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Xiao Nian),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也稱“交年節(jié)”、“灶神節(jié)”、“祭灶節(jié)”、“小年下”、“小年節(jié)”等。中國幅員遼闊,南北各地風(fēng)俗有較大差異,由于各地風(fēng)俗不同,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南方大部分地區(qū)是臘月二十四,北方大部分地區(qū)是臘月二十三,江浙滬地區(qū)把“臘月二十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南京地區(qū)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jié)為小年,云南部分地區(qū)小年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個別地區(qū)小年是除夕。“過小年”是漢族、滿族、蒙古族等民族的傳統(tǒng)習(xí)俗。
小年起源于古人對火的崇拜,屬于祭祀節(jié)日。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秦漢時期,中國就開始祭祀灶神;魏晉以后,灶神有了姓名;宋代祭灶較為隆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隨著老式土灶逐漸消失,祭灶儀式逐漸沒落,人們對灶君的信仰減弱。但是過“小年”的傳統(tǒng)被保留了下來,成為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習(xí)俗。民間供奉的灶神,是一對老夫婦并坐,或是一男兩女并坐,就是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畫像。一般貼在鍋灶墻上。
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通常被視為忙年的開始,在這一天人們要剪窗花、掃塵土、理發(fā)、洗浴、吃灶糖、煮湯圓等。小年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過年,表達了人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余”夢想追求的反映。
關(guān)于小年的文字記載最早見于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載:“臘明日更新,謂之小歲,進酒尊長,修賀君師?!?/p>
民間祭灶源于古人拜火習(xí)俗。如《釋名》中說:“灶。造也,創(chuàng)食物也?!薄墩撜Z》中說:“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辭?!穼Α霸罹币辉~,有這樣一段記錄:《莊子·達生》灶有髻。司馬彪注釋:“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抱樸子·微旨》: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告白人罪狀。灶神的職責(zé)就是執(zhí)掌灶火,管理飲食,后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
民間供奉的灶神,是一對老夫婦并坐,或是一男兩女并坐,就是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畫像。一般貼在鍋灶墻上,有“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之類的對聯(lián),橫批是“一家之主”。
古時候,小年也叫“交年節(jié)”,意為立春前后,年節(jié)之交。小年通常被視為忙年的開始,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掃塵、祭灶等。
小年又稱小年下、小年節(jié)。這天主要是送灶神上天言事,稱送灶、辭灶、醉司命。灶神稱東廚司命定福灶君,俗稱灶君、灶王、灶王爺,主管人間飲食,是一家之主。
中國幅員遼闊,南北各地風(fēng)俗有較大差異,由于各地風(fēng)俗不同,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在民間,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說法,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過小年。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而沿湖、海的居民,則保留了船家的傳統(tǒng),小年大多在臘月二十五。
地區(qū) 日期 俗稱 簡介
南方 臘月二十四 傳統(tǒng)小年 南方大部分地區(qū)小年在臘月二十四。早在晉周處的《風(fēng)土記》以及宋代范成大的《祭灶詞》等均有“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記載,南方大部分地區(qū),仍然保持著這天過小年的傳統(tǒng)。
北方 臘月二十三 北方小年 北方地區(qū)在清朝中期以前也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如《清嘉錄》記載:"俗呼臘月二十四夜為念四夜,是夜送灶。"從清朝中后期開始帝王家就于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jié)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qū)百姓上行下效也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江浙滬地區(qū) 除夕前一天 小年夜 江浙滬地區(qū)習(xí)慣稱除夕為“大年夜”,與其對應(yīng),除夕前一晚則被稱為“小年夜”,這一天也被稱為小年。歷史上,臘月二十四夜,吳人稱二十四夜,是送灶的日子,因稱此夜為小除夕。
