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日感懷》是明代愛國詩人于謙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首聯(lián)寫時間的流逝和詩人之年邁,并點出時間和地點;領聯(lián)發(fā)問,詩人問他人,也問自己,這樣的立春日何苦還留在戰(zhàn)場上而不與親人團聚呢;頸聯(lián)作答,詩人之所以留在戰(zhàn)場上,是因為那報國的一片丹心;尾聯(lián)點出自己的心情“孤懷激烈”,但是卻無法排遣,詩人心系親人,無心過節(jié)。全詩明白曉暢,寫出了詩人心懷報國之志又思念家鄉(xiāng)親人的內(nèi)心糾結(jié),淋漓盡致地表達了新春到來時內(nèi)心的孤寂和矛盾,語言平實但情感真摯。
立春日感懷
年去年來白發(fā)新,匆匆馬上又逢春1。
關河底事空留客2?歲月無情不貸人3。
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
孤懷激烈難消遣,漫把金盤簇五辛4。
1.馬上:指在征途或在軍隊里。
2關河:關山河川,這里指邊塞上。底事:何事。
3.不貸人:不借給人。這里指不饒人。
4.漫:隨意。簇(cù):聚集。五辛:五種有辛味的菜?!侗静菥V目·菜部》:“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蘿薔、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謂之五辛盤。”
一年年過去,白頭發(fā)不斷添新,戎馬匆匆里,又一個春天來臨。
為了什么事長久留我在邊塞?歲月太無情,年紀從來不燒人。
念念不忘是一片忠心報祖國,想起尊親來便不禁眼淚直流。
孤獨的情懷激動得難以排遣,就湊個五辛盤,聊應新春節(jié)景。
明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六月,蒙古瓦刺大舉入侵明朝,釀成“土木堡之變”。危急關頭,于謙挺身而出,率領軍民擊退瓦刺軍。此詩作于擊退瓦剌入侵后第二年春天,即明正統(tǒng)十五年(1450)春天。立春日引發(fā)了奮戰(zhàn)在前線的詩人的思親之情,故而作此詩。
于謙(1398-1457),字廷益,號節(jié)庵,官至少保,世稱于少保,漢族,明代名臣,民族英雄。明永樂十九年(1421)進士。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遷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明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召為兵部左侍郎。土木之變,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鈺監(jiān)國,擢兵部尚書。于謙力排南遷之議,決策守京師,與諸大臣請郕王即位,為明景泰帝。瓦剌兵逼京師,身自督戰(zhàn),擊退之。論功加封少保,總督軍務,終迫也先遣使議和,使太上皇得歸。明天順元年(1457)于謙以“謀逆”罪被冤殺。弘治謚肅愍,萬歷改謚忠肅。有《于忠肅集》。
“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于謙出征殺敵氣吞萬里如虎;逢節(jié)思親卻情意綿綿?!读⒋喝崭袘选芬辉娋头从沉怂倪@種情懷。
“年去年來白發(fā)新,匆匆馬上又逢春?!迸f年過去了,新年又來了,隨之,頭上也增添了許多新的白發(fā),今天又在征途遇上了立春日。詩的首聯(lián)點題,表明詩人年復一年地征戰(zhàn)四方,眼下逢迎立春日的特殊環(huán)境。
“關河底事空留客,歲月無情不貸人。”領聯(lián)一問一嘆?!翱樟艨汀薄安毁J人”,感慨歲月蹉跎,時不我待,暗含著一種久滯他方,欲歸不得的傷感成分在內(nèi)。
“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背嗄懼夷c,一心圖謀報效祖國,壯志凌云;佳節(jié)思親,又難免潸然淚下,意切情長。頸聯(lián)表現(xiàn)忠孝的思想矛盾,感情極為深沉真摯,完全符合人情事理。其出句是就頷聯(lián)出句作答,是因為報國而被留,實際并非“空留”。對句與頷聯(lián)的對句相榫接,刻畫了一種唯恐來日不多,與親人聚合時短的心理。
“孤懷激烈難消遣,漫把金盤簇五辛?!币磺还录胖榧ち曳v,難于消除,只好勉強從俗,姑且用蔥、蒜之類攢聚五辛盤以示迎接新春。尾聯(lián)緊承“為思親”而來,“漫把”體現(xiàn)無可奈何;“簇五辛”呼應了首聯(lián)中的“又逢春”。
全詩抒寫詩人一心圖報國、同時又佳節(jié)倍思親的情感,展現(xiàn)了一個既為國又想家,以國為重,有情有義的高大形象,做到了生活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的和諧統(tǒng)一。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李定廣:遇此佳節(jié),引起了作者思親之念,但是為了國事,又不得不羈留在邊地。作者表達了忠孝難以兩全,不得不舍孝取忠,而又忍不住思念父母,感覺對不起雙親的痛苦心情。一個酒下英雄淚的頂天立地的大丈夫形象躍然紙上,十分真實感人?!耙淮绲ば膱D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兩句在和平年代也成為常年在外報效祖國的愛國者形象的寫照。(《中國詩詞名篇名句賞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