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編是鄆城縣的傳統(tǒng)手工工藝,菏澤地區(qū)勞動人民具有加工草柳編織品的傳統(tǒng),菏澤的柳筐和籃子曾名揚國內?,F(xiàn)在,鄆城縣出口柳編制品80余種,鄆城條編主要銷往東南亞及日本、美國、意大利、德國、法國、瑞典、挪威、丹麥、比利時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條編的制作流程并不復雜,盡管不同器物的編織方式不盡相同,條編主要分為備料、編結、修整三部分。過去,經常從事的農戶會在村里建一個大一點的地窨子,不論春夏秋冬,什么季節(jié),只要編織條貨,都在地窨中進行,各種樹條在這種環(huán)境中由于濕潤,變得綿軟,易于編織。
條編用的工具很簡單,短把鐮刀,鋸,剪子,手錛,麻繩等。編織用的樹枝條也很普遍,如荊柳條、白蠟條、桑樹條等都是編織的好原料。自己家用,隨便割點就行。有的農戶以此為生,在地里種植荊柳、桑樹、白蠟條,在這些樹條中,白蠟樹條、荊柳樹條最好,樹條軟,易造型,外觀好看。人們將樹條浸在水中一個星期左右,剝去皮,枝條白亮,用它編織的簸箕、箔籃等,細膩光滑、外觀漂亮。
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身懷柳編手藝的農民被菏澤的外經貿部門帶進了廣交會,他們的草柳編織品深受外商青睞。菏澤草柳編織品的攤位由1個發(fā)展到第103屆廣交會的60多個,國際市場份額不斷增加。在國際市場的推動下,草柳編加工這一傳統(tǒng)產業(yè)在菏澤大地上逐漸壯大起來。曹普工藝公司、魯藝草柳編織廠、青林家居公司、美佳家居公司、珠峰木藝公司等年出口1000萬美元以上的龍頭企業(yè)便隨之崛起。在龍頭企業(yè)的輻射帶動下,出現(xiàn)了一大批草柳編織品出口加工企業(yè)。2007年,全市有出口實績的編織品出口企業(yè)達260家,出口額達1.5億美元。有力地促進了菏澤農村經濟的發(fā)展。
農民種植杞條比種植其它作物每畝可增加收入800—1000元人民幣,30000畝的杞條種植基地可增加農民收入2400—3000萬元。草柳編織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菏澤幾家龍頭企業(yè)的工人都在2000人以上,同時,草柳編制品加工多采取社會化生產模式。企業(yè)和加工網(wǎng)點吸納了大量剩余勞動力,增加了群眾收入,促進了社會穩(wěn)定。截止2009年9月,全市草柳編從業(yè)人員達到30余萬人,草柳編加工戶9000多戶。據(jù)調查,菏澤市草柳編加工每年可增加農民收入約10億元人民幣。如曹縣魯藝木業(yè)有限公司,2007年出口2000萬美元,稅收1100萬元,廠內固定工人1400人,廠外加工點600多個,從業(yè)人員11000多人,每年支出工資和加工費4000多萬元,為當?shù)剞r民增收和社會穩(wěn)定做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