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廟為五進院落建筑,以主體建筑“亞圣殿”為中心,南北為一條中軸線,左右作對稱式配列。孟廟正南門為“欞星門”。門內(nèi)左右各一坊,左名“繼往圣”,右名“開來學”。第一進院落的北壁正中為“亞圣廟石坊”。第二進院落的磚鋪甬道兩側盡是古老的蒼松翠柏,往北為“泰山氣象門”。進入此門后,即為第三進院落。此院左右各有門通往廟外,左名“知言門”,右名“養(yǎng)氣門”,是過去出于孟廟的主要通道?!梆B(yǎng)氣門”外南側建有“亞圣木坊”;門內(nèi)南側建有“祭器庫”三楹。“知言門”內(nèi)南側建有“省牲所”三楹。鄒城孟府占地面積為60余畝,為金元時代所建的一座典型的中國封建貴族府第。初建時規(guī)模較小,后經(jīng)歷代重修擴建,至清初已形成前后七進院落,前部分為三個大院,后部分為左中右三路。樓、堂、閣、室148間。以主體建筑大堂為界,前為官衙,后為內(nèi)宅。孟府內(nèi)所保存著大量珍貴文物,是研究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jīng)濟和地方歷史的寶貴資料。
買購網(wǎng)原創(chuàng)圖片,未經(jīng)許可不能轉(zhuǎn)載,版權聲明
反饋
欞星門
欞星門坊,即意味著孟子是天上的文星下凡,亦含有尊孟如尊天之意。門坊4柱3洞,懸山灰瓦,脊飾天王塑像,斗拱均9踩4翹,凌空欲飛。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重修,1978年又大修,坊額上楷書“欞星門”3個貼金大字,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山東巡撫丁寶楨手書。
亞圣廟石坊
亞圣廟石坊為亞圣廟第二進院落門坊,始建于明萬歷初年,石坊通高5.2米。4柱3門、柱為8棱,頂端飾以古瓶、云朵、類似華表。正中坊額鐫刻楷書“亞圣廟”3字,左右兩側坊額刻以云龍,其右側坊額則是展翅翱翔之翼龍,其雕刻風格與“亞圣殿”門柱上之翼龍相同。
亞圣木坊
亞圣木坊始建于明天順二年(1458年),位于孟廟垣墻之西,橫跨于南北通衢的大街上。是一座木架結構的門坊式紀念性建筑,4柱3門,丹薨青瓦、飛檐翹角,檐下半拱11踩5翹,正中一間懸山式坊頂高出兩則歇山式坊頂,主次分明。4個歇山式坊角向外伸出,高高翹起。木坊正中門楣橫書“亞圣”2字。
儀門
“儀門”是一座歇山式斗拱承托三啟門洞的門樓。門額上懸一豎匾,上書“泰山氣象門”五個大字。故儀門又稱泰山氣象門?!疤┥綒庀蟆彼淖秩×x于程子之說:“曰仲尼元氣,顏子春生,孟子并秋殺盡蓋亦時然而已。仲尼天地也,顏子和風慶云也,孟子泰山之氣象也。”
天震井
天震井位于“亞圣殿”前露臺下的甬道東側,始建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井畔之豎一石碑,碑首題額“天震井”3字,碑文記載此井形成的始末:“讀三氏志,孔氏井在尼山以東,曾子井在徐州北九里山,顏子井在陋巷內(nèi)。獨孟氏無以井傳??滴跏荒甏?,廟前演劇,忽日響聲震如雷,聞者環(huán)顧失色。見階前地陷,有甓甓園痕,熟視,乃井也。噫!異矣!系惟吾祖道接尼山,與顏氏、曾氏光照千古,天開斯井與三井并重,以見圣圣相符,后先一轍欲……于十二年為修廟取水之用。謂之曰‘天震井’,砌之以甓,環(huán)之以石,并書其跡以志異云。六十四代孫庠生孟尚錦識”。井邊石欄是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所建。
大門
孟府大門,為三楹,門楣正中懸有匾額,上書“亞圣府”三個貼金大字。黑漆大門上繪有約兩米高的彩繪門神。門外建有高大的影壁。一對精雕石獅雄居于門的左右。門階兩旁有上馬乘車用的方形石臺一對。
二門
二門又稱為“禮門”,其建筑形式與大門基本相同,但門洞為三啟,正中門楣上書“禮門義路”四字。六扇黑漆大門的正中兩扇彩繪著頂盔披甲的執(zhí)刀武士,兩側的四扇則彩繪著執(zhí)笏的文官。
