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組織或北約,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美國為了遏制蘇聯,維護其在歐洲的主導地位,聯合西歐一些國家于1949年4月4日正式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NATO)(北約)。總部位于比利時布魯塞爾。
北約擁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規(guī)部隊,是西方的重要軍事力量。這是二戰(zhàn)后資本主義陣營軍事上實現戰(zhàn)略同盟的標志,是馬歇爾計劃在軍事領域的延伸和發(fā)展,使美國得以控制歐洲聯盟的防務體系,是美國世界超級大國領導地位的標志。
1999年,貝爾格萊德時間5月7日晚11:45(北京時間8日凌晨5:45),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悍然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大使館,新華通訊社記者邵云環(huán)、《光明日報》記者許杏虎和朱穎當場犧牲,數十人受傷。
當地時間2022年5月12日上午10時許,芬蘭總統(tǒng)紹利·尼尼斯托和總理桑娜·馬林發(fā)表聯合聲明,正式宣布支持芬蘭申請加入北約。5月16日,瑞典首相安德松宣布,瑞典政府當天正式決定向北約提出加入申請。瑞典加入北約的意向聲明將提交北約。當地時間7月5日,北約組織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與芬蘭外長哈維斯托及瑞典外交大臣林德在北約總部布魯塞爾正式簽署了芬瑞兩國加入北約組織議定書。按照程序,這份議定書隨后將交由北約現有的30個成員國批準。當地時間7月5日,據瑞典電視臺消息,30國駐北約大使現已簽署了瑞典和芬蘭加入北約協議。
當地時間2022年9月30日,烏克蘭簽署加入北約申請。
1949年4月4日,美國、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加拿大、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意大利12國在華盛頓簽訂北大西洋公約。公約規(guī)定,締約國任何一方遭到武裝攻擊時,應視為對全體締約國的攻擊。8月24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條約經各國陸續(xù)批準后開始生效。
1952年2月18日,希臘、土耳其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1955年5月6日,聯邦德國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1982年,西班牙正式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1990年7月,北約第11屆首腦會議在倫敦宣布冷戰(zhàn)結束。
1991年12月,北約在羅馬首腦會議上決定與部分中東歐國家成立北大西洋合作委員會。
1994年1月,北約布魯塞爾首腦會議通過了與中東歐國家以及俄羅斯建立“和平伙伴關系”計劃,12月開始向波黑派出維和部隊。
1996年9月,北約公布了《東擴計劃研究報告》。
1997年7月,馬德里首腦會議決定首批接納波蘭、捷克和匈牙利加入北約。
1999年3月12日,北約在美國密蘇里州舉行儀式,正式接納波蘭、匈牙利、捷克入盟。
2001年10月4日,北約第一次援引條北約憲章第五條,認為9·11的襲擊“應被視為對締約國全體之攻擊”。
2003年6月,北約成員國國防部長會議決定通過精簡軍事指揮機構提高北約的應變能力。
2003年9月1日,北約歐洲盟軍最高司令部司令正式更名為北約盟軍軍事行動司令部,全面負責北約所有軍事行動的指揮與協調,其最高軍事長官為克拉多克,2006年12月上任。
2004年3月29日,北約布拉格首腦會議達成了第二波的東擴決定,決定接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七國正式遞交各自國家加入北約的法律文本,從而成為北約的新成員,使北約成員國從21世紀初的19個擴大到26個。這是北約自1949年成立以來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擴大。
2009年4月1日,克羅地亞和阿爾巴尼亞正式加入北約,成員國數量提高到28個。
2016年7月8日,北約首腦峰會在波蘭首都華沙舉行,會議將討論包括北約向波蘭和波羅地海三國派遣4個營兵力的決議。
2017年6月5日,黑山正式成為北約第29個成員國。
2020年3月27日,北馬其頓正式加入北約,成為北約的第30個成員國。
2017年1月,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首次進入挪威展開訓練。2017年11月8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總部舉行國防部長會議,同意設立“大西洋司令部”和“地區(qū)司令部”。這是北約20多年來首次增設軍事指揮部門。
