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紹竑故居位于容縣黎村鎮(zhèn)珊萃村,是一間古樸的民間建筑,在清代中葉由其父親黃玉梁所建,磚木結構,無雕梁畫棟。四座五開間,兩邊為重橫廊,后座設有炮樓,作為了望臺。平面呈“富”字形。圍墻外為一約5畝闊的水塘(現(xiàn)為稻田)。整幢建筑布局嚴謹、整齊,頗具特色。黃紹竑故居是研究我國近現(xiàn)代史、建筑史等方面的重要實物史料,它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正逐漸為歷史專家所認可。
2006年5月25日,黃紹竑故居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紹竑(1895—1966),國民黨中將加上將銜,戰(zhàn)區(qū)副司令長官。又名紹雄,字季寬,廣西容縣人。早年入廣西陸軍小學第四期,與李宗仁、白崇禧同學。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后,隨學生北伐敢死隊赴武昌參戰(zhàn)。后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1916年畢業(yè)回廣西陸榮廷部第一師任職。1917年任廣西模范營馬曉軍部連附,同年10月參加護法運動,升任連長。1923年8月16日被孫中山任命為討賊軍第五師師長。1924年11月作為李宗仁的代表去廣州商談兩廣統(tǒng)一事宜。1925年初當選中國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候補監(jiān)察委員,同年2月廣西軍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七軍后,任第七軍黨代表,6月1日任廣西省政府主席。北伐戰(zhàn)爭時,留守廣西。1927年5月任中央政治會議廣州政治分會委員。7月6日特任軍事委員會委員。9月任國民政府委員。同年應李濟深之請任第八路軍副總指揮,編組了第十五軍,任軍長,在汕頭、潮州擊敗賀龍、葉挺率領的南昌起義部隊。1929年桂系與南京國民政府關系破裂,11月黃紹竑、李宗仁、白崇禧三人在廣西成立護黨救國軍,黃任副軍長兼廣西省省長。1930年支持反蔣的中原大戰(zhàn)。大戰(zhàn)失敗后,佳軍殘部退回廣西。此時黃脫離桂系,去南京面見過蔣介石后赴香港、菲律賓旅行。1932年2月18日任國民政府委員,5月3日任內政部部長,7月1日兼代交通部部長。1933年出任北平軍事分會參謀團參謀長,5月任北平政務整理委員,同日方作外交交涉。1934年12月12日任浙江省政府主席。1935年被選為中國國民黨第五屆中央監(jiān)察委員。1936年12月2日任湖北省政府主席、全省保安司令。1937年任廬山軍官訓練團總隊長。蘆溝橋事變后,任軍事委員會第一部(作戰(zhàn))部長,8月調任第二戰(zhàn)區(qū)副司令長官,9月2日任中將加上將銜。同年11月26日復任浙江省主席。1942年9月28日任第三戰(zhàn)區(qū)副司令長官。1946年當選中國國民黨第六屆中央監(jiān)察委員。1947年6月6日任監(jiān)察院副院長。1949年4月作為國民政府和談代表,到北平參加與中共談判。后去香港,發(fā)表聲明脫離國民政府,9月到北平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曾任政務院政務委員、全國政協(xié)第一至三屆委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常務委員、和平解放臺灣委員會副主任等職。1957年被劃為右派分子。1966年8月31日,在北京去世。