南京等地 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 小年 相傳明成祖朱棣篡權(quán)奪位后,南京百姓對其殘忍和苛政怨聲載道,借由正月十五的燈會懷念上一位帝王的寬政,于是元宵節(jié)成了南京的小年。
四川、貴州部分地區(qū) 除夕夜 小年 在中國西南的部分地區(qū),人們會在除夕夜過小年,他們的大年則多在正月十四或正月十五。
小年起源于古人對火的崇拜,屬于祭祀節(jié)日。夏朝時,灶王爺就已經(jīng)成為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西周時期,各種禮儀制度逐漸規(guī)范化。周朝的“五祀”祭拜時間是“春祀戶,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門,冬祭井”?!抖Y記·月令》中也有記載:“孟夏之月……其祀灶,祭先肺”。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
秦漢時期,中國就開始祭祀灶神。東漢時,灶神地位提高,成為降福消災(zāi)、保佑平安的一家之主,而它的身份則由“帝”轉(zhuǎn)化為“平民”。這時,開始出現(xiàn)灶神向天帝報告民間情況的傳說,《淮南子·萬畢術(shù)》:“灶神晦日歸天,白人罪。”意為灶神每月三十日(晦日)要上天向天帝述說人之短處?!逗鬂h書·陰識傳》:“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祀后,暴至巨富?!贝撕?,祭灶之舉逐漸蔚成風(fēng)氣。后灶神由每月晦日上天改為每年小年上天,這是由于人們不便于頻繁祭灶的緣故。
魏晉以后,灶神有了姓名。西晉周處《風(fēng)土記》記載:“臘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謂灶神翌日上天,白一歲事,故先一日祀之?!?/p>
隋朝杜臺卿《玉燭寶典》稱,“灶神,姓蘇,名利,婦名搏頰”。唐代,祭灶較為簡單,羅隱《送灶》:“一盞清茶一縷煙,灶君皇帝上青天?!崩钯t注引《雜五行書》又稱,“灶神名禪,字子郭,衣黃衣,披發(fā),從灶中出”。
宋代,則較為隆重,據(jù)《東京夢華錄》載:“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請僧道看經(jīng),備果酒送神,燒合家替代錢紙。帖灶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門,謂之醉司命。夜于床底點燈,謂之照虛耗。”此外,是月還要供膠牙糖,即灶糖,以黏灶神之口,使之不能說壞話;小年將灶神送走后,臘月三十日要“接灶”。范成大《祭灶詞》:“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清代前期和中期,祭灶一直是臘月二十四;清雍正年間開始,帝王家于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jié)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qū)百姓上行下效也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后逐漸改為改為“官三民四船家五”?!毒丛钊珪贩Q:灶君姓張,名單,字子郭,男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教育普及和城市化進程加速,老式土灶逐漸消失,祭灶儀式逐漸沒落,人們對灶君的信仰減弱。但是過“小年”的傳統(tǒng)被保留了下來,成為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習(xí)俗。
“過小年”不僅是漢族的習(xí)俗,滿族、蒙古族等一些少數(shù)民族也過這個節(jié)日。漢族、滿族在這一天“送灶王爺上天”,而蒙古族這一天則是“送火神”。打掃房舍、宰殺年豬、張貼對聯(lián)是漢族、滿族“過小年”的民俗傳統(tǒng),而蒙古族則在這一天布置蒙古包內(nèi)外,給駿馬備新鞍、扎紅纓,把放上哈達的牛羊送給親朋好友。
小年這天,也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guān)東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爺?shù)淖焐?,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講壞話了。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xí)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于男子。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輪到祭拜祖宗。
過了臘月二十三,離春節(jié)只剩下六七天,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要徹底打掃室內(nèi),俗稱“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掃除不祥。各家各戶都要認真徹底地進行清掃,做到窗明幾凈。粉刷墻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貼年畫,等等。