2018年6月7日,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宣布北約將在美國和德國增設兩個司令部,同時增加1200名軍事機構工作人員。6月26日,北約公布了《聯合空中力量戰(zhàn)略》,這是其成立以來發(fā)布的首份空軍戰(zhàn)略文件。
2022年3月8日,瑞典首相安德松在新聞發(fā)布會上表示,瑞典申請加入北約將使局勢惡化。
2022年3月11日報道,當地時間3月10日,美國總統(tǒng)拜登在會見到訪的哥倫比亞總統(tǒng)伊萬·杜克時表示,美國計劃授予哥倫比亞“非北約主要盟友”地位。
2022年3月25日22時19分(北京時間)梅津斯基稱烏方關于不加入北約由第三國保障安全的立場可以理解。
2022年4月25日,芬蘭《晚報》(Iltalehti)報道,芬蘭和瑞典擬最早于5月中旬同時申請加入北約。同日,《瑞典晚報》(Aftonbladet)的報道稱,美英已向瑞典保證,在其提出申請和正式加入北約之間提供軍事保護。
2022年4月28日,俄新社報道,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表示,如果瑞典和芬蘭申請加入北約,北約將設法確保瑞典和芬蘭在過渡時期的安全。
2022年5月2日據路透社5月2日報道,芬蘭報紙Iltalehti當地時間5月1日晚間援引政府消息人士的話報道稱,芬蘭將于5月12日決定申請加入北約。
當地時間2022年5月15日,芬蘭正式決定申請加入北約。
當地時間2022年5月15日下午5時許,瑞典執(zhí)政黨社會民主黨宣布,社會民主黨黨委委員會已正式決定支持瑞典加入北約。
當地時間2022年5月15日下午1點,芬蘭總統(tǒng)紹利·尼尼斯托和總理桑納·馬林在首都赫爾辛基總統(tǒng)府舉行的新聞發(fā)布會上宣布,芬蘭正式決定申請加入北約。
當地時間2022年5月16日,芬蘭議會將開會審議芬蘭加入北約的申請。芬蘭外長哈維斯托此前表示,加入北約的紙質申請將會在2022年5月18日向布魯塞爾北約總部正式遞交。
當地時間2022年5月16日15時,瑞典首相安德松和溫和黨主席克里斯特松舉行聯合新聞發(fā)布會。瑞典首相安德松表示,經議會辯論,瑞典政府將申請加入北約。
當地時間2022年5月17日,芬蘭議會對芬蘭加入北約進行了投票,議會以188票贊成,8票反對,3票缺席同意芬蘭申請加入北約。投票中的反對聲音主要來自左翼聯盟,該黨稱,加入北約將加劇芬蘭東部邊境和波羅的海地區(qū)的緊張局勢。
當地時間2022年5月17日,瑞典首相安德松和芬蘭總統(tǒng)尼尼斯托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聯合新聞發(fā)布會。兩國將于18日一起提交加入北約的申請。
2022年5月18日,CGTN援引路透社報道稱,德國聯邦政府內閣已經批準了芬蘭和瑞典的加入北約請求。
2022年5月23日,據俄羅斯衛(wèi)星社華盛頓報道,美國總統(tǒng)拜登宣布,給予哥倫比亞美國“非北約”主要盟友地位。
2022年6月28日,據俄羅斯衛(wèi)星社消息,芬蘭總統(tǒng)辦公室宣布,土耳其將支持邀請芬蘭和瑞典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當地時間2022年6月29日,北約在公報中宣布,北約成員國已正式同意邀請瑞典和芬蘭加入北約。
當地時間2022年6月29日至30日,北約峰會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舉行。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29日表示,北約各成員國已同意擴充北約快速反應部隊到30萬人以上,并決定向烏克蘭提供更多支持。
2022年6月30日,據俄羅斯衛(wèi)星社報道,北約秘書長延斯·斯托爾滕貝格在馬德里舉行的北約峰會結束時表示,瑞典和芬蘭加入北約的議定書將于7月5日簽署。
當地時間2022年7月4日,芬蘭外長哈維斯托和瑞典外交大臣林德與北約助理秘書長卡登巴赫在布魯塞爾北約總部完成了有關兩國加入北約的最終會談,芬蘭和瑞典正式確認愿意加入北約組織并承擔盟約規(guī)定的政治、法律和軍事義務。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與哈維斯托和林德將在當地時間5日正式簽署芬蘭和瑞典加入北約組織的議定書。這份議定書隨后將交由北約各成員國批準。
2022年7月,中國國際電視臺消息,芬蘭和瑞典正式簽署加入北約組織的議定書。當地時間7月5日,北約組織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與芬蘭外長哈維斯托及瑞典外交大臣林德在北約總部布魯塞爾正式簽署了芬瑞兩國加入北約組織議定書。按照程序,這份議定書隨后將交由北約現有的30個成員國批準。當地時間7月5日,據瑞典電視臺消息,30國駐北約大使現已簽署了瑞典和芬蘭加入北約協議。當地時間7月18日,美國眾議院投票通過了一項決議,支持芬蘭和瑞典加入北約。7月27日,位于意大利羅馬的北約智庫北約防務學院發(fā)布報告稱,俄羅斯可能在為未來攻擊北約國家保留其空中軍事力量。英國《每日快報》則直接就此報告稱,“北約發(fā)出恐怖警告”,并將相關內容解讀為“普京可能正在為攻擊歐洲國家集結空中力量”。
當地時間2022年8月3日,美國參議院以95票同意、1票反對的投票結果同意芬蘭和瑞典加入北約的申請。
