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國寺,天臺山素稱佛國仙山,在佛教史上有四大叢林(寺院):國清寺、萬年寺、護國寺、太平寺【寶華寺】,寺名里均蘊含了祈禱國家長治久安、社會和諧的愿望。
護國寺,原名般若寺,始建于后周顯德四年(957),系吳越國高僧德韶(890-972)的第九道場,與吳越國錢王后裔結有很深的因緣。
護國寺,2011年在臺州市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月凈法師的發(fā)心及政府和佛教界、社會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護國寺復建項目籌備工作正式啟動,并于2012年5月舉行開工典禮。
《天臺山志》記載:護國寺,在天臺城西北三十里,舊名般若。后周顯德四年(957)建,僧德韶第九道場。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為護國寺。如今的護國寺,早已是一片草地了。天臺山號稱佛國仙山,在佛教史上有四大叢林(寺院):國清、萬年、護國、太平,寺名里均蘊含了祈禱國家長治久安、社會和諧的愿望。護國寺原名般若寺,始建于后周顯德四年(957),系吳越國高僧德韶(890-972)的第九道場,與吳越國錢王后裔結有很深的因緣。
“護國、太平、萬年、國清”,護國寺位居天臺四大寺院之首,可見該寺在歷史上的地位。據(jù)傳,該寺極盛時有僧眾三百,殿宇森森,看到眼前的一切,護國寺曾經(jīng)的輝煌已經(jīng)離我們而去。上世紀20年代的一位穿長衫的僧人留下的一張照片,成為人們的永遠記憶。照片中兩座方形五層磚塔迎風而立,在冬季的山坡、田野、枯草殘枝的襯托下,顯得格外的蒼涼而心酸,我們可以想象長衫和尚此時的心情。
為了恢復歷史古跡,天臺縣人民政府決定重建護國寺。
臺州市佛協(xié)護法慈善功德會會長月凈法師“不忍正法衰,不忍眾生苦,是故於是中,發(fā)起大悲心”,創(chuàng)辦天臺山菩提院,以期弘揚正法,領眾熏修?;诖壬乒Φ氯找婧霌P,地方局促,法師發(fā)心遷建天臺山菩提院,得到了天臺縣委、縣政府及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同時也得到佛教界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
護國寺所在地的天臺縣白鶴鎮(zhèn)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護國寺的修復,當?shù)弥聝舴◣熣趽竦亟ㄔO菩提院的消息,就與法師多次磋商,達成一致意見,將菩提院建在護國寺原址。
暨建設了菩提院,亦是恢復了護國寺,一舉兩得,兩全其美。於是天臺山菩提院與白鶴鎮(zhèn)政府于2011年5月30日舉行了“天臺山菩提院(護國寺)建設項目簽約儀式”,護國寺復建項目正式啟動。
護國寺地處天臺縣白鶴鎮(zhèn)上寶相村西部,距白鶴鎮(zhèn)約3公里,距縣城約10公里。寺院四周群峰雄踞,北面三座聳立的山峰,稱鳳凰山,亦稱西山。
德韶(891-971)是禪宗法眼宗二祖,吳越王錢弘俶尊其為宗師,封“國師”。后唐清泰三年(936),德韶入天臺山建寺傳法,在此地建第九道場,名“般若寺”。
周顯德四年(957)寺落成,為德韶在天臺山創(chuàng)建的規(guī)模較大的寺院。這一年,67歲的德韶大師走上法堂演教說法。當時的盛況,史書稱“法席極盛,十方云集”。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更名為護國寺。