黃紹竑故居,位于容縣黎村鎮(zhèn)山嘴村,村子距圩鎮(zhèn)僅僅大約1公里。故居整幢建筑可以用以下12個字來概括:莊重大方,優(yōu)雅別致,頗耐玩賞。這幢別墅不僅僅因為是黃紹竑所建,更因為黃紹竑和李宗仁、白崇禧這三個在新桂系中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巨頭曾在這里居住了十多天,與眾將士圖謀東山再起,而顯得具有特別重要的紀念意義。
黃紹竑祖墳在容縣黎村珊萃的石印沖地名叫松崗書房嶺。立子午兼癸丁二爻。石印山脈西東走向,黃紹竑祖墳為典型的萬兵拜服格局,氣發(fā)于大容山金龍旖旎而來,皆真龍大盡之處穴,穴前河水纏繞二十余里,前面群山列隊百里,奈何逆流河水雖然環(huán)繞,然出水口為為病,后脈雖橫龍結穴,然無高大托山做樂,故雖英雄蓋世,然卻老年不得志,根基不穩(wěn),文革自殺而逝世。昱安風水大師認為如果黃紹竑要求去老家廣西任職可不至于自殺,因為西或南或西南皆為黃紹竑的生旺方向。而北則是黃紹竑的病絕方向。
另外黃紹竑故居也位于廣西容縣黎村鎮(zhèn)珊萃村。珊萃村及周圍的幾個村子同處一個大盆地中,盆地周圍砂環(huán)水繞,藏風聚氣,風水好。地靈人杰,珊萃村及周邊村子人才輩出,官貴富豪多如辰星。珊萃村背靠石印山之落脈,村子整體坐北向南,右后方戌乾方一條河水環(huán)繞村場然后奔至村子左前方,從乙辰方消出;村子右方、前方稍為空虛蕩散,好在遠方砂水得力,但終為不美。黃紹竑故居坐子向午兼癸丁,坐周天6度,四進雙重廊,院門在坤位(院墻今已不存在)。門前原有一個半月形水塘,現(xiàn)在已成了水田;右前方馬砂方向原有一條小河流到宅前再于宅之左前方乙辰方流出,現(xiàn)在這條小河也消失了。
黃紹竑故居與民國時期許多達官貴人不同,它是由黃紹竑的父親、前清舉人黃玉梁所建,并不是黃紹竑發(fā)跡后才衣錦榮歸光宗耀祖的,因而這座故居他們兄弟姐妹8人全都有份,建筑風格也與容縣其他將軍的歐式別墅相異。故居為四進五開間,占地面積起碼有3000平方以上,主樓是高三層的磚瓦結構,是一座典型的完全中國風格的地主大莊園。據(jù)附近村民介紹,黃紹竑故居周圍上百畝的土地當年全是黃家的,只是解放后連同故居一起被村民瓜分,可見黃家早就是富甲一方的名門望族。這也就可以理解,黃紹竑當年敢于豪奪其容縣老鄉(xiāng)馬曉軍的軍權,且一大批年長于他的著名將領,如黃旭初、夏威、韋云淞等都終生甘愿臣服于他。
黃紹竑的房子在解放后除中間的廳堂外,其余全被分給村民?,F(xiàn)在整座故居已經(jīng)破爛不堪,無人居住,但是名分上還是屬于土改時有份瓜分的各個村民。聽旁邊的村民說,如果政府要回收這座故居,必須要花錢從他們手上買下來。黃紹竑的子女、侄子女都不愿出錢維修。由于故居規(guī)模太大,不是十萬幾萬就能解決問題,所以當?shù)卣策t遲下不了決心將其修復。
黃紹竑故居內部建設雄偉,前有護院,后有炮樓,但只因年久失修,已到處是殘墻破壁,包括屋內到處野草叢生。由于內墻大都是土磚墻,很多瓦面破爛,泥墻被雨水淋垮了多處。而后炮樓大部分都被當作牛欄用,東邊一間則被拆掉改建,長期被用作牛欄。
黃紹竑故居由于年久失修,多間房屋倒塌,房頂透光漏雨。為了保護這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3月,國家曾撥款80萬元對黃紹竑故居進行第一期維修,主要對門樓、墻體、東西橫屋前三間進行修繕。自2010年12月開始,容縣博物館組織人力物力對黃紹竑故居實施第二期維修,投資149萬元,主要修繕房屋的中座、后座、炮樓、屋面、墻體、地面及環(huán)境整治。該修繕工程預計2012年9月竣工。屆時,一座“嶄新”的黃紹竑故居將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