當地時間2022年8月9日,美國總統(tǒng)拜登簽署瑞典和芬蘭加入北約的議定書,拜登簽署后將提交給北約。
當地時間2022年8月27日,捷克眾議院批準芬蘭與瑞典加入北約的申請。
當地時間2022年11月4日,日本防衛(wèi)大臣浜田靖一在當日的記者會上表示,日本正式加入北約網絡防御中心。
當地時間2022年11月4日,土耳其總統(tǒng)埃爾多安告知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在芬蘭、瑞典兩國采取必要的“步驟”之前,土耳其不會正式批準芬蘭和瑞典加入北約。
2022年11月24日,據法新社報道,匈牙利總理歐爾班表示,該國國會2023年會批準讓芬蘭與瑞典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申請案。
北大西洋理事會(North Atlantic Council),亦稱北約理事會,即部長理事會,最高決策機構。由成員國外長組成,必要時國防部長、財長甚至政府首腦也可與會。每年兩次例會。在部長理事會休會期間,各成員國大使級常駐代表負責理事會日常工作。
國際秘書處(International Secretariat),負責北約會議的籌備。秘書長除領導秘書處外,也是部長理事會、防務計劃委員會、核防務委員會和核計劃小組的主席。
北約自1949年4月4日成立以來,先后有13任秘書長。
延斯·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1959年3月16日生于挪威首都奧斯陸,畢業(yè)于奧斯陸大學,曾獲經濟學碩士學位,挪威經濟學者,挪威工黨領袖和挪威王國前首相。26歲擔任工黨青年團主席。1990年起在政府、議會和工黨內擔任重要職務。對內主張福利與社會公平、務實經濟發(fā)展和政治改革。在外交上倡導和推動聯合國框架下的多邊主義。曾于2000年和2005年兩度出任挪威首相,其第二個首相任期持續(xù)到2013年。
2014年10月1日接替安諾斯·福格·拉斯穆森,出任北約第十三任秘書長。
2022年3月24日,挪威tv2電臺消息,北約秘書長延斯·斯托爾滕貝格將任期延長一年。
編號 姓名 國籍 任期
1 洛德·伊斯梅勛爵 英國 1952—1957年
2 保羅·斯巴克 比利時 1957—1961年
3 迪爾克·斯蒂克 荷蘭 1961—1964年
4 曼利奧·布羅西奧 意大利 1964—1971年
5 約瑟夫·倫斯 荷蘭 1971—1984年
6 彼德·卡林頓勛爵 英國 1984—1988年
7 曼弗雷德·韋爾納 德國 1988—1994年
8 維利·克拉斯 比利時 1994—1995年
9 哈維爾·索拉納 西班牙 1995—1999年
10 喬治·羅伯遜 英國 1999—2003年
11 夏侯雅伯 荷蘭 2004—2009年
12 安諾斯·福格·拉斯穆森 丹麥 2009—2014年
13 延斯·斯托爾滕貝格 挪威 2014—2022年
軍事委員會(Military Committee),系北約最高軍事指揮機構,由參加軍事一體化指揮系統(tǒng)的成員國總參謀長組成。每年約開會三次,負責就北約防務問題向部長理事會和防務計劃委員會提出建議,并對下屬各主要戰(zhàn)區(qū)司令部實施領導。軍委會主席由軍委會成員推選,任期3年。其日常事務由各國總參謀長任命的常駐軍事代表組成軍事代表委員會負責辦理。軍委會下設國際軍事參謀部,負責實施軍委會的政策和計劃,此外還設有3個軍事指揮機構:歐洲盟軍最高司令部、大西洋盟軍最高司令部、美國-加拿大地區(qū)計劃小組。
北大西洋議會(NATO Parliamentary Assembly)。這是北約26個成員國及17個聯系國議會間組織,議員由各國議會指定,名額按國家人口比例分配。議會宗旨是鼓勵各國議會間的合作,密切各國議會與北約機構的聯系,推動實現北大西洋公約的目標。議會每年召開兩次全會。
截至2020年3月,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有30個成員國:比利時、冰島、丹麥、德國、法國、荷蘭、加拿大、盧森堡、美國、挪威、葡萄牙、土耳其、西班牙、希臘、意大利、英國、波蘭、匈牙利、捷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克羅地亞、黑山、北馬其頓??偛课挥诒壤麜r布魯塞爾。
2022年5月16日,瑞典政府正式決定向北約提出加入申請。瑞典加入北約的意向聲明將在近日提交北約。
2022年6月29日,北約領導人正式邀請芬蘭和瑞典加入北約。芬蘭和瑞典5月申請加入北約。加入這一軍事組織需要獲得30個北約成員國一致同意。土耳其先前反對吸納芬蘭和瑞典,除非這兩國滿足土方的安全訴求。28日,土耳其一改立場,對瑞典和芬蘭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進程“開綠燈”。
當地時間2022年7月5日,北約組織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與芬蘭外長哈維斯托及瑞典外交大臣林德在北約總部布魯塞爾正式簽署了芬瑞兩國加入北約組織議定書。按照程序,這份議定書隨后將交由北約現有的30個成員國批準。
北約旗幟于1954年采用。深藍色的旗底代表大西洋,圓圈代表團結,指南針象征各成員國共同的和平目標。
