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東龍宮寺位于釜山東海岸,是韓國一座位于海邊的寺廟,周邊景色非常優(yōu)美。龍宮寺由懶翁大師創(chuàng)建于1376年高麗遇王時期,依山傍海,內(nèi)有海水觀音、大雄殿、龍王堂、窟法堂、四獅子三層石塔等景觀。大雄殿重建于1970年,建筑表層涂有丹青,多年來見證了歷史的風風雨雨。大雄殿右側(cè)石窟內(nèi)是樣式奇特的窟法堂,正面則是四獅子三層石塔。石塔的每一層都有4個分別代表喜怒哀樂的獅子,因此被稱為“四獅子”。龍宮寺比較特別的景致當屬108階和日出巖。從龍宮寺入口必須下108階才能來到寺廟,而日出巖就位于108階中間。站在巖石上可以聆聽到海浪拍打巖壁的聲音,欣賞日出的壯觀美景。每當新年,不少人都來到這里面對日出許下心愿。而農(nóng)歷4月時,龍宮寺入口櫻花繁盛。到了釋迦摩尼誕辰,寺廟被電燈裝扮起來,呈現(xiàn)出幻想般美麗的夜景。
位于大雄寶殿正前方、伸手可觸的華麗三層石塔既為四獅三層石塔。原來此處矗立著一座形狀威武的巖石叫做龍頭巖(又名彌勒巖),后來壬辰倭亂時期寺院遭毀,以及6-25南北韓對峙時期加筑海岸警戒線,奇巖怪石也被盡數(shù)除去,因此龍頭巖(既彌勒巖)也被掩埋在歷史長河之中。
歲月流逝,到了1970年代當靈虎堂政庵大師主持龍宮寺之后,親自拾集碎石并加固巖壁之后,奉安了四獅三層石塔。一層基座的四角排布著四頭獅子共同舉著石塔,中央的龍王面向法堂的佛祖支撐著塔身,正是身為護法神將的龍王保護寺院、供奉佛祖之意,四頭獅子各象徵著重生的喜、怒、哀、樂。
此塔以智異山華嚴寺的椽起祖師舍利塔為基樣,并對傳統(tǒng)的新羅石塔樣式稍加變化而成,是近世罕有的杰作。自從1990年此塔奉安了由斯里蘭卡僧人帶來的7顆佛舍利之后,從此也被人們稱為舍利塔。從108蹬拾階而下,石塔在寬闊大海的襯托之下,猶顯莊嚴和美麗,不可不稱其為是龍宮寺的一件寶物快并且可避免加載過多無用字庫。
藥師如來佛如其名,是治愈重生身心疾苦的佛祖。此處為風水寶地、再加佛祖靈驗;眾多佛徒在此治愈不治之癥,并接受佛祖的教誨,因此也被稱作東海笠?guī)r佛祖。
海水觀音大佛意指居住于海上的大觀世音菩薩。佛經(jīng)說,觀世音菩薩常居在海岸孤絕處。觀世音菩薩變換33種化身以拯救眾生,(稱)重生如果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既可解除一切災害與苦難。自古這里在冬天從不積雪,并盛開野葛花;在奉安佛像后的第三日巳時(11時),海上飄起了五色明光,令圍觀的人們不敢相信眼前所發(fā)生的一切,只有愣神觀望;自此來此拜佛的香客絡繹不絕。
龍宮寺的日出極為壯觀;眺望從海平線冉冉升起的紅日,會禁不住內(nèi)心的感慨和喜悅。
從108蹬拾階而下,秋夜的明月照耀著大地,展現(xiàn)出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充滿神秘、變化無窮的大海與人類的歷史源遠流長,既有寧靜的平和亦蘊藏著怒濤的澎湃。一般大多數(shù)寺剎處於深山密林中,但龍宮寺就如其名,是一座臨海而建的水上法堂。據(jù)說,無限慈悲的化身——觀世音菩薩居住在海岸孤絕處并乘龍顯靈,因此韓國的觀音信仰大多形成於海邊或島嶼;韓國叁大觀音圣地——“襄陽洛山寺、南海菩提庵、海東龍宮寺”之一的龍宮寺,將大海、龍以及觀世音菩薩絕妙地融合在一起,因此比其他地方更靈驗。位於東海南端的龍宮寺,於1376年由恭湣王時期的王師懶翁大師所建。當年懶翁大師在慶州芬皇寺修道時,適逢大旱,谷草枯死、人心惶惶,百姓終日埋怨蒼天不降甘露。一日大師夢見東海龍王向其作揖而言:如果在蓬萊山角建寺祈愿,則可永保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后來大師來到此地察看地勢,正屬背山臨水、朝誠暮福之所。初始建寺時,將山名改為蓬萊山,寺名取為普門寺。
自古蓬萊山意指神仙降世的神秘清靜之所、普門則象徵著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廣無邊際的法力。但是在戰(zhàn)火席卷整個韓國疆土的壬辰倭亂時期寺院也被燒毀;在經(jīng)過叁百多年之后的1930年代初,由通度寺云崗大師重建了普門寺。經(jīng)過幾屆主持之后,1974年由晸庵大師赴任主持。大師發(fā)愿要恢復觀音佛地之盛譽,就進入了百日祈愿。在回向日夜里,夢見白衣觀音在五色光環(huán)的簇擁之下乘龍升天的景象,由此將寺名改為海東龍宮寺。據(jù)傳在此寺求佛祈愿,經(jīng)神靈顯夢之后均可實現(xiàn)一個愿望,因此來龍宮寺拜佛的香客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