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陀寺現(xiàn)存之大雄寶殿系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重建,明正統(tǒng)二年(1437年)培修。其形制為單檐歇山式,而闊四柱三開間,進深亦然;平面呈正方形,邊長9.95米。檐下鋪作斗拱,殿內正中,有泥塑“西方三圣”(即佛家所稱“彌陀三圣”);中為阿彌陀,左為觀音,右地大勢至。三像皆跏趺坐于蓮臺,高約2米。
殿內四壁有明代壁畫(工筆重彩面),是珍貴的文化遺產,內容是描繪“善才童子五十三參”的佛教故事。壁畫中的各個故事,都以山水、樹木、流云、屋宇、樓亭相間隔,使之上下銜接而又互相獨立成章。其筆力道勁流暢,色彩絢麗,畫面結構嚴整,人物刻畫細致,類似一部珍貴的古典連環(huán)畫。
寺之前后尚存摩崖造像4窟,寺前一窟(大佛龕)為元和十五年刊一佛二菩薩,左右外壁刻有浮圖及伎樂一隊。大佛龕主尊為阿彌陀佛,結跏趺坐于束腰蓮臺之上,坐高3米有余,螺髻正中飾寶珠一枚,披通肩袈裟,領口低垂,雙手仰掌置疊于膝上結“禪定印”,神態(tài)雍和安祥。兩側雕鑿大勢至和觀世音二菩薩,主尊頭光兩側又浮雕文殊和普賢菩薩造像,這樣就構成了既有西方三圣,又有華嚴三圣,且合龕供養(yǎng)的形制。寺后五窟一為“千佛”,一為“凈十變”,另一窟為密宗造像,亦具唐風。
磐陀寺始建于公元820年(唐憲宗元和十五年),原名開元寺,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重建,因寺有大石如磐而改為磐陀寺。解放后,寺院已蕩弱荒墟,僧侶絕跡。70年代后磐陀寺僅殘存明代大殿一座、殿中三尊大佛塑像、五十三參壁畫和殿周幾龕摩崖造像。
1985年7月,成都市政府將磐陀寺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對大殿做屋面維修保護。1995年,民營企業(yè)家王澤民先生捐資200萬,親督施工,歷時三年,在舊址上重建了大雄寶殿、觀音殿、三圣殿,配建了食堂、住房,完善了水電等設施,還請來匠人重塑佛身。
為加強對寺院文物的保護,1995年為寺內摩崖造像修建仿木防雨棚。2001年又砌筑了寺廟圍墻,在大殿兩邊砌筑封閉墻體,并對原有墻體進行加固,同時還對殿內壁畫進行了維修保護。2006年5月,磐陀寺摩崖造像與大同鄉(xiāng)石筍山摩崖造像、花置寺摩崖造像等一起,合稱邛崍石窟,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磐陀寺文物毀損嚴重,2010年,有關部門對磐陀寺摩崖造像、大殿、泥塑、壁畫分別進行搶救性復原維修,強化防雨排水等保護,同時,新建了大門、中門、亭子和管理用房,并加強了全寺的環(huán)境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