新聞傳媒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評論》(NATO Review),用英、法、荷、德、意、西文(雙月刊),丹、希、葡、土文(季刊),冰、挪文(年刊)編輯出版。
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華沙條約組織的解體和冷戰(zhàn)的結束,北約迅速調整戰(zhàn)略,以“全方位應付危機戰(zhàn)略”取代“前沿防御戰(zhàn)略”,通過北約東擴和推行“和平伙伴關系計劃”竭力向中東歐和前蘇地區(qū)拓展影響,在歐洲安全事務中發(fā)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1991年5月28—29日,北約國防部長會議決定:用“全方位應付危機戰(zhàn)略”取代“前沿防御戰(zhàn)略”;大幅度精簡部隊,組建一支由7個軍組成的主力防御部隊、一支7萬人的快速反應部隊和各成員國武裝力量組成的后備部隊,以構成北約新的三層次防御體系。11月7—8日,北約在羅馬舉行首腦會議,通過了《北約新戰(zhàn)略概念》,對北約軍事戰(zhàn)略作出重大調整,放棄“前沿防御戰(zhàn)略”,從過去主要對付蘇聯轉向“預防沖突和處理危機”;縮小部隊規(guī)模,提高其靈活、機動和快速反應能力;調整“靈活反應戰(zhàn)略”,削減核武器,但仍將保持一定的核威懾力量。會議決定成立“北大西洋合作委員會”,邀請?zhí)K、波、匈、捷、保、羅和新獨立的波羅的海三國參加將于12月舉行的首次特別外長會議,以確定雙方在政治、安全方面的磋商和合作關系。12月9日,北約舉行16國外長會議,次日同原華約國家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以及拉脫維亞、立陶宛和愛沙尼亞外長聯合舉行了北大西洋合作委員會(以下簡稱“北合會”)第一次會議。北合會發(fā)表了《關于對話、伙伴關系和合作的聲明》,決定加強北約和原華約成員國的聯系機制,每年舉行一次成員國外長會議,每兩個月舉行一次大使級會議。聲明還確定了雙方的合作范圍,其中包括防務計劃、軍控、軍轉民、科技和環(huán)保等。
1993年6月10—11日,北約部長理事會春季會議和北合會外長會議相繼在雅典召開。北約部長理事會發(fā)表聲明,稱北約愿向在波黑執(zhí)行任務的聯合國維和部隊提供空中保護。
1994年1月10—11日,北約16國在布魯塞爾召開蘇聯解體后的第一次首腦會議,主要討論了北約在新形勢下的新戰(zhàn)略和內部調整,與俄羅斯、中東歐國家關系以及波黑沖突等問題。會議提出了《和平伙伴關系計劃》,并發(fā)表了《首腦會議聲明》。
1995年5月31日,在北合會外長會上,俄羅斯外長科濟列夫宣布俄正式加入北約“和平伙伴關系計劃”,并簽署了北約與俄的《雙邊軍事合作計劃》和《定期公開磋商制度框架文件》。12月5日,北約部長理事會通過北約東擴的研究報告并批準西班牙外交大臣哈維爾·索拉納出任北約秘書長。隨后,北約正式批準向波黑派出由北約指揮的、6萬人組成的多國部隊,以監(jiān)督波黑和平協議執(zhí)行。
1996年6月3日,北約部長理事會春季會議在德國柏林舉行,決定建立一支多國多兵種聯合特遣部隊,同意西歐盟國在美國不派地面部隊參與的情況下,以西歐聯盟名義動用上述部隊,并可使用北約參謀、情報、通訊、運輸和后勤等設施,對外實施維和、人道援助等行動。
1997年3月20—21日,美俄就北約東擴、軍控和雙邊經貿合作在赫爾辛基舉行特別首腦會議。5月29—30日,北約外長春季理事會在葡萄牙辛特拉舉行,決定成立“歐洲-大西洋伙伴關系委員會”,以取代北合會,強化和平伙伴關系計劃,還主張加強北約與地中海國家的聯系,并決定為地中海沿岸國埃及、以色列、約旦、摩洛哥、突尼斯、毛里塔尼亞六國培訓軍事人員。7月8—9日,北約成員國在馬德里舉行首腦會議,一致決定立即與波蘭、匈牙利、捷克三國舉行入約談判,在1999年北約成立50周年之前完成法定批準手續(xù)。12月2日,北約秋季國防部長會議在布魯塞爾舉行。會議決定將北約軍事指揮機構層次由四級減至三級,各類司令部由65個裁減至20個,并決定1998年6月北約駐波黑維和部隊使命到期后,在波黑繼續(xù)保持一定規(guī)模的軍事存在。西班牙因其直布羅陀海峽制空權要求得到滿足,決定重返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16日,北約外長秋季理事會在布魯塞爾舉行。16國外長與波、匈、捷三國外長正式簽署波、匈、捷加入北約的議定書,并批準了12月2日北約國防部長會議就精簡軍事指揮系統(tǒng)、延長北約駐波黑部隊使命等達成的協議。
1998年5月28—29日,北約外長春季理事會在盧森堡舉行,主要討論了科索沃、印巴核試驗問題。北約16國還與28個伙伴國舉行了“歐洲-大西洋伙伴關系委員會”外長會議。
1999年3月24—6月10日,北約在未經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的情況下,對南聯盟進行了大規(guī)??找u。4月21日,捷克、保加利亞、斯洛伐克、匈牙利作出了向對南聯盟實施軍事行動的北約部隊開放領空、陸路、水路的決定。22日,羅馬尼亞宣布向北約開放領空。4月23—25日,北約19個成員國同“和平伙伴關系國”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在華盛頓舉行首腦會議,慶祝北約成立50周年。6月9日,北約與南聯盟就南聯盟軍隊從科索沃撤出簽署協議。10日,北約秘書長索拉納在布魯塞爾宣布,由于南聯盟已開始從科索沃撤軍,北約暫停對南轟炸。20日,北約決定正式停止對南聯盟的轟炸。12月2日,北約召開防務計劃委員會和核計劃小組會議。12月15日,北約在布魯塞爾總部召開秋季外長理事會。
