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族老人是指什么
本該含飴弄孫安享晚年,卻要漂泊在異鄉(xiāng)缺乏融入感和歸屬感;本已為兒女操心勞力,卻要面臨異地就醫(yī)等諸多難題。這群老人被稱之為“老漂族”,為了跟兒女團聚或者幫助照顧孫輩生活,不得不成為陌生城市里的外來人口。
“漂族老人”在成為漂族之前,他們是家的中心,自己是家中的主人,換到兒女家居住,這種價值感便會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寄人籬下的孤獨感、衰老感。在家庭內部關系上有一個很大的適應調整的過程,代際的關系、包括婆媳關系由過去的客人式的親情,變成早夕相處,如果在經濟能力允許的條件下,老人單獨有住房,情況有所變化,但是,還是會出現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同時,由于子女上班非常繁忙,忙碌一天后回到家,也很少與父母交流,老人更覺得孤單了。
漂族老人產生的背景原因
1、“漂族老人”的出現與中國傳統(tǒng)的家庭觀念密不可分。
與國外的父母放養(yǎng)式的教育方式不同,雖然三口之家的核心家庭已成主流,老父母自可享受自己的人生,但是年邁的父母們依然覺得有義務“養(yǎng)育”孩子,至少為他們解決后顧之憂,再加上和孩子甚至孫子生活在一起這樣美好的愿望,很多老人甘愿背井離鄉(xiāng),來到大城市生活。
2、“漂族老人”的產生是我國當下社會快節(jié)奏發(fā)展的產物。
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很多年輕人不得不選擇離鄉(xiāng)在外地工作。父母老人擔心孩子在外生活無人照顧,或者是照看下一代小孩,加上自己日趨年邁,為了和子女團聚,到孩子工作的城市生活也加入他們成為了流動人口的一員。于是出現了孩子在外闖明天,父母跟著“漂”晚年的現象。
老漂族的生活問題
1、孤獨感,遠離熟悉生活圈,沒朋友
為了與晚輩團聚,為了助落腳異鄉(xiāng)的子女一臂之力,他們白發(fā)蒼蒼卻要背井離鄉(xiāng)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生活。而由于生活和語言習慣存在著各種差異,他們臉上的笑容漸漸少了,盡管如此,他們都默默忍受著,這一切只是為了孩子。在大城市生活的他們,一面享受著天倫之樂,一面承受著外人難以想象的孤獨和煩惱。遠離熟悉的家鄉(xiāng),難以適應大城市的人際關系和生活方式,對于兩地分居的老人,寂寞感更強,和兒孫子女在一起的快樂并不能代替和老伴的相守。
2、焦慮感
老年人普遍有對身體衰老和疾病的焦慮,對死亡的焦慮,“老漂族”更甚,他們害怕客死他鄉(xiāng)。
3、老夫妻分隔兩地,不放心
少年夫妻老來伴。人老了,應是和老伴一起共渡晚霞時光的。但為了孩子,卻不得不兩地分居。大部分的“老漂族”都打算只漂個幾年,一般到第三代上學就打算回老家,因此老兩口就派一個“代表”進城來子女身邊幫著照料,一般以母親居多,父親則在家留守。那些和老伴分居兩地的“老漂族”一方面要照顧好兒子孫子的生活,另一方面還對在家里的另一半憂心忡忡,擔心老伴吃不好睡不好。
4、沒醫(yī)保,生病了自己扛
“老漂族”們所面臨的一個巨大的社會問題就是“看病難”。這些老人們在本地大都沒有醫(yī)療保險,看病、檢查身體都要自掏腰包,因此他們怕看病、更怕住院,昂貴的藥價和異地報銷讓“老漂族”傷透了腦筋,甚至身體不舒服也瞞著不敢告訴子女。
5、跟著子女“漂”,缺少安全感
子女工作忙碌,很難有跟老人聊天的時間,老人盼望著,失望著……長此以往,會導致心情抑郁。有時候和子女溝通不暢也會導致心理抑郁。
6、想撂擔子不忍心,內心糾結
“老漂族”們對于城市里的新生活有著種種的不適應,又對家里的老伴放心不下,時時刻刻都想著回家去,但每每看著孩子們辛苦,他們又忍不住將回家的期限一次次延后。對于孩子們的苦衷他們也很明白,因為他們如果回去了,就沒人幫忙照顧孩子了。
解決老漂族問題的措施建議
對老漂族的建議
1、主動與孩子溝通交流
很多“老漂族”不快樂的原因其實和孩子有關,新環(huán)境的不適應再加上與孩子缺乏溝通,甚至一些來自農村的父母需要接受與以往不同的生活方式,教育第三代的理念不同、婆媳矛盾等等這些都是“老漂族”們面臨的實際問題,許多老人選擇憋在心里不說,這樣就更加深矛盾,造成心理不快,把煩惱和實際感受說出來吧,主動與孩子進行溝通能夠解決不少問題。
2、主動融入周邊環(huán)境
