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九日帖》是東晉王獻之致其一位同輩兄長的信札,信中所寫是王獻之為自己未能送別而致歉,并問對方身體狀況的內(nèi)容。行楷書,3行,30字,唐人摹本??v26厘米,橫11厘米。收藏于遼寧省博物館。
《廿九日帖》展現(xiàn)了王獻之新創(chuàng)書體“破體書”(大令體)的書風(fēng)。除《洛神賦十三行》外,王獻之的流傳書法作品多為行草書,此帖有些字接近楷書,尤其難為可貴。世傳王氏父子(王羲之、王獻之)真跡,當(dāng)推此帖為冠。
【名稱】廿九日帖
【作者】
【時代】東晉
【書體】行楷
【摹搨】唐代
【材質(zhì)】硬黃紙墨跡
《廿九日帖》為《萬歲通天帖》中第六帖?!敦ゾ湃仗冯p勾技術(shù)精妙,有下真跡一等之譽?!洞净w帖》卷九、《絳帖》卷八、《寶賢堂帖》卷六、《真賞齋帖》下卷均收刻。
廿九日獻之白:昨遂①不奉別②,悵恨③深。體中復(fù)④何如。弟甚頓⑤勿勿,不具⑥。獻之再拜。
①遂:竟然。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若遂不改,方思仆言?!雹诜顒e:敬詞。猶告別。③悵恨:因失意而惱恨。 ④復(fù):引申為恢復(fù)。⑤弟甚頓:王獻之在兄弟中排行最末,“弟”非指他人,是自稱之辭。這通書簡是王獻之致其同輩中的某一位兄長。頓:疲乏。⑥勿勿不具:“勿勿”,釋作“匆匆”。東晉書簡常用語,與“不具”(不一一)一樣,多用作結(jié)束語?!拔鹞稹豹q言匆忙、急遽,乃自謙之辭。具:寫,題。
二十九日獻之拜上:昨日竟沒有同你話別,很是悵然和慚愧。你近來身體恢復(fù)如何。我則很乏頓,匆忙間就不再敘了。獻之再拜。
王獻之(344-386)東晉書法家。字子敬。原籍瑯邪臨沂(今屬山東),出生于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書令,人稱王大令。工書,兼精諸體,尤以行草善名。在繼承張芝、王羲之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改變當(dāng)時古拙的書風(fēng),有“破體”之稱。與王羲之并稱“二王”。存世墨跡有行書《鴨頭丸帖》,小楷刻本有《洛神賦十三行》。其正、行、草書帖札,散見于宋人所刻叢帖中。
《廿九日帖》帖為行書,但有的字近楷書,如“日”、“白”、“昨”、“中”等,有的字是草書,如“何如”、“獻之再拜”,楷、行、草共處一紙,自然、協(xié)調(diào),毫無牽強之感。書寫自由,不拘體式,由此可見東晉士人寄情翰墨,自由書懷的風(fēng)尚。
《廿九日帖》結(jié)體端正嚴整,并在方正的均勢中加入欹側(cè)、高低、長短的變化,增強了字的動感。行筆勁健有力,洗煉沉穩(wěn),筆畫間提按轉(zhuǎn)折比較明顯。其中楷體字“日”、“白”、“中”等轉(zhuǎn)折處多用方筆,很接近后來的北碑?!敦ゾ湃仗窞橥醌I之早期行書作品,師承來路十分清晰。字形偏于扁方形,橫向取勢,且掠畫多為隸法,用筆含蓄深沉,點畫厚樸,近鐘繇與王羲之早期書風(fēng)。其中“獻之”、“何如”、“再拜”為書信常用語,所以作慣式草體。
用筆秀媚飄灑,風(fēng)流俊美,筆意連貫而舒展,章法生動,感之意猶未盡,回味無窮。出入右軍法中,師古創(chuàng)新的面貌躍然紙上。
清代楊守敬《激素飛清閣評帖記》曰:《廿九日帖》,“唐摹,載《萬歲通天帖》中。香光(董其昌)謂東坡學(xué)王僧虔而不悟去學(xué)大令。是帖馮氏《快雪堂》亦刻之,而與《萬歲通天》稍有不同,亦佳甚。豈別有真跡傳世耶!”
《廿九日帖》用筆洗練而沉穩(wěn),筆畫厚實。尤其是帖首“廿九”二字,幾乎是平鋪筆毫,若側(cè)鋒刷出。轉(zhuǎn)折處亦見頓按之力。擒縱有致,皆出規(guī)入矩。其結(jié)字呈橫張之勢態(tài),方整而有體積感。唐太宗所譏誚的“觀其字勢疏瘦,如隆冬之枯樹;覽其筆蹤拘束,若嚴家之餓隸”,若僅就此帖書風(fēng)而論,則很難成立了。
徐利明則認為,《廿九日帖》楷書中草書字體的出現(xiàn),并非刻意出現(xiàn),而是因為這些字體為書信套語,因經(jīng)常書寫,而作習(xí)慣式草體。例如“獻之”為王獻之自己之名,“何如”、“再拜”等為常用語。因此“整幅字穩(wěn)重嚴謹,分明有模擬意味,尚未形成自家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