2000年2月15—16日,北約秘書長羅伯遜對俄羅斯進行工作訪問,雙方恢復了中斷近一年的聯系。
當地時間2022年3月24日,北約峰會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北約總部舉行,會議持續(xù)了大約2個小時,會后發(fā)表《北約成員國元首和政府首腦聯合聲明》,聲明作出三個方面的決定。
一是繼續(xù)對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包括反坦克武器、防空武器和無人機以及防生化武器和防核武器的裝備。此外還將向烏克蘭提供保證網絡安全的技術裝備。
二是加強北約部隊在波羅的海沿岸、東歐和巴爾干半島的軍事部署,除已在波羅的海沿岸國家和波蘭等地部署的四個戰(zhàn)斗群外,決定在匈牙利、斯洛伐克、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增加部署四個戰(zhàn)斗群,使北約在東歐和巴爾干地區(qū)的總兵力達到八個戰(zhàn)斗群,約四萬人,同時還包括空中和海上的軍事部署。
三是北約成員國同意增加軍費,將使各國的軍費開支達到或接近各自國內生產總值2%的標準。德國、比利時等國在本次會前已經宣布增加軍費。
北約認為,俄羅斯在烏克蘭的軍事行動已經徹底改變了歐洲的安全局勢,北約因此需要作出的戰(zhàn)略調整是長期和持久的。
2022年3月23日,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說,北約將大幅增加部署在其東翼的作戰(zhàn)部隊,同時重申烏克蘭加入北約“不在議事日程上”。斯托爾滕貝格在記者會上說,他希望各成員國同意增強北約在陸、海、空所有領域的實力。北約計劃在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和斯洛伐克部署4個新的戰(zhàn)斗集群。連同部署在波羅的海國家和波蘭的現有部隊,北約將在其東翼,從波羅的海到黑海,擁有8個多國戰(zhàn)斗集群。斯托爾滕貝格稱,北約目前有數十萬部隊處于高度戰(zhàn)備狀態(tài),主要部署在北約東翼。
2022年3月24日,北約召開特別峰會討論俄烏沖突。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2022年5月5日宣布,將于5月14日至15日在德國首都柏林召開非正式外長會議,會議將由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主持。
2022年6月29日至30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峰會,將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此次北約首腦峰會除30個成員國參加外,還邀請韓國、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參加。
2022年3月24日,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中)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北約總部出席北約特別峰會后的新聞發(fā)布會。北約首腦在布魯塞爾舉行會議,并在會后發(fā)表的聲明中說,北約將在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和斯洛伐克增加部署4支作戰(zhàn)部隊。至此,在從波羅的海到黑海的北約東翼地帶,將總共有8支北約作戰(zhàn)部隊。
1999年,貝爾格萊德時間5月7日晚11:45(北京時間8日凌晨5:45),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悍然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大使館,新華通訊社記者邵云環(huán)、《光明日報》記者許杏虎和朱穎當場犧牲,數十人受傷。
1998年6月14日,北約秘書長索拉納表示,一旦解決科索沃問題的國際和平使命受挫,北約將動用軍事手段。
1998年10月13日,北約向南聯盟發(fā)出分階段實施有限空中打擊的“可行動命令”。北約秘書長索拉納稱,此含義是北約16國已將對南采取軍事行動的決定權交給北約歐洲盟軍司令。
1998年12月1日,荷蘭議會上院批準北約東擴議定書。至此,自加拿大于1998年2月4日第一個批準該議定書后,北約16國立法機構均已履行接納波、匈、捷三國入約的法律手續(xù)。