“八千里路云和,月圓今夕光天表。獅醍未睡,魚蒼隱約,賓來遠道。兩浙機樞,一時際會,相逢歡笑!想鄂王豪氣,功名塵土,都當作,狂吟藁。五十人生猶早,正中天,奮飛鵬鳥。渡江萬楫,投鞭填海,扶桑遍繞。整頓湖山,那時愿了,共舒懷抱。作長虹痛飲,鑒湖美酒,壽吾同好?!?943年秋,正值黃紹竑先生49歲生辰,這首詞是他于云和公館內豪情滿懷和省府秘書處同仁所作。黃紹竑公館位于云和鎮(zhèn)城南瓦窯村的云和職業(yè)技術學校校園內,建于抗戰(zhàn)時期的民國三十三年(1944),為時任浙江省政府主席黃紹竑先生駐云和期間臨時辦公、生活的官邸。1942年5月28日,日寇發(fā)動浙東事變,興師十萬,兵分三路,會攻衢州,金華、蘭溪先后陷落,省政府從永康方巖撤至云和。7月,時任浙江省政府主席兼第三戰(zhàn)區(qū)副司令長官黃紹竑遷駐云和縣,曾先后駐扎在小順浙江鐵工廠附近山邊、黃紹竑公館(現(xiàn)云和縣職高校內)、云和縣城鯉魚山前鄭家祠堂(現(xiàn)址為云和農(nóng)業(yè)銀行宿舍)等處。黃紹竑在云期間創(chuàng)辦小順鐵工廠,創(chuàng)辦《浙江日報》,維修省志等,做了大量實事,并指揮取得了方山嶺戰(zhàn)役的勝利。1945年9月(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投降)遷回杭州,在云和共歷時三年零四個月。
黃紹竑公館坐北朝南,單層磚木結構建筑,人字形木屋架,內廊式通道,平面呈凸字形,面闊30米,進深14.1米,建筑占地面積約340平方米。南面凸出部分為門亭,主樓平面矩形,從門亭經(jīng)通道與當中東西向內廊相通。內廊西部設門通室外,東部為一南北向的大間。廊北側七間,東第三、四間之間有一小弄,設門通屋后。廊南側東部一大間,西部一大間兩小間。屋頂為尖型歐式建筑,門廳四根立柱氣勢恢宏。門口即為近兩千平方米的演兵操練場(現(xiàn)為云中操場)。與它并存的還有瓦窯發(fā)電站、季寬游泳池等抗戰(zhàn)遺跡。2011年1月,黃紹竑公館被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目前浙文物發(fā)〔2009〕35號已經(jīng)提出“關于云和黃紹竑公館及王氏宗祠修繕方案的審查意見”,具體方案為:該建筑后期使用時改動較大,內部分隔及門窗等均應詳細考證是否為原狀后有依據(jù)地修復設計。2、建施02—1平面設計不符原狀;建施11門廳立面設計與其余部分風格不統(tǒng)一,應說明設計依據(jù)。3、建施02—2平面圖設計不妥,應恢復原有平面格局。4、石膏天花及屋脊等具體修繕措施應進一步明確,補充相關圖紙。
黃紹竑別墅位于婺城區(qū)羅店鎮(zhèn)的原金華市第三醫(yī)院(傳染病醫(yī)院)內,現(xiàn)在該院已經(jīng)搬遷,院區(qū)基本閑置。門衛(wèi)方根洪表示,醫(yī)院現(xiàn)在屬于金華市中心醫(yī)院所有。從醫(yī)院大門走進去,一路上古木參天,鳥鳴啾啾,十分愜意。說是別墅,其實很勉強,整個歷史建筑就由三幢平行排列的橫向長方形單層建筑構成(前面兩幢是解放后擴建的),建筑之間有穿廊相通,整體平面呈“王”字形,另有魚池、花園等點綴其間。附近居民說,“黃公館后來慢慢地擴建成了金華市第三醫(yī)院(傳染病醫(yī)院),別墅內部曾做過病房,所以平常人很少接近”。
1937年12月,黃紹竑再度出任國民黨浙江省政府主席(1934年黃曾任國民黨浙江省政府主席,主持了浙江省內乍浦、嘉興一線“永久防御工事”的建筑工作,1936年底調任湖北省政府主席),然而他剛剛上任,杭州就淪陷了,國民黨浙江省黨政軍機關從杭州撤離到永康方巖和金華。這時,黃紹竑在羅店建造了“黃公館”。隨后,黃紹竑在此主政浙江數(shù)年,包括《浙江省戰(zhàn)時政治綱領》、《浙江潮》雜志等都與此有關。其間,黃紹竑還大力支持臺灣義勇隊、戰(zhàn)時兒童保育會的工作。可以說,金華之所以在抗戰(zhàn)時期成為全省政治文化中心,與當時黃紹竑身在羅店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