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頂山風景區(qū)位于丹東市寬甸縣牛毛塢鎮(zhèn)小城子村境內,距寬甸縣城60公里,距201國道1公里,距青山溝僅5公里,是去往青山溝的必經之路,景區(qū)交通方便快捷。
城頂山,位于濰坊安丘輝渠、雹泉、庵上三鄉(xiāng)鎮(zhèn)交界處,因山頂上有齊長城而得名。山的走向呈東北西南向,山頂平坦。長城自西北方的峰山經過望軍頂來此,在城頂山轉彎向南而去。至今山上既有冷兵器時代用渾圓的大塊玄武巖砌筑的城墻,也有現(xiàn)代戰(zhàn)爭使用過的石筑單人掩體,更有罕見的把古城墻中間扒空做大型防御工事。這里城墻縱橫,軍事設施遍地,簡直成了軍事設施博物館。據(jù)說,當初齊宣王在這里修建長城時,采用孫臏戰(zhàn)法,將長城筑成“迷魂陣”,內藏玄機,敵人一旦闖入就會迷失方向,難逃滅頂之災。至唐朝時,安綠山造反曾在此安營扎寨,被征剿大元帥郭子儀追急,倉皇逃竄誤入迷魂陣而喪生。1943年,愛國將領于學忠率原國民黨五十一軍激戰(zhàn)七晝夜,突破敵軍重圍,血染城頂山,殲滅日寇千余人,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這一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至今在人民中間廣為傳頌。相傳孔子的學生公冶長曾在城頂山設立書院治學授徒。傳說公冶長懂鳥語,能和鳥類交流。相傳公冶長來到城頂山以后,在一個紅霞滿天的早晨,一群花喜鵲落在它院前的櫻桃樹前,嘰嘰喳喳地叫著“公冶長,公冶長,品優(yōu)學博好兒郎,淑女逑你陪佳偶,國家選你作棟梁”,公冶長頓時滿臉緋紅,連呼“去、去、去”,但沒過幾天喜訊變成了現(xiàn)實,孔子讓自己養(yǎng)在深閨的女兒與公冶長結成了百年之好,并受高密侯一職,但后來公冶長因“悲世路之險”,產生幽棲之意,歸隱此處潛心治學。書院遺址有兩棵銀杏樹,相傳是2000多年前公冶長栽種的。兩棵雌雄銀杏樹間隔五米,樹枝交叉,高大挺拔的樹干、豐潤碩大的樹冠、四人合圍的直徑,茂密輕盈的枝葉,不覺讓人慨嘆,此處不愧治學圣地。
主要景點
玄都宮
在城頂山山城中央的臺地上,有廟遺址6間,始建于清光緒26年(1900年),由道教全真龍門派創(chuàng)立,叫玄都宮,廟里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道君、太清太上老君和玉皇、后土、圣祖、圣母等道教最高天神。廟為前后兩殿,廂房是道士住宅,廟雖為茅草土舍,每年四月十八都有廟會,香火一直很盛,民國年間就是寬甸“十六景”之一,有“玄都晨鐘”稱譽。文化大革命廟宇被毀,現(xiàn)在僅存遺址。
高句麗古城
山城海拔710米,面積8.4萬平方米,是由周長1497米平均高50米的懸崖托起的一塊臺地。山城北高南低,平面圖略成簸箕形,山城山勢險峻,易守難攻。山城距世界文化遺產五女山僅35公里,是五女山的軍事附屬城,被稱作五女山的“姊妹城”——小五女山。據(jù)傳高句麗第二代王琉璃王和其三太子武神王曾在此居住過,在當?shù)刂两襁€流傳著琉璃王與其愛妃雉姬凄美的愛情故事。
城頂山高句麗古城建于城頂山頂部,據(jù)記載是公元前37年,我國北方少數(shù)民族高句麗族用于羈押貴族犯人和囤積糧草的一座軍事城堡。城頂山高句麗古城是建于漢代沿用至隋唐,是一座具有重要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早期高句麗山城。古城距今2000多年至今保存較好。如今古老而神秘的古城正以秀美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吸引著中外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