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山,位于福建省龍巖市江山鎮(zhèn)和雁石鎮(zhèn)交界處,是閩西佛教旅游勝地。天宮山海拔1594米,山頂便可觀望八方。
天宮山,天宮山自然風光神奇秀麗,在山中可觀云海、奇峰、泉瀑以及晨曦、夕陽、嵐霧等景像,令人流連忘返。據(jù)記載:“常有云氣覆之,陰晦時或聞簫鼓聲,故曰天宮”。上山羊腸小道蜿蜒盤旋,有一條通風頂?shù)氖鲂〉澜?鼎蓋根"。
歷史圣地
天宮山圓通禪寺
圓通禪寺位于福建省龍巖市東北部天宮山。天宮山又名天公山,海拔一千五百九十四米,方.五點二平方公里。
據(jù)《圖紀》、《福建通志》記載“此山常有白云覆之,每陰晦則聞簫鼓聲”,當?shù)匾灿小疤旃驑饭?,回響在山麓”的民諺,山名即由此而得,山上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歷代僧眾在此弘揚佛法,廣結善緣,天公山歷來以神奇雄峻、清凈莊嚴被列為閩西地區(qū)的游覽勝地和最大的佛教道場。
相傳唐初此處始聚人為寨,后建觀音庵。于清朝中葉,南海普陀山的法師到此住持將“觀音庵”改為“圓通禪寺”,從此寺名一直承傳下來。后因戰(zhàn)亂,圓通禪寺的鐘聲又中斷了好些年,一九四九年后,圓通禪寺住持普光法師,當時香火旺盛,信徒漸多,普光法師集資修建了大悲殿和慈云樓。
“文化大革命”期間,各地寺院盡遭破壞,僧眾被驅,圓通禪寺同樣罹難。
至此,圓通禪寺已有了一千三百七十多年的歷史。
上世紀八十年代,佛教工作進入到一個新階段,光勝法師在地方政府和佛教界人士的懇求下,由福建省佛教協(xié)會調(diào)來此間,他看到圓通寺殘垣斷壁,滿目荒涼,感慨萬千!發(fā)愿重修。經(jīng)過十七年的奔波募資,終于建成牌坊、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鐘樓、鼓樓、藏經(jīng)閣、方丈室、禪堂、羅漢堂、大悲殿、齊堂、僧寮、玉佛殿、客房、居士樓、地藏殿、海會塔,總建筑面積一萬五千平方米。另外新建一條整個寺院四外相通的“日月回廊”,全長八百五十米。這是圓通禪寺的一個特色,這種建筑為省內(nèi)外寺院所罕見。與此同時,全寺各個殿堂裝塑了精美的佛像,購置了各種法器。如今,圓通禪寺已真正成為一座布局整齊,設施完憊,面貌一新,規(guī)模宏大的佛教寺院,并于一九九八年年農(nóng)歷八月十八日舉行了隆重的佛像開光法會。
圓通禪寺歷來注重收藏、保管各種歷史文物,該寺藏經(jīng)閣收藏有北京版和香港版《大藏經(jīng)》共二百多冊,其它的經(jīng)書、典籍一萬八千多卷(套);閣中佛龕供一尊從緬甸迎回的玉臥佛。大雄寶殿里三尊三世大佛像分別高五米和四.六米,神態(tài)莊嚴,造型宏偉。羅漢堂里供奉著五百尊栩栩如生、工藝精湛、形象各異的貼金羅漢像,這些佛像都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大悲殿里的藻井,仿明朝舊制,全部用木結構,雕龍描鳳的圖案以小方塊木頭接榫而成,不用一枚鐵釘;還有大雄寶殿大門的紅木雕刻制作等均為閩西地區(qū)仿古建筑之最。
此外,圓通禪寺還收藏有著名佛學家、作家、書畫家的一批書畫、文學作品。
現(xiàn)任方丈光勝法師,福建漳平市人,現(xiàn)任監(jiān)院普耀法師,江西人。
傳說終歸是傳說,但天宮山作為閩西著名的佛教圣地,有史為證,早在唐初即已建剎,居住僧尼,供奉觀音菩薩,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相傳普陀山法師曾在此創(chuàng)寺傳教,弘揚佛學。
梵天仙境 沿著靈鷲嶺兩公里長的石階小道,一步一階,登山朝圣,猶如從塵世通往梵天仙境。 靈鷲嶺,在天宮山主峰南側,蜿蜒盤旋二十四彎,鋪設二千余個石階,引游人上山,直達山上圓通寺。一年四季,常常云霧繚繞,“之”字形石階古道如盤龍,似飄帶,在云霧中時隱時現(xiàn);人行其中,舉足踏云,飄然若仙,似要凌空而去,真是“出凡塵喧囂之外,入虛無縹緲之間”。
