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巖寺始創(chuàng)于東晉,彰顯于唐、宋的古中巖,早期為著名佛教圣地,傳說是十六羅漢之第五羅漢諾巨那尊者的道場,其佛法弘大,古與峨眉山齊名?!皫r壑勝景,不減峨山”,有“先游中巖,后游峨山”之說。在諾巨那之前,中巖被稱為慈姥山。明代僧人園?!吨袔r山碑記》說:“中巖在諾巨那開創(chuàng)之前,舊名玉泉巖,本為慈姥夫人顯跡之地。所以又稱慈姥山、慈姥巖或慈姥礬。作為尊者道場之后,始逐步形成今名。
中巖寺位于四川省眉山市青神縣東南9公里的瑞峰鎮(zhèn)中巖村,傍岷江東岸,分上、中、下三寺,統(tǒng)稱中巖寺。中巖寺區(qū)域面積26平方公里,游程10華里,頂峰慈姥巖海拔高度為616米。
位于下巖慈姥橋畔,慈姥礬頭岷江水面上,《青神縣志(光緒版)》載:“下巖,有水月樓翼然江上,游者多登臨眺覽,飲酒賦詩,最可愛者,天空水底,月印波心,翠竹穿溪,流泉響石,誠邑中佳景也。”明熊相《中巖記》“正德戊寅,余南巡至青神,宿下巖。明日登臨水月樓,時白露橫江,水天一色,峨嵋諸峰,近若幾案,心目覺怡曠?!泵髦行省吨袔r記》云:“渡江即水月樓,樓址嚙江,寺寇之。由樓視江則已府。由寺登樓乃反降,階垂窮與樓湊,階代樓為梯者強半,揣本齊末,度樓之腰,猶未能至乎寺址也。”昔水月樓之形勝,可見一斑。因歲月流逝,江流沖刷,樓久已傾圮,沒入江中。其故址周圍,今以條石堡坎,砌作平臺,欄桿圍繞,古榕覆蓋。登臨其間,依稀尚可尋味昔日臨樓眺江之風光情景。
景點即今之“喚魚池”。循下寺右側石級小徑行約半公里許,入兩山聳峙之峽溪,沿溪數(shù)折即至。懸崖峭壁之下,花竹如繡,澄潭一泓,相傳為慈姥夫人之窟宅,世稱“龍湫”,古有“龍湫勝景”之譽;其上即慈姥巖。潭水深不可測,有魚替隱其間,游人但一拍掌,群魚便應聲而出,若體人意。
當年,蘇東坡游學中巖,從學名孺王方時,因戀此潭山光水色,常自臨潭觀景,拍手喚魚,并建議為潭命名。王方于是盛會縣內(nèi)名流,相約投箋薦名,均不中意,獨蘇東坡箋薦“喚魚池”,風流文雅,深切情景。(傳說王方正自琢磨,恰其愛女王弗也自家中遣使女送來薦名投箋,赫然也是“喚魚池”3字。與蘇東坡似是心有靈犀,不謀而合。王方大喜,連稱“妙!妙!妙!”即命蘇東坡手書“喚魚池”三大字,刻于崖壁之上,并將愛女王弗(芳齡16)許配蘇軾(時年19)為妻,結成佳偶。從此,“龍湫”勝景,便添“喚魚聯(lián)姻”的千秋佳話,共成“龍湫喚魚”的名勝景觀。巖間滿布題刻,多出名家,為中巖文物的天然寶藏之一。
舊志載稱“牛頭竅”,位于下寺至中寺之路左側,下臨深壑。洞口高4.6米,寬7.2米,洞徑前大后小,似若牛角,深邃莫測。洞額刻有“牛頭一竅”4字,舊稱“牛頭洞”。又以洞口原先造有十六羅漢浮雕像,還曾供奉過一尊“趙公明神像”,所以又叫“羅漢洞”或“財神洞”。明代嘉靖年間,縣人余方池(翰林修撰)取“佛洞穿云破”之義書“穿云洞”3字嵌于洞頂,后人即以此相稱。相傳,古潼川府(今四川三臺)有一“牛頭山寺”主僧與中巖開山祖師諾巨那曾結善緣。因佛額明珠被盜,竊賊于江邊洗滌時,又不慎將珠失墜水中,為海神所得。