老漂族應該學會自己找樂子。可以與周圍的年齡相仿的老鄰居們一起買菜、聊天、鍛煉、串門,熱心參與社區(qū)居委會的各種活動,這樣逐漸就有了一個新的朋友圈子,排遣了獨孤的情緒。
3、分隔兩地要勤打電話
對于那些扔下了老伴兒到孩子身邊做“老漂族”的父母們,作為子女更應該鼓勵他們與老伴兒多通電話常聯(lián)系,知道彼此的情況,“老漂族”的爸媽自然能放心很多;老夫妻們互相說說心里話、互相開導其實比孩子們的勸說有用得多。
4、培養(yǎng)新的興趣愛好
培養(yǎng)一個興趣愛好是“老漂族”們排遣寂寞,寄托精神的方式。現在不少社區(qū)都開辦起了老年書畫班、舞蹈班、攝影班等等,老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幾樣來玩一玩,在日??臻e時做些自己感興趣的事,在這個過程中沒準還能找到投緣的新朋友呢。
對子女的建議
1、子女的陪伴很重要,但是陪伴的質量比陪伴的數量更重要,陪老人旅游、購物、逛街固然重要,但是一次傾心深入的交談比這些更能滿足老人的情感需求,定期了解和滿足老人的情感需求,給老人一個傾訴的出口。
2、子女深入理解父母的需要,而不是按照自己的心愿去“孝敬”父母,比如,父母需要什么,盡管子女不大理解,但是也盡量按照老人的心愿去幫助完成。
3、“老漂族”分居兩地的,子女盡量創(chuàng)造條件讓父母生活在一起,如果實在不具備條件,定期把一方接來或把一方送回老家探親。保姆都有假期休息,“老漂族”也需要定期放假,放松身心。
4、子女幫助老人與同社區(qū)的其他老人相識,請一些熱心開朗的鄰家父母來家里做客,幫父母在新環(huán)境中建立新的人際關系,走出封閉的小天地。
對社會管理的建議
在空巢化越來越嚴重,養(yǎng)老形式也日趨嚴峻的語境下,“老漂族”解決了工作與養(yǎng)老兩難顧的難題,讓親人分離變成了親人相聚,晚景孤獨的凄涼不再,那種“空巢老人死了十天無人問”的悲情不再,子女休假長途奔波為看一眼父母的煩惱不再,老人有了兒孫繞膝之歡,兒孫盡孝也能“做在當前”,可以說這是一種雙贏,也是未來外出務工人員解決父母空巢的一種出路。
在但是人口紅利不再,“用工荒”已經凸現的情況下,能否解決“老漂族”的思鄉(xiāng)之苦,用城市的溫情與人性留住他們的心,讓他們盡快融入城市,成為城市中的一員,不僅考驗著城市的智慧和包容性,更是能否留得住外來務工人員,給城市的發(fā)展提供穩(wěn)定而持續(xù)的人力支撐。
對于公共管理部門來說,必須意識到,“老漂族”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僅是一個家庭和諧與否的問題,更關系到社會的穩(wěn)定。小家既大社會,一個小家庭出現矛盾,其實也是一個社會隱患的誘點。因而,首先在認識上應當正視,不能將視為每一個家庭的事,而應從整個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的角度來看待。
其次,對于“老漂族”的融入城市難的難題,應當有相應的制度設計與干預措施。就時下來看,“老漂族”目前仍是社會管理的盲區(qū),這一現狀必須打破。
再次,關注“老漂族”心理健康要運用綜合手段,充分發(fā)發(fā)揮作社會的力量。一方面要對子女重視“精神敬老”給予合理的引導,充分發(fā)揮內部挖潛的作用;另一方面,則要實施外部干預,比如設立相應的心理輔導,還比如要將“老漂族”納入社會一體化管理,并作為一個新的工作點給予強化和突出。
然后,要在全社會營造一種關心和關注“老漂族”良好社會氛圍,要顧及他們的心理需求,通過更為人性化的關心和關注,幫助他們盡快融入城市。并以此作為建設“幸福東莞”的一個切口。當老漂族“直把異鄉(xiāng)當故鄉(xiāng)”的歸屬感有處落地,一個城市的魅力才有了更充分的彰顯。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我們中華民族歷來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老漂族是一個等待關愛的群體,子女的陪伴和關心,政策的調整和落實,周群人群的善意和接待,會讓這些老人漂得幸福些。加強對漂族老人的精神關愛,提高漂族老人的幸福指數,讓他們快樂地安度晚年,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也是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