攀上靈鷲嶺,圓通寺就坐落在一塊小盆地上,莊嚴肅穆,別具一格。經(jīng)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政府的支持和信眾的贊助,圓通寺已重振勝地,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鐘鼓樓、大悲殿、觀慧樓、齋廳、長廊、客房、寮房、玉佛殿、放生池、地藏殿、海會塔、檀心樓等寺觀建筑群,層層疊疊,金碧輝煌。
政協(xié)主席題字
原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親筆題寫的“大雄寶殿”、“圓通寺”兩塊金匾,分別高懸于大雄寶殿、大悲殿前;重建的“大悲殿”莊嚴雄偉,供奉高達三米余的貼金觀音塑像;“觀慧樓”上供設“華嚴三圣”寶像,收藏有珍貴佛籍經(jīng)卷和名家墨寶。
天宮山風景
禪林勝景 圓通寺順應山之地形地貌而建,三面崗巒回圍,一面視野開闊,以寺觀建筑整體的隱蔽求得禪林仙界的幽深。而寺周遍布的勝景佛跡,進一步烘托出禪林仙界的意境。
靈鷲嶺上,一塊巨石橫空,鋪架如臺,迎面石刻“飛天法橋”四字,相傳此石為菩薩西游所留之物,古稱“如意石”,寓“慈航普渡”一路順風之意。“大悲殿”右側一石鐫草書“巖泉甘露”,巖下,清泉一泓,名“甘露泉”,古稱“法水流香”,香客游人視如“消災甘露” 常帶歸與家人同喝。
寺后天宮山主峰,恍如彌勒大佛慈祥端坐云天里,“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含笑笑世界可笑之人”,故名為“佛山”,是一罕見的天然奇觀。佛山上有塊“獨尊石”,寓“極目云天,唯吾獨尊”之意,又稱“天柱插云”,相傳古時有法師在此施法撐日。還有一大“佛 ”字石刻,高達四米,剛勁有力,二十里外猶可見其跡。登山頂,極目云天,巍巍近嶺、朦朧遠峰、點點村舍,無邊無盡,一種超凡脫俗的感受油然而生。
早在唐代天宮山上已經(jīng)建有寺廟,至清代時香火已經(jīng)很鼎盛。近年來天宮山寺觀建筑不斷完臻,山下建有山門,入山門后依次有為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地藏王殿以及觀慧樓、佛堂、緣夢精舍、賓館等,這群寺觀建筑深嵌于方圓3.2平方公里的山間,為山景增添不少秀色。
天宮山自然風光神奇秀麗,在山中可觀云海、奇峰、泉瀑以及晨曦、夕陽、嵐霧等景像,令人流連忘返。
歷史傳說
天宮山位于新羅區(qū)雁石鎮(zhèn)與江山鎮(zhèn)交界處,屬花崗巖地貌,巨石疊壘,深谷懸崖,飛瀑流泉,姿態(tài)萬千,是閩西著名的宗教旅游勝地。自唐建寺以來,天宮山歷經(jīng)廢興,香火不絕,在閩粵贛邊以及海內(nèi)外有一定影響。
古老傳說 還未到天宮山,一個在當?shù)亓鱾鞑凰サ墓爬蟼髡f,已經(jīng)給它染上了神秘的色彩。相傳,從前,一個窮苦的挖蕨人在天宮山附近,見到觀音菩薩現(xiàn)身云端,下跪禮拜,祈禱說:“觀音菩薩在上,如保佑弟子今后挖一斤蕨能洗出三斤粉,就為菩薩于此筑宮建廟?!焙髞?,此挖蕨人果然獲得觀音菩薩的庇護,生活一天天好起來。因此,他首先捐款,邀集鄉(xiāng)人籌建天宮山宮廟以祈庇護鄉(xiāng)鄰。此時,兩個外來財主(一個浙江的,一個江西的)尋找寶地,先后來到天宮山,看中這個地方,想在此建陵,先后埋下一個銅錢、一支發(fā)釵為記,便回家了。不久,兩財主循記同爭寶地,將官司打到了汀州府??h令問他們有何證據(jù),他們一個說在此地埋下銅錢,一個說插下發(fā)釵??h令說口說無憑,叫他們挖出來。結果一挖,發(fā)釵正好插在銅錢的眼上。縣令官委決不下時,挖蕨人帶一幫鄉(xiāng)親來向州官稟明原由。于是,縣令判道,天下為公,此為大理,挖蕨人所舉實為千村萬戶安康計也,故此地歸屬挖蕨人建寺之用。就這樣,天宮山廟宇在善男信女虔誠努力下,拔地而起。
后人評價
漫步寺中,聞晨鐘暮鼓和梵音繚繞,細覽殿宇間薈萃名聯(lián)、名家書法,“有福方登圣賢地,無緣難入涅槃門”、“天網(wǎng)恢恢色相皆空明佛理,宮堂焜莊嚴入妙證禪心”、“慈悲無二意救時曾見宰官身,因果本一心積善一生滿門?!钡鹊?,如沐佛法之熏陶。
出游新羅,因天宮山與龍崆洞毗鄰而居,無論先登山后游洞,還是先游洞后登山,都可“ 上天入地”,可謂奇妙絕倫。
從龍巖市區(qū)乘坐公交1路,9路,14路可以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