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起義烈士陵園位于萍鄉(xiāng)市蘆溪縣上埠鎮(zhèn)山口巖村,距萍鄉(xiāng)市區(qū)30公里,距蘆溪縣城8公里。交通便利,有貫穿全縣的320國道一級公路、滬瑞高速公路和浙贛電氣化鐵路。
秋收起義烈士陵園原為盧德銘烈士墓。盧德銘,又名繼雄,字邦鼎,號又新,四川宜賓人,生于1905年6月9日。 1927年9月25日,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在萍鄉(xiāng)蘆溪遭到江西國民黨軍隊的襲擊,為了掩護部隊撤退,總指揮盧德銘在阻擊敵人時不幸壯烈犧牲在山口巖,時年22歲。1987年9月秋收起義60周年之際,在上級領導的關懷下,修建了盧德銘烈士墓。2007年,為紀念秋收起義80周年,先后投入1800萬元對原盧德銘烈士陵園進行擴建和改造,從今年上半年以來,又投入425萬元進行維護和提升。整個陵園前門(含浮雕文化墻)、秋收起義烈士紀念碑、秋收起義名人雕塑園、秋收起義紀念館、秋收起義影視播放廳、盧德銘烈士紀念碑、南北兩處門樓、游客服務中心、保安室、醫(yī)療室、停車場。1995年被列為萍鄉(xiāng)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3年被列為江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80年前發(fā)生在湘贛邊界的秋收起義,是繼南昌起義之后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又一次出名的武裝義,是黨獨立領導工農(nóng)武裝斗爭的一次偉大嘗試。為紀念秋收起義80周年,緬懷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的豐功偉績,江西省委、省政府決定在萍鄉(xiāng)、銅鼓、修水三地設立2007中國(江西)紅色旅游博覽會秋收起義分會場,開展系列紀念活動。80年前參與秋收起義的部分革命將領的后代、江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孫用和、2007中國(江西)紅色旅游博覽會組委會辦公室副主任丁曉群以及萍鄉(xiāng)市黨政軍領導和社會各界群眾萬余人參加了萍鄉(xiāng)舉辦的系列紀念活動。
為慶祝秋收起義80周年,紀念和緬懷革命先烈,打造和提升蘆溪紅色旅游品牌,經(jīng)縣委、縣政府研究并報市委、市政府同意,決定于2007年4月在原盧德銘烈士墓的基礎上進行擴建,現(xiàn)更名為秋收起義烈士陵園,陵園總占地面積約1000畝,投資約1800萬元人民幣。園區(qū)建設分兩期,一期占地323.5畝,分為5個部分:陵園前門(含浮雕文化墻)、秋收起義烈士紀念碑、秋收起義名人雕塑園、秋收起義紀念館、盧德銘烈士紀念碑(修繕)。二期占地約700畝,擬建秋收起義蘆溪戰(zhàn)斗光電演示廳、南北兩處門樓及圍墻、游客服務中心、停車場。
烈士陵園大門門高28M,寬12.7M,主要由五角星、槍、和旗幟構成,象征著黨的領導、武裝暴動和秋收起義三個團,寓意一座永垂不朽的歷史豐碑和迎來新的偉大時期的展望之門。
浮雕文化墻墻高2.7M,寬35M,以歷史事件“秋收起義”為內(nèi)容,將秋收起義的起因至結果,用形象生動的歷史人物以及激烈的場景來表達整個主題,將歷史概括為決策張家灣、轉折文家市、激戰(zhàn)山口巖、整編楓樹坪、會師井岡山五個部分,每幅場景環(huán)環(huán)相扣,引人入勝。
紀念碑碑市15.6M,碑體下面是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上將肖克題寫的“秋收起義烈士紀念碑”九個大字,紀念碑浮雕外觀分4面:正面是盧德銘烈率軍起義,背面是秋收起義部分烈士名單,左面是血戰(zhàn)山口巖,右面是發(fā)動起義。
園內(nèi)雕像主要是秋收起義前敵委員會委員、師團負責人,各路農(nóng)軍黨代表,一、三團黨支部書記等式邏輯,共15座15人,他們分別是:
1、毛澤東(湖南省湘潭縣人,1927組織和領導秋收起義,任秋收起義前委書記)
2、盧德銘(四川省自貢市人,秋收起義總指揮、前委委員,1927年9月23日在蘆溪戰(zhàn)斗中犧牲)
3、羅榮桓(湖南省衡東縣人,湖北能城、崇陽農(nóng)軍黨代表,工農(nóng)革命軍一團特務連黨代表,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
4、譚政(湖南省湘鄉(xiāng)人,時任工農(nóng)革命軍第一黨支部書記,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
5、何長工(湖南省華容縣人,時任工農(nóng)革命軍第一團連黨代表,建國后任解放軍軍政大學副校長,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
6、余賁民(湖南省平江縣人,時任前委委員、工農(nóng)革命第一軍第一師副師長,1933年在江西萬載犧牲)
7、王耀南(江西省萍鄉(xiāng)人,時任工農(nóng)革命軍二團爆破隊副隊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8、熊壽祺(四川省鄰水縣人,1927年9月底三灣會議增補為前委委員,建國后任中央民民族學院副院長)
9、宛希先(湖南省黃梅縣人,1927年9月底三灣會議增補為前委委員,1929年在江西永新犧牲)
10、鐘文璋(時任前委委員,工農(nóng)革命第一軍第一師參謀長兼參謀長兼第一團團長,1927年9月11日在攻打平江戰(zhàn)斗中犧牲)
11、王新亞(時任前委委員、工農(nóng)革命軍第二團團長,1932年9月在湘贛邊界的一次戰(zhàn)斗中犧牲)
12、彭商仁(時任工農(nóng)革命軍第一團黨代表)
13、潘心源(湖南省瀏陽縣人,時任工農(nóng)革命軍第三團黨代表1931年日在浙江溫州犧牲)
14、徐麒(湖南省瀏陽縣人,時任工農(nóng)革命軍第三團黨代表1927年9月14日在東門戰(zhàn)斗中犧牲)
15、何挺穎(陜西省南鄭縣人,1927年9月底三灣會議后任工農(nóng)革命軍第一團黨代表,1929年在江本大余犧牲)
秋收起義紀念館占地面積350平方米,建筑面積860平方米,分上下兩層。館內(nèi)共三個展廳:一樓有安源軍事會議臘像廳、山口巖戰(zhàn)斗演示廳,二樓是展覽廳。
盧德銘烈士紀念碑,于1987年9月秋收起義60周年之際正式落成,由原總參謀長楊得志上將題寫碑名。中共江西省委、中共四川省委、萍鄉(xiāng)市委、四川省自貢市委等領導同志參加了揭碑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