在過年的所有準備工作中,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內(nèi)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鬧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馀)、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
民間認為,小年時,除了家里要煥然一新,每個家庭成員都要理發(fā)、洗浴,把上一年的塵?;逇獬?,把新一年的好運帶來,開啟新年吉祥順利的好兆頭。
過了臘月二十三,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直至年底,舉行結(jié)婚典禮的特別多。民謠有“歲晏鄉(xiāng)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說法。
古話說“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灶糖是一種麥芽糖,黏性很大,把它抽成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guān)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作“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里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fēng)味。
很多的南方家庭在過小年夜的時候都會吃湯圓,象征著“甜甜蜜蜜,團團圓圓”的意思。湯圓種類繁多,在餡料上有甜有咸,甜口湯圓有芝麻餡,豆沙餡,以及黃桃,草莓,香橙等水果,咸味湯圓有鮮肉、玉米、蘿卜等。
關(guān)東糖,又稱灶王糖、大塊糖,是用麥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新做的關(guān)東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黏性,具有一種特殊風(fēng)味。
小年夜吃餃子意為給灶王爺送行,取意“送行餃子迎風(fēng)面”。
山東魯西地區(qū)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謠,粘糕以黃米、紅棗等為原料,香甜軟糯,有“年年高”的吉慶之意。
小年,膠東沿海一帶會蒸制“大棗山”祭祀灶神,還會制作團圓餅、壽桃、魚兒果子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團圓,日子過得年年有余。
老福州用甘蔗和荸薺祭灶,甘蔗被看做灶王爺?shù)翘斓奶葑?,寓意“?jié)節(jié)高”,荸薺則取其福州方言諧音,寓意“好運從頭到尾”。
廣西等地有小年做米餅的習(xí)俗,以糯米粉為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壓成圓形后蒸煮,有“團團圓圓”的美意。
江西民間素有“小年小年,爆米糖甜”的說法,人們用麥芽糖、爆米花制作爆米花糖,寓意新的一年“甜甜蜜蜜”。
雜拌兒”是由多種干鮮果品摻在一起拌和而成的食品。據(jù)說清代時,將一些干果用蜜汁加工,成為色味俱佳的蜜餞食品,傳說慈禧太后吃時很高興,隨口給起了個“雜拌兒”的名字,從宮內(nèi)傳到民間,成了北京一種獨特風(fēng)味的食品,也曾流向國內(nèi)外。
在古人的思想意識里,崇拜和敬畏是并存的,有關(guān)灶神禁忌的文字記載最早見于《灶王經(jīng)》和《安灶經(jīng)》,后來又出現(xiàn)了《敬灶全書》《灶王新經(jīng)》等。其中記載的關(guān)于灶神的禁忌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1.不干凈的柴木不能用來燒火做飯,灶前灶后要保持干凈;
2.不準在灶上烘鞋,甚至不可以將腳放在灶門前烤火;
3.不準在廚房內(nèi)踐踏五谷糧食;
4.不準在灶前吵架、斗毆,刀、斧等兇器不得置于灶臺上;
5.小孩子不可以在灶前灶后亂哭、吵鬧等;
6.在廚房里不準衣冠不整,且對婦女有更嚴格的要求。
總之,一切污穢不潔之物不得靠近灶臺,而且在廚房內(nèi)的行為要得體。
小年的禁忌,不同地區(qū)各有不同。湖北部分地區(qū),小年忌宰殺。河南有些地方忌諱搗蒜,認為小年搗蒜會把家里搗窮了。臺灣稱小年為“送神日”,禁忌舂米,據(jù)說能把風(fēng)神搗下來,會給來年帶來風(fēng)災(zāi)。小年后的幾天,農(nóng)村都會蒸饅頭準備過年,但是不宜施舍給他人,因為這些饅頭是要先用來祭祖祭天的。
小年養(yǎng)生由冬藏轉(zhuǎn)春生,飲食應(yīng)減咸增苦,適當吃甜。中醫(yī)認為甜入脾,食甜可以補養(yǎng)氣血、補充熱量、緩解疲勞、調(diào)胃解毒。老人和孩子由于脾氣相對較弱,可以在小年前后適當吃甜食,給脾胃做一次按摩,為春季預(yù)防疾病打下良好基礎(chǔ),而且吃甜食能很好地補充脾陽、調(diào)和脾胃氣血。
過小年時還應(yīng)多食用黃綠色蔬菜,如胡蘿卜、油菜、菠菜等。適逢春節(jié),一般家庭都會準備豐富的過年食物,更要注意避免饑飽失調(diào)。
按照中醫(yī)理論,人的體表有一層衛(wèi)氣,這層衛(wèi)氣對預(yù)防疾病非常關(guān)鍵。小年前后,人體陽氣減弱,體表衛(wèi)氣虧缺,且在室內(nèi)溫度條件下腠理舒張。此時體表衛(wèi)生不好,病邪容易進入人體。室內(nèi)空氣的清潔、減少外邪的侵入就顯得格外重要。除了開窗能達到這一目的外,清掃衛(wèi)生是另一個重要手段。通過這種方法,外邪減少,致病危險會大大降低。有句俗語:“小年遇見春,送灶多趕婚”。也就是小年的時候,春天已經(jīng)到來了。此時,肝陽、肝火處在了上升的勢頭,需求適當?shù)蒯尫?。肝喜疏泄厭抑郁,生氣發(fā)怒易使肝臟氣血淤滯不暢而導(dǎo)致各種肝病。遇到不順心的事情,要學(xué)會調(diào)控不良情緒,以保持心態(tài)平和。剪紙是小年里的習(xí)俗之一,也是一種難得的精細運動。過程中,需要人集中注意力,均勻呼吸、靜心凝神、神情愉悅,因此對氣息的調(diào)節(jié)作用不亞于書法、繪畫,與氣功有異曲同工之妙。
