檐歇山式,閣前為講經(jīng)受戒的雨花臺(tái),貯藏經(jīng)的石鐘閣。東廂后面有方丈室,并有供游人住宿的幽靜小院;西廂后面有靜室,專供僧人閉關(guān)靜居。整座寺院、布局對稱,條理井然。寺外有菜圃,有蘋果園,還有大面積竹林,筍源豐富。
大雄寶殿為五間單檐歇山宮殿式建筑,殿中供三世佛,佛像后均嵌背光古銅圓鏡一面,周約20厘米,殿中東、西兩大圓柱下有須彌座,各塑站立佛像一尊。大殿蓮座后方佛臺(tái)上有巨大睡佛一尊,睡佛頭朝東方,側(cè)身面北而臥,右手枕于頭下,左手順放腿側(cè),閉目靜臥,造型自然,線條柔和豐滿。睡佛為木胎泥塑,金裝彩繪,身長8米,寬1.5米,大有視之若醒、呼之則寐之態(tài)。
觀音殿為單檐的士木結(jié)構(gòu),殿內(nèi)供釋迦牟尼佛和觀音菩薩。兩側(cè)為銅鑄的二十一度母。殿前,暫供細(xì)玉釋迦牟尼佛,睡佛雕道精致,長7米,重約25噸,是云南較大的玉佛之一。
大殿后槽原有一尊巨大的臥佛,著黃底起花袍服,頭戴珠冠,胸垂紅色念珠,紅中帶黑的臉膛,微張的嘴唇,稍蹙的濃眉,帶有西藏高原特有的風(fēng)貌。身旁植一根大拐杖,好像他云游疲勞后,在這里就地稍事休息,還將繼續(xù)他那匆匆的腳步。據(jù)說,他是西藏的一位“活佛”,跋涉千里,虔誠地來雞足朝山。當(dāng)他游完雞足山,宿愿已了,進(jìn)寺在殿后檐下休息,閉上眼睛睡著了,從此長眠不醒。后人按照他“入定”(死)時(shí)的姿態(tài),塑成了這尊睡佛;將他的云游杖,也放在身旁。此后,年年都有無數(shù)的藏民,或沿路“化緣”,或吆著馬幫,帶著藏香,到雞足山朝拜睡佛,石鐘寺也常呼為“睡佛寺”。在敬香之后,藏民們拉著琴,敲著小皮鼓,搖著銅串鈴,邊歌邊舞。似想讓睡佛聽聽家鄉(xiāng)的音樂,看看自己民族的舞蹈。藏民們回家時(shí),還要從睡佛身上摳點(diǎn)泥土帶回去,供在佛堂上。
據(jù)《范志》載,明永樂(1403一1424)、正統(tǒng)(1436一1449)間,敕賜大少林寺僧了通、了曉重建,秉承了少林武術(shù)一脈,是全山的武術(shù)參學(xué)之處。弘治年間(1488一1505),僧圓明再修,萬歷年間(1573一1619),僧周輝建毗盧閣。清康熙庚戌(1670 ),僧洪舒、廣睿重建殿閣。康熙辛未(l691),姚安土官高奣映建彌勒殿、樓、閣、臥佛等。民國時(shí)期(1911一1949)僧真心建后閣。
1952年、1963年,人民政府兩次撥款修理石鐘寺,“文化大革命”時(shí)期被毀。
1998年,經(jīng)人民政府批準(zhǔn),宏究才在原址上逐漸修復(fù)。
相傳寺左有水潭,上懸崖石,叩之如鐘,故名石鐘。石鐘聲傳百里,故法天有聯(lián)贊之:“石鐘聲徹三千界;雞足名標(biāo)第一山。”
還有一種說法:這座大寺旁矗立著一塊天然大巖石,方圓三丈有余,圓溜溜,黑黝黝,平滑光亮,宛如一大石鐘,每到臘月初八釋巡牟尼得道之日,大石就發(fā)出“空空空”的聲音。傳說,這石鐘是釋迎牟尼神堂前的一個(gè)大吊鐘。有一天,石鐘變換法身施禮道:“弟子是提醒我佛到雞足山傳經(jīng),弟子愿一同前去報(bào)時(shí)!”釋迦牟尼點(diǎn)頭許諾,就在臘月帶石鐘來到雞足山。石鐘落在了通、了曉所建寺前,給山中眾僧報(bào)時(shí)。從此,了通特把此寺取名“石鐘寺”。
相傳寺左有水潭,上懸崖石,叩之如鐘,故名石鐘。石鐘聲傳百里,故法天有聯(lián)贊之:“石鐘聲徹三千界;雞足名標(biāo)第一山?!?/p>
還有一種說法:這座大寺旁矗立著一塊天然大巖石,方圓三丈有余,圓溜溜,黑黝黝,平滑光亮,宛如一大石鐘,每到臘月初八釋巡牟尼得道之日,大石就發(fā)出“空空空”的聲音。傳說,這石鐘是釋迎牟尼神堂前的一個(gè)大吊鐘。有一天,石鐘變換法身施禮道:“弟子是提醒我佛到雞足山傳經(jīng),弟子愿一同前去報(bào)時(shí)!”釋迦牟尼點(diǎn)頭許諾,就在臘月帶石鐘來到雞足山。石鐘落在了通、了曉所建寺前,給山中眾僧報(bào)時(shí)。從此,了通特把此寺取名“石鐘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