1998年12月8~9日,北約外長秋季理事會在布魯塞爾舉行,主要討論了北約新戰(zhàn)略。美國強調面對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國際恐怖活動、地區(qū)和種族沖突的威脅,北約新戰(zhàn)略除堅持集體防御原則外,還應包括“捍衛(wèi)共同利益”;北約對外軍事干預只要符合聯合國憲章,不一定非要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授權。法等西歐國家認為“共同利益”的解釋彈性太大,強調“區(qū)外”干預不能無限度,北約對外干預不應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德外長菲舍爾再次表示希望北約逐步改變核威懾戰(zhàn)略,作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加拿大、丹麥和挪威對德主張表示支持,但美、法、英堅決反對。與此同時,“歐洲-大西洋伙伴關系委員會”舉行外長會議,通過了1998年至2000年行動計劃。歐盟輪值主席國奧地利外長許塞爾同北約秘書長索拉納舉行了歐盟-北約首次會晤。1999年3月12日,北約在美國密蘇里州舉行儀式,正式接納波蘭、匈牙利、捷克入盟。三國表示,加入北約是為了尋求安全保障,使自己實現“回歸歐洲”的目標。美國國務卿馬德琳·奧爾布賴特對三國入約表示歡迎,并表示這不會是最后一批,因為北約東擴不是一個事件,而是一個進程。
1999年3月24日~6月10日,北約在未經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授權的情況下,對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進行了大規(guī)??找u。除美國、加拿大外,西歐13個盟國除希臘因自身利益不主張動武外全部參與。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西班牙、比利時、丹麥、挪威、葡萄牙10國直接參戰(zhàn),冰島、盧森堡雖無空軍,但也通過出資或提供機場等形式予以支持,奧地利、瑞士、瑞典等傳統(tǒng)中立國也對北約行動表示支持。俄羅斯聯邦總統(tǒng)葉利欽發(fā)表聲明,強烈譴責北約空襲南聯盟,指責這是公開的侵略行為,決定立即凍結同北約的關系,召回俄駐北約的軍事代表,暫停參與北約的“和平伙伴關系計劃”。
1999年4月21日,捷克、保加利亞、斯洛伐克、匈牙利作出了向對南聯盟實施軍事行動的北約部隊開放領空、陸路、水路的決定。22日,羅馬尼亞宣布向北約開放領空。
1999年貝爾格萊德時間5月7日晚11:45(北京時間8日凌晨5:45),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悍然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大使館,新華通訊社記者邵云環(huán)、《光明日報》記者許杏虎和朱穎當場犧牲,數十人受傷。同日,中國駐聯合國大使秦華孫表示,中國對這起事件感到十分震驚,強烈譴責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違反聯合國憲章轟炸我使館的野蠻行徑,并要求安理會立即召開緊急會議討論此事。同日,北約秘書長索拉納發(fā)表聲明稱,北約導彈襲擊中國駐南使館純屬意外,北約將對這一災難性的錯誤進行調查。北約向死難者家屬及中國政府表達深深的歉意,但北約不會因此停止對南聯盟的轟炸,除非南聯盟同意北約提出的停止轟炸的條件。
1999年5月9日,中國政府發(fā)表嚴正聲明,強烈抗議北約轟炸我駐南斯拉夫使館,指出北約的這一行徑是對中國主權的粗暴侵犯,也是對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的肆意踐踏,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必須對此承擔全部責任。
1999年6月9日,北約與南聯盟就南聯盟軍隊從科索沃撤出簽署協議。10日,北約秘書長索拉納在布魯塞爾宣布,由于南聯盟已開始從科索沃撤軍,北約暫停對南轟炸。
20日,索拉納發(fā)表聲明稱,由于南聯盟軍隊和警察已全部撤出科索沃,北約決定正式停止對南聯盟的轟炸。
1999年12月2日,北約召開防務計劃委員會和核計劃小組會議,并發(fā)表公報稱,北約的核力量將繼續(xù)為“保衛(wèi)和平、預防強權和各種形式的戰(zhàn)爭”服務。會議呼吁俄羅斯批準第二階段限制戰(zhàn)略核武器條約并開始進行第三階段談判。
1999年12月15日,北約在布魯塞爾總部召開秋季外長理事會。美國副國務卿塔爾博特代替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出席了會議。會議主要討論了歐洲安全與西歐防務特性、美國戰(zhàn)區(qū)導彈防御系統(tǒng)、科索沃、車臣局勢等問題。北約對歐盟在赫爾辛基首腦會議上作出的組建歐洲快速反應部隊的決定表示歡迎,但強調歐盟聯合防務計劃不應與北約背道而馳,而應促進大西洋兩岸關系,要求歐盟對北約中的六個非歐盟成員國土耳其、挪威、冰島、波蘭、匈牙利和捷克一視同仁。
2003年8月,北約進入阿富汗,開始了歐洲以外的第一次行動,北約參與了伊拉克的軍警培訓工作。
2011年3月19日,法國戰(zhàn)機率先向利比亞地面軍事目標開火。
2011年3月20日,法國“戴高樂”號核動力航空母艦從法國土倫海軍基地啟程,參與對利比亞的軍事打擊行動。
2011年3月22日,北約決定對利比亞實施武器禁運。
2011年3月23日,美國、英國和法國達成協議,決定將對利比亞行動的軍事指揮權轉交給北約,同時參與行動的國家(包括阿拉伯國家)單獨組成一個聯盟,負責在政治上指揮行動。