宋天圣九年(1031),立“宋天臺山護國寺碑銘”,此碑至民國時期尚在,由吳越王錢弘俶之子、中書令錢惟演(977-1034)所撰,工部尚書李端懿書,檢校司空、鄂州刺史錢惟濟題額。宋《嘉定赤城志》記載,護國寺有田1215畝、地120畝、山400畝。鼎盛時僧眾三百,殿宇森森。五代至宋,護國寺高僧有德韶國師、敬遵通慧禪師、友蟾禪師、師蘊禪師、從進禪師,守昌禪師、明照禪師、惠遠禪師、景元禪師、北澗居簡禪師等。《宋天臺般若寺新寺磚記》碑記,寺前有雙塔,內(nèi)安放三顆舍利。雙塔為方形五層磚塔,由德韶國師建寺時修筑。上寶相村六旬以上的老人都曾見過雙塔,他們稱之為“鑫”。
文人墨客紛至沓來尋訪天臺山,如明代徐霞客、阮鄂、王士性,清代潘耒、楊葆光等史地學家、文學家都曾到過護國寺。清代天臺諸生齊周華(1698-1768)在他的《臺岳天臺山游記》中寫道:“入護國寺,內(nèi)有阮鄂游記,石勒詩文,清朗可讀,又有唐碑紀實塔放光事,嵌殿壁。出寺,前有塔,有石碑,字被風日所蝕?!鼻宓拦馐辏?836)冬,護國寺遭大火,寺宇多處被毀。建國初期,護國寺香火漸稀,許多殿基辟為農(nóng)田用于耕種。僧人們在土改時脫衣還俗,大殿、齋堂、寮房等逐漸湮沒。文革期間雙塔被毀,塔磚用作建造村大會堂。只留存古井一口。
護國寺東北處有桃源坑,是“劉阮遇仙”傳說的發(fā)生地。宋元祜二年(1087),鄭至道(字保衡,莆田人)以雄州防御推官知天臺縣。務公之余,鄭知縣懷揣著《劉阮遇仙記》,帶著“桃源在何處”的疑問到鄉(xiāng)間尋訪。根據(jù)前人編繪的仙蹤圖籍來到護國寺,寺僧介豐告訴他:“桃源就在本寺東北二里,那里有一條鈄行山谷,陷于榛莽間,人跡罕及。景祜年間,先師明照大師曾去采藥,見金橋跨水,光彩眩目,有兩位女子,戲于水上,如劉阮所見一般……”,鄭知縣未等述畢,忙命介豐帶路,來到一處深峻山谷。只見兩岸峭壁參差,如列繡屏。溪流隨山曲折,循溪而上,綠水如湖縐舒展。中有三峰鼎峙,風景如畫。鄭知縣將桃源坑視為“劉阮遇仙”傳說的濫觴,捐俸“鑿山開道,立亭于其上,環(huán)亭夾道植桃數(shù)百本”,并作《劉阮洞記》。所植桃樹開花之際,率領僚屬,“幅巾杖藜,徜徉行歌,沿澗而上,觀草波之漣漪,聽寒音之潺湲?!睘樘以磩倬案魈幦∶须p女峰、合翠峰、朝陽峰,鳴玉澗、桃花塢、會仙石、仙女浴盆、老龍噴水、金橋潭等,宋、明以來招引游客無數(shù)。
2011年,在天臺縣委、縣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支持下,以佛教界和社會各界募捐的方式集資善款,由月凈法師主持興建天臺山菩提院。5月30日,天臺山菩提院與白鶴鎮(zhèn)政府簽署“天臺山菩提院(護國寺)建設項目協(xié)議”,經(jīng)多方協(xié)商,將菩提院建于護國寺原址之上,既是新建菩提院,亦是恢復護國寺。2012年5月3日,舉行開工典禮,總規(guī)劃占地300畝工程正式啟動。首先修建的萬佛講堂占地面積1600平米、建筑面積2700平米,以唐宋風格為設計理念建造。一樓可容納千人聽經(jīng),中供萬尊佛像,三樓供奉《大藏經(jīng)》。經(jīng)過一年多時間的建設,主體工程順利完工,早晚課誦、講經(jīng)、過堂均可在此進行。
2013年12月3日,進行大雄寶殿建設。這座占地面積1600平米、高19.33米,全進口菠蘿格紅木打造的唐宋風格寶殿,重檐廡殿頂,九開間,間寬等量。使用木材3000多立方、柱子66根柱子。柱子直徑最寬80公分、最窄60公分。2015年11月23日舉行大雄寶殿上梁慶典。主體建成后進行內(nèi)部裝飾,殿內(nèi)供奉的五佛八菩薩,均以凈土宗經(jīng)典形象為原型,加以唐式彩繪。2019年11月14日大雄寶殿落成,全堂行佛像開光大典,古樸莊嚴,氣勢恢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