官府嚴詰寺僧,限期歸還,主僧于是不遠千里訪至中巖,得諾巨那相助,向海神索珠得償。臨去,諾巨那指引牛頭寺僧進入此洞,囑其閉目,助以法力,但覺“園光”在前,耳畔生風,須于,忽聞呼其名者,張目則已達牛頭峰下,原珠壁還,遂免寺中一場厄難。從此,諾巨那與牛頭寺主僧即借此洞常相往來,共創(chuàng)中巖佛教道場。最后均“圓寂”于中巖山上,遺體葬于“寶瓶峰”之后“諾巨那龕”中。陳祥裔《蜀都碎事》載:“牛頭山半有洞,人傳八百里與眉州通,曾有避罪者匿其中,后于青神中巖見之”。
由“穿云洞”前行,即“羅漢巖”。由此而去,直至“玉泉巖”,逶迤數(shù)里,為中巖“梵宮法象”聚集地,古稱“千佛長廊”。巖壁上下,密布摩巖佛像,大小完缺共計2000余尊,多為唐宋造型。法界莊嚴,神態(tài)各異,風格古樸,技藝精湛。巖之對面,群峰聳峙,千巖競秀,風光文物,相互輝映。
千佛長廊之最高危巖絕壁處,巖窟中有石床凌空,長7米,寬3.5米,距窟頂高2米。床面有凹形人臥痕遺跡,世稱“仙從床”。相傳唐代高僧“無盡禪師”常居此巖入定參禪,后成正果坐化??弑谧笥遥谭鹣?000余尊?!妒裰忻麆儆洝罚ň硎┰疲骸按说貞已虑捅?,上刻千佛,巖覆如屋,中有臥仙之跡”。游人登臨“仙人床”上放目眺望:上則微茫接遠空,下則溪泉直復紆;前丹梯、翠微,后倚峋巖峭壁;左擁靈泉濺珠,右?guī)О谆?、青龍,無限風光,使人有飄然羽化之感。“仙人床”下方盤山小道上,新建一小亭,以供游人憩。上對陡壁懸崖,下臨深淵絕壑,游人至此,“顧巖目旋轉(zhuǎn),撫心萬象空”,頓有“憑虛御風”之感,由是以“凌虛亭”為名。
“千佛長廊”盡頭為“玉泉巖”。巖窟長21.2米,寬11米,高12米,額題“羲畫開光”四字,意謂“伏羲氏畫八卦”時即已光昭日月而巍然屹立了。明人熊相《中巖記》稱:“巖覆如屋,泉出巖這東西,兩石龍吞吐之。噴若濺珠,殊可愛?!薄妒裰忻麆儆洝罚ň硎┯址Q:“巖之半,為流杯池,一曰太極池”。其形制按《易》學“太極圖”鑿造而成。宋代大文學家黃山谷(又名庭堅)當年客居青神3個月,曾屢被邀游中巖,每于玉泉巖汲水瀹茗,賞景抒懷,并自況行呤《玉泉銘》,筆走刊石以紀勝。之后,歷代文人雅士慕而效仿,相約來此煮茗行樂,逐步發(fā)展成為以“太極池”流杯吟詠,抒懷言志,勒石留念,蔚然成風,故巖間碑林叢立,琳瑯滿目。今碑刻大多散失。但“玉泉”依舊,“太極池”尚存,依然中巖一大景觀。
慈姥峰為中巖主峰,于山之半。舊為中寺所在地,寺院恢宏,氣象莊嚴,被毀于“文革”期中。1984年以后陸續(xù)維修改建,于廟宇舊址建成中巖博物展覽廳廳房及碑廊、藥師殿等等,擬改作文物展覽中心。峰側左右各有峽溪若雙龍環(huán)繞,潺潺合流于峰下,上有小石橋名“雙龍橋”。游人佇立橋頭,放目四周:四山環(huán)抱,峰巒疊翠,澗壑縈繞,綠陰微涼,花木蔥蘢,鳥鳴鷹飛,一派清幽靜謐,活畫出中巖的秀麗風光。