2011年3月27日,北約決定全面接管聯合國安理會決議授權的所有針對利比亞的軍事行動。
2022年2月25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領導人就烏克蘭局勢召開緊急會議,北約秘書長延斯·斯托爾滕貝格在會后宣布,北約正在調遣其快速反應部隊,以便在有需要的情況下作出迅速反應。斯托爾滕貝格說,北約成員國24日決定啟動防務方案,據此調動北約快速反應部隊部分陸、海、空力量,但他沒有解釋這些兵力將部署何處。據德新社報道,地面部隊可能被派往羅馬尼亞。斯托爾滕貝格還說,北約快速反應部隊部分兵力將前往挪威演練,這也是北約首次出于“威懾”與“防衛(wèi)”目的在北約范圍內調遣這支部隊。
2022年3月16日,北約各成員國的國防部長將在北約總部舉行會議,將在會上制定新的威懾俄羅斯的計劃,包括在東歐增加部隊和導彈防御系統(tǒng)。
2022年4月9日,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在接受英國《星期日電訊報》采訪時透露,北約的軍事指揮官正在制定在北約東部邊境地區(qū)永久駐軍的計劃。他指出,目前北約東翼邊境有4萬名士兵,幾乎是俄羅斯對烏克蘭開展軍事行動前的10倍。
2022年4月15日,俄聯邦委員會維護國家主權委員會主席安德烈·克里莫夫表示,在俄軍俘虜的人員里有北約國家的軍人。俄羅斯將在對其審判時“讓整個世界看到真正發(fā)生了什么”。北約方面對此暫無回應。
2022年11月27日,北約秘書長延斯?斯托爾滕貝格在接受德國報紙《周日世界報》(Welt am Sonntag)采訪時表示,西方對基輔的軍事和金融支持最終使他們的社會付出了沉重代價。
北約“和平伙伴關系計劃”是在美國建議下,于1994年1月在北約布魯塞爾首腦會議上獲得通過。“和平伙伴關系計劃”的主要內容包括:
一、北約正式邀請前華沙條約組織國家和歐洲中立國家參加“和平伙伴關系計劃”,在軍事演習、維和、危機控制等方面進行合作和政治磋商;
二、伙伴國可向北約總部派出聯絡員;
三、伙伴國必須承認西方的民主、人權標準,并尊重現有邊界。
中斷與俄羅斯合作關系
2014年4月1日北約宣布暫時中斷與俄羅斯的正常合作關系。
在當天舉行的有烏克蘭代外長出席的北約外長會上,北約和烏克蘭發(fā)布了聯合聲明。聯合聲明說,北約決定中斷與俄羅斯的民事和軍事方面的各項合作,只在北約-俄羅斯理事會層面繼續(xù)交流,以化解烏克蘭危機。
北約和烏克蘭在聯合聲明中還表示,雙方要加強合作,北約將協助烏克蘭進行防御體系改革。雙方還表示,不承認克里米亞加入俄羅斯的合法性,仍希望通過政治和外交途徑解決烏克蘭當前領土問題。
宣布不會向烏克蘭東部派兵
2015年9月11日,負責政治問題和安全政策的北約副秘書長表示,北約不打算向烏克蘭東部沖突地區(qū)派遣軍隊援助烏軍。
舉行2002年以來最大軍演
在俄羅斯空襲敘利亞成為美國和西方國家關注的焦點時,北約與俄羅斯圍繞烏克蘭展開的博弈并沒有絲毫減少。2015年10月4日開始,北約國家將在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展開2002年來規(guī)模最大的軍事演習。這次演習將在烏克蘭危機的背景下提高部隊的備戰(zhàn)水平。
這場名為“三叉戟接點”的演習將從2015年10月3日持續(xù)到11月6日,涉及人員來自30多個國家,超過3.6萬名官兵將參與演習,包括來自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加拿大、挪威、德國、比利時和荷蘭等國的軍隊。此外,演習還將在大西洋和地中海展開行動。
軍方車隊在阿富汗遭自殺式爆炸襲擊
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市中心2015年10月11日上午發(fā)生自殺式爆炸襲擊,北約軍方一列車隊遭到攻擊,其中一輛被炸毀,傷亡情況暫時不明。
美國尋求削減在北約的開支
2019年11月,據美國國防官員和北約外交官透露,特朗普政府已采取行動大幅削減了在北約的開支,而減少的這部分將由北約成員國承擔。
成立70周年峰會
2019年12月3日,英國倫敦,北約成立70周年峰會召開,英國女王攜王室成員接待,共有29個成員國元首在白金漢宮齊聚一堂。
2022年聯合軍演
2022年1月24號到2月4號,以美國為首的北約28個國家在亞得里亞海舉行代號"海王星打擊22"聯合軍演,共有兩支航母作戰(zhàn)大隊參加了軍演,包括美國"杜魯門"號航母作戰(zhàn)大隊,以及意大利"加富爾"號航母作戰(zhàn)大隊,總共有15艘戰(zhàn)艦和90多架各型戰(zhàn)機。
兩支航母作戰(zhàn)大隊演練了聯合機動和同時發(fā)起攻擊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演習中,美國"杜魯門"號航母作戰(zhàn)大隊聽從北約指揮部統(tǒng)一指揮,這是冷戰(zhàn)后的首次。
高貴伙伴2022軍事演習
2022年8月23日,格魯吉亞國防部宣布,來自阿塞拜疆、波黑、保加利亞、愛沙尼亞、德國、英國、希臘、匈牙利、立陶宛、摩爾多瓦、挪威、波蘭、羅馬尼亞、斯洛伐克和土耳其的2400多名士兵將參加今年在格魯吉亞舉行的由美國主導的“高貴伙伴2022”(Noble Partner 2022)軍事演習。來自日本和瑞典的軍事人員將首次參加這一演習。