儀門
“儀門”位于二門之內(nèi),其兩邊不與垣墻連屬,類似遮堂門,全系木結構,僅有圓柱兩根,下有石鼓夾抱,上面承托著彩繪大屋頂,前后綴著倒垂的四個木雕花蕾,故又名為“垂花門”。平時此門緊閉不開,每逢孟府喜慶大典、皇帝幸臨、定量讀圣旨或舉行重大祭祀儀式時,鳴禮炮十三響然后開啟。這中儀門在封建社會只有列土封候的邦君才有資格建造,故又稱“塞門”。
大堂
大堂是五楹出廈建筑,也是孟府的主體建筑。堂前檐下正中懸掛著清雍正皇帝手書,欽賜孟子第六十五代孫孟衍泰“七篇貽矩”堂匾。門兩側檐下廊柱上懸掛著“繼往開來私淑千年承燕翼,居仁由義淵源百代仰先烈。”隸書金字抱柱楹聯(lián),孟府大堂是孟子嫡裔世襲翰林院五經(jīng)博士,開讀詔旨、接待政府官員、申飾家法族規(guī)以及節(jié)日、壽辰舉行重要儀式的地方。大堂正中設有木制暖閣,內(nèi)設公案。東西廂位于大堂前,是管理孟府祀田、庶務、禮生、樂生、司書、執(zhí)事等辦公場所。大堂前左右設鼓樂樓,是奏樂的地方。
五代祠
“五代祠”是位于大堂東側的獨立院落,是孟區(qū)宗族的家祠。祠內(nèi)懸掛楹聯(lián)兩幅。其一書:“溯懿訓於三遷二千載踵出哲嗣,薦蒸嘗於五世億萬祀禮重宗孫”;其二書:“德借七篇極之昂元云仍元承世澤,祠分五代序仇高曾祖稱近荑馨香”。為古舒、姚元之書。祠內(nèi)安放孟氏世襲翰林院五經(jīng)博士五代之木主牌位,再上,則遷放到孟廟“祧主祠”內(nèi)。
見山堂
“見山堂”位于大堂西側,是當時孟氏后裔接待和宴請賓客的地方。與見山堂相對的月亮門外,豎著一塊玲瓏的太湖石,其上刻有清代金石學家阮元和書法家孔繼涑的手書詩詞。
1、在鄒城汽車站坐鄒城公交20路到孟廟廣場下車即可。
2、鄒城火車站和汽車站秉坐三輪車(2元/人)和出租車(5元/人)到達景區(qū)。
孟廟東路啟圣門至啟圣殿甬道西側,碑碣林立,為孟廟各類石碑存放之處,稱為孟廟碑林。此碑林保存孟廟歷代碑碣280多塊。從年代上分,有秦、漢、晉、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石碑;從字體上分,有篆、隸、行、草、楷書等;從文字種類上分,除漢字外,還有蒙文(元代八思巴文);從形式上分,有文言亦有白話,有文字亦有圖畫;從內(nèi)容上分,有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地震災害等各方面的記述。其中最有價值的是西漢《萊子侯刻石》,亦稱《天鳳刻石》。另外,如漢代《石墻村刻石》、元代仿刻《李斯小篆·秦嶧山碑》、西晉《劉寶墓志銘》、唐歐陽詢書《蘇玉華墓志銘》、明董其昌《題孟廟古檜一首》詩碑等。
孟廟內(nèi)共有各種樹木多達430多株,多為松檜和側柏,又有銀杏、古槐、紫藤等。其中有宋宣和年間建廟時所栽植的檜樹,已有近900年的歷史了。古柏抱槐、藤系銀杏、檜寓枸杞、洞槐望月,被譽為孟廟“古樹四奇”。
古柏抱槐
孟廟知言門外,植有45株柏檜,沿東廟墻之外南北一字排列。其最南端的一株即“柏抱槐”。樹干周徑4.6米,高13.8米,樹冠直徑12.3米,兩樹身干合為一體。據(jù)國內(nèi)植物專家考證,這株古柏抱槐栽植于元代,已有700余年,確有深情厚愛的象征意義。
藤系銀杏
在孟廟齋戒門內(nèi),致嚴堂前東西兩側,有左雌右雄兩株銀杏樹。據(jù)考證,兩樹植于元代,已有700余年。右側銀杏樹下,有1株枝干粗壯、直徑約40厘米的紫藤蘿。
檜寓枸杞
在孟廟寢殿前露臺和甬道之上,有3株古檜。據(jù)《三遷志》記載,為北宋宣和年間所植,已有近900年的歷史。
洞槐望月
在孟廟寢殿西側焚帛池院的西垣墻上,斜倚著一株古槐,經(jīng)測量,原樹干直徑在6米以上?,F(xiàn)樹干枯朽,在古槐樹皮上又生長出新的樹干,中空的樹干形成直徑約1米的圓洞,入夜,明月從洞中透出,被稱之為“洞槐望月”,亦是孟廟一景。據(jù)考證,此槐樹最早栽植于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