關(guān)于小年的文化作品包括詩歌、小說、戲曲等多種形式。這些作品通過不同的藝術(shù)手法和表現(xiàn)形式,將小年的文化內(nèi)涵和價值觀念傳遞給人們。明代詩人于謙在《臘月二十四夜口號》中寫道:“金爐銀燭夜生春,爆竹聲催節(jié)候新。自笑中年強隨俗,買餳裂紙祀廚神?!崩仙嵩凇侗本┑拇汗?jié)》中寫道:“二十三日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新年的‘彩排’?!?/p>
作者 朝代 作品名稱
呂蒙正 宋代 《祭灶詩》
陸游 宋代 《祭灶與鄰曲散?!?/p>
陳藻 宋代 《平江臘月二十五夜作》
戴復(fù)古 宋代 《春日風(fēng)雨中》
蘇軾 宋代 《初到杭州寄子由二絕》
《縱筆三首》
孫緯 宋代 《獻壽詩》
文天祥 宋代 《小年》
范成大 宋代 《祭灶詞》
程文海 元代 《祭灶詩》
于謙 明代 《臘月二十四夜口號》
顧祿 清代 《祭灶詩》
謝學(xué)墉 清代 《祭灶詩》
周勤補 清代 《祭灶》
魯迅 - 《庚子送灶即事》
作者 作品名稱
老舍 《北京的春節(jié)》
梁實秋 《北平年景》
莫言 《過去的年》
二十三、祭罷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過六七天,大年就來到。辟邪盒、耍核桃,乒乒乓乓兩聲炮。五子登科乒乓響,起火升得比天高。
有錢沒錢,剃頭過年。
灶王爺本姓張,家住順義張各莊。
古代有一名叫張灶王的泥水匠,因其高超的壘灶技藝而遠近聞名。他不僅擅長技藝,更善于調(diào)解鄰里糾紛,備受尊敬。在他去世后,家中的混亂和紛爭使得他的畫師弟弟想出了用“顯靈”的方式來震懾子女和侄媳,以恢復(fù)家中的安寧。這個故事隨后傳開,家家戶戶開始在灶臺上貼灶王像,形成了祭灶的習(xí)俗。這種風(fēng)俗后來被列入皇宮的祭典,流傳下來。
很久以前,大年與小年兩位神仙對立。大年善良,撒下面粉給人們充饑;小年邪惡,將面粉變?yōu)檠┳?,使人們受凍。小年化身為猛獸吃人,吃飽后睡360天,醒來再吃。人們求大年主持公道,最終兩神同歸于盡。人們將大年掛在樹上,每360天為其燒香,并仿照小年的空殼制作燈籠驅(qū)邪。
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后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yè)淪落到上街行乞。有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鉆到灶鍋底下燒死了。玉帝知道后,認為張生能回心轉(zhuǎn)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把他封為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匯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覺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為他要上天匯報。于是,漢族民間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
民間傳說灶君爺上天專門告人間罪惡,一旦被告,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在《太上感應(yīng)篇》里,又有“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的記述。司命即指灶君,算為一百天,紀指十二年。在這里,重罪判罰又增加到減壽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時,要打點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貴手。
傳說人的身上都附有一個三尸神,常向玉帝打小報告,稱人間欲反。玉帝怒,命三尸神標記謀反人家,蜘蛛結(jié)網(wǎng)掛屋檐。王靈官除夕夜下界,斬標記人家。灶君發(fā)現(xiàn)陰謀,勸百姓于送灶后至除夕前打掃干凈,避免被斬。玉帝得知三尸神冤枉好人,將其永押牢中。百姓感激灶君,每年臘月二十三祭灶,二十四掃塵成習(xí)俗。
河南臘月二十三祭灶的習(xí)俗源于一個凄涼的民間傳說。一對老夫婦讓兒子去挖煤,久去不歸。老漢遇到光腳片的人,得知他要收回一百名礦工。老漢乞求他留下兒子,光腳片答應(yīng)了。老漢裝病,兒子得以幸免。后來,老漢忍不住告訴了灶君,玉帝懲罰了光腳片,收走了老漢的兒子。人們祭灶君,希望他不要搬弄是非。這個習(xí)俗逐漸流傳下來。
小年是進入春節(jié)全民慶?;顒拥囊粋€重要節(jié)點,到了小年這一天,舂米磨面、殺豬宰羊、縫制新衣、準備祭品,一切都要準備妥當。這才能讓“灶神”上天匯報,一家人祈禱新的一年萬事如意。
小年是大年的前奏,小年文化中蘊含著深厚的精神意蘊。小年的習(xí)俗可以被看作“年”文化的一部分,小年提前烘托了春節(jié)的氣氛,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中華民族悠久民俗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
灶神信仰是民間百姓對“衣食有余”夢想追求的反映。人們賦予灶君“司命”的職責(zé),通過一送一迎的神圣祭祀儀式,教育主灶之人和家人不要鋪張浪費,要勤儉持家,從而達到弘揚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美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