當地時間2022年3月31日,北約2021年年度報告在布魯塞爾發(fā)布。北約除美國外的各成員國2021年軍費同比增長3.1%,是連續(xù)第七年增長,相比于2014年凈增加了2700億美元。按照本月24日舉行的北約特別峰會的決定,各成員國的軍費今后還會繼續(xù)增加。
2022年4月6日,《印度快報》網站發(fā)表印度共產黨總書記多賴薩米·拉賈的文章,題為《北約對世界和平構成威脅,必須解散》。
2022年4月19日,七國集團、歐盟與北約領導人就烏克蘭局勢舉行視頻會議,認為俄羅斯與烏克蘭應盡快實現?;?。
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2022年4月28日表示,如果芬蘭和瑞典決定申請加入北約,他們將能夠迅速加入該組織。
當地時間2022年5月5日,據韓聯社報道,韓國國家情報院表示,韓國正式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合作網絡防御卓越中心(CCDCOE),成為首個加入該機構的亞洲國家。
2022年5月,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表示,當瑞典遞交加入北約的申請、北約開始處理相關事項后,北約會增加在瑞典邊境和波羅的海地區(qū)的存在,保證瑞典安全。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2022年5月5日宣布,將于5月14日至15日在德國首都柏林召開非正式外長會議,會議將由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主持。
據央視新聞,當地時間2022年5月9日,瑞典執(zhí)政黨社會民主黨秘書長托拜厄斯·鮑丁證實,該黨將于5月15日就是否加入北約做出最終表態(tài)。
2022年5月,芬蘭總統(tǒng)紹利·尼尼斯托和總理桑娜·馬林將于當地時間2022年5月12日宣布該國是否加入北約。芬蘭總統(tǒng)辦公室當天表示,總統(tǒng)尼尼斯托和總理馬林將于當地時間上午10時就此發(fā)表一份聯合聲明。
當地時間2022年5月12日上午10時許,芬蘭總統(tǒng)紹利·尼尼斯托和總理桑娜·馬林發(fā)表聯合聲明,正式宣布支持芬蘭申請加入北約。
當地時間2022年5月14至15日,北約各國外長在德國柏林舉行非正式會議,重點就俄烏沖突問題展開磋商。瑞典外交大臣林德和芬蘭外長哈維斯托也將出席本次會議。
當地時間2022年5月15日,在柏林參加北約外長會的土耳其外交部長恰武什奧盧表示,瑞典和芬蘭在尋求加入北約時必須停止支持該國的“恐怖組織”庫爾德工人黨,提供明確的安全保證并解除對土耳其的出口禁令。
2022年5月14日至15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在德國首都柏林召開閉門外長會,討論議題包括芬蘭和瑞典加入北約。俄羅斯警告將加強邊界部署。
2022年5月,瑞典執(zhí)政黨社會民主黨正式決定支持瑞典加入北約(NATO),這一歷史性決定,為瑞典在未來幾天與鄰國芬蘭一起申請加入北約鋪平道路。
當地時間2022年5月17日,據瑞典電視臺報道,瑞典外交大臣林德正式簽署了該國加入北約的申請。
當地時間2022年5月18日,芬蘭廣播公司報道,芬蘭北約大使克勞斯·科爾霍寧和瑞典北約大使阿克塞爾·溫霍夫于當地時間18日8時許在布魯塞爾北約總部,向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提交兩國加入北約的申請信。
2022年7月1日,俄羅斯外交部副部長格魯什科表示,北約宣布將俄羅斯視為最大威脅是對俄發(fā)起的全面對抗。北約馬德里峰會的結果表明,北約已回歸冷戰(zhàn)時期的軍事安全保障模式。芬蘭和瑞典加入北約將導致波羅的海地區(qū)軍事局勢惡化,這將是歐洲安全發(fā)展進程中“最悲慘的事件之一”。若芬蘭和瑞典加入北約,俄羅斯將采取適當措施確保安全。
當地時間2022年7月5日,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宣布,加拿大成為第一個批準芬蘭和瑞典加入北約的國家。
2022年7月12日,烏克蘭國防部長阿列克謝·列茲尼科夫,烏克蘭已成為多邊互操作性計劃(MIP)的準成員,該計劃落實北約成員國軍隊技術合作。
2022年,針對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在1999年投擲了15噸貧鈾彈對南聯盟發(fā)動轟炸。直接性造成了今天塞爾維亞癌癥患病率的急速上升的問題。已有3000多名貧鈾彈受害者加入了起訴北約的行列。
2022年7月27日,北約智庫北約防務學院發(fā)布報告稱,俄羅斯可能在為未來攻擊北約國家保留其空中軍事力量。英國《每日快報》則直接就此報告稱,“北約發(fā)出恐怖警告”,并將相關內容解讀為“普京可能正在為攻擊歐洲國家集結空中力量”。
2022年8月14日,據塔斯社巴黎報道,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當地時間13日簽署了關于芬蘭和瑞典加入北約的議定書。
當地時間2022年9月30日,烏克蘭簽署加入北約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