中巖至上巖道旁,巨石嶙峋,密布宋、明遺刻。石下有一小石橋橫臥溪壑之上名“虎橋”,橋頭為仙人伏虎之處,稱作“伏虎臺”?!端拇ㄍㄖ尽放c《蜀中名勝記》均載:“唐,無盡禪師伏虎于石筍下,所謂伏虎臺也?!苯窬奘蠓浇锹涮?,雕塑著一只蜷臥而馴服的小石虎,壁間有余青野(明代太子太保兵部尚書,縣人余子俊之子)題刻“伏虎”與“無盡堂”兩局,字跡完整明晰。相傳,唐代“無盡禪師”于“仙人床”上靜心參佛,一日,正當夕陽西下,山中香火漸稀,游人紛紛下山之際,突然風撼叢林,周天陰霾乍起,幽壑中虎嘯大作,夾帶小孩呼救之聲。禪師睜目而視,但見石筍峰下,一只斑斕猛虎正追撲兩名小童,狀甚危急。禪師急忙打動佛號,一聲“阿彌陀佛”,飛身直下,彈指飛起巨石,將虎降伏,救出小童。后人因此名橋、名地,雕塑小虎,以資紀念。
是上巖奇觀,也是眉、青地帶的勝景之一?!豆沤駡D書集成》(職方典)、《四川通志》(外紀)以及《青神縣(舊)志》均有載:“石筍,在青神縣中巖山半,三石突起,其形類筍。(南北朝)宋‘元徽’中(474~476),有異僧入牛頭寺,主僧厚禮待之,別去僧贈一鑰曰:‘后欲見我,當至中巖山后,見石筍扣之,可以見我’。明年,寺以低頭佛失珠,主僧馳至筍峰扣以鑰,鋒裂為三,乃見異僧,曰:‘盜取佛珠江濱,我得之久也。’主僧喜,持珠而還?!贝耸S三峰之由來傳說。舊時中巖上寺即環(huán)繞三峰而立。峰下有“露天觀景臺”,可以環(huán)眺中巖山川形勝。前是“慈姥峰”與“玉泉巖”、“仙人床”、“臥佛窟”,丹巖翠壁,迤邐不斷;左是“丹梯”,峰巒橫亙;右是“寶瓶峰”、“東坡讀書樓”以及“大圣巖”孫悟空頭形;后是“諾巨那尊者石龕”。三峰巖壁之間,多前人題刻,益增古寺風采。
石筍三峰右后上方,歷陡峭石級而上,盡處為中巖最高峰。巖半絕壁間題有“翠微”二字,每字徑可3米許,峰巖巍峨峭拔,石階陡險。其峰頂之上有“玉皇樓”,譽其高也。登樓遠眺,輒見天光云影,岷江在望,群山起伏,滿目蒼翠,所有靈巖勝景盡收眼底。如引吭高歌,則必招來回音共鳴,使人心胸爽朗。
在慈姥左峰縈繞于澗壑以西壁處,沿巖鑿梯,名曰“丹梯”。舊時,緣梯而上,巖壁邊沿建有丹樓。峰巖峻峭,危樓高眺,自有另一番景色。前人對此有詩詠贊:“嵐開秀嶺濃于畫,云散清溪曲似環(huán)”;“香云繚繞丹梯外,花雨繽紛碧澗隈。”道出了“丹梯危樓”的優(yōu)美景色。
由“丹梯”而下直至“喚魚池”畔,沿慈姥溪旁,為上、下慈姥峰之澗道。青峰峽峙,巖壑幽深,清溪流泉,怪石奇堆。澗道蜿蜒曲折,迂回于溪流兩側。時而穿巖越窟,時而小橋蹬步。人入其間,對滿眼蒼翠,臨潺潺溪流,聽鳥唱蟬鳴,賞異草奇花,不禁塵煩盡釋,心胸為之豁然清爽。
2020年2月21日,為感謝奮斗在新冠肺炎疫情戰(zhàn)役中的醫(yī)務工作者,眉山市32家A級旅游景區(qū)自恢復運營之日起,向全國醫(yī)務工作者免費開放一年。
一、免費對象
全國(含港澳臺地區(qū))所有醫(yī)務工作者。
二、免費時間
自景區(qū)恢復運營之日起一年內(nèi)。
三、免費景區(qū)
中巖寺等。
千古中巖,鐘靈毓秀,人文精粹。蘇東坡年輕時曾經(jīng)在此讀過書,現(xiàn)存有東坡讀書樓,宋時,范成大、陸游等來過此處,被范成大譽為“西川林泉最佳處”,陸游贊為“川南第一山”,后來被人們稱作“蘇東坡初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