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潭郊野公園位于香港島東部;由北面的渣甸山,伸延至南面的孖崗山一帶連綿山嶺,以赤柱峽道為界;西達黃泥涌峽,東臨大潭道。公園成立于1977年,占地1315公頃,約為香港島面積的五分之一。公園范圍包括四個水塘,這些水塘是港島早期食水供應(yīng)的主要來源。大潭水塘系統(tǒng)包括大潭上水塘、大潭副水塘、大潭中水塘及大潭篤水塘,建于1889年至1917年之間,總?cè)萘繛?00萬立方米。在寧靜的郊野公園內(nèi),仍可發(fā)現(xiàn)一些碉堡、彈藥庫及戰(zhàn)時爐灶等戰(zhàn)爭遺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英軍與日軍曾在這里激戰(zhàn)。至于鲗魚涌擴建部份,緊接大潭郊野公園北面,范圍包括柏架山及畢拿山北坡,占地270公頃,于1979年劃定。登臨高530米的柏架山山頂,可眺望維港兩岸風(fēng)光。由于鄰近魚涌及西灣河,公園深受港島東區(qū)的居民歡迎,是進行各類晨運及康樂活動的熱點。
大潭谷是大潭郊野公園生態(tài)資源最豐富的地方,這里四周被多座高山環(huán)抱,計有紫羅蘭山、渣甸山、畢拿山及柏架山等,各山峰高逾四百米,其中最峻峭的柏架山更高達五百零七米。各山匯集雨水奔流到山脈間的深谷,形成多道清溪,滋潤著山谷中的植物,令大潭谷蔚然成為一個生物品種十分多樣化的林區(qū),動植物種類繁多,故大潭水塘集水區(qū)早于20世紀(jì)70年代年代,已被列為具特殊科學(xué)價值地點,讓該區(qū)免受發(fā)展破壞;區(qū)內(nèi)的山光水色,更可謂冠絕港島區(qū)。
沿港島徑第六段,由柏架山道出發(fā),登上大風(fēng)坳,繼而南行下坡,便可走進這片綠色天地,湖光山色盡收眼底。漫步于大潭水塘畔,輕松寫意,并可于堤壩上俯瞰大潭谷的綠意盎然的景色,在大潭崗沿左邊小路走,沿北面前進,便可到大潭道的終站。
大潭水塘道兩旁及柏架山以南一帶,草木繁茂,極為適宜本土野生動物繁衍生長。在這里,不時可以聽見赤麂及豹貓的叫聲;靈活的赤腹松鼠,則常在樹上穿梭往來。其他經(jīng)常出沒的哺乳類動物包括針毛鼠、箭豬、鼬獾、果子貍、小靈貓等。常見的雀鳥則有畫眉、鵲鴝、鷓鴣、鵪鶉、普通翠鳥、喜鵲、八哥、烏鴉、暗綠繡眼鳥(相思)、黑耳鳶(麻鷹)、麻雀、白頭鵯、小葵花鳳頭鸚鵡及領(lǐng)角鸮(貓頭鷹)等。
而在溪澗兩旁,亦有不少兩棲類動物棲息,如香港瘰螈(香港蠑螈),這里是港島區(qū)唯一可以找到它們蹤影的地方;還有因興建赤鱲角香港國際機場,遷居而至的盧文氏樹蛙、喜愛于晚間活動的亞洲錦蛙(花狹口蛙)、香港唯一的真正的樹蛙-棕樹蛙等。爬行類方面,則有毒蛇如銀腳帶、眼鏡蛇(飯鏟頭)、紅脖游蛇等,亦有變色樹蜥(馬鬃蛇)。
昆蟲有多種蝴蝶,如巴黎翠鳳蝶、裴豹蛺蝶、擬幻紫斑蝶、黑脈蛺蝶、美眼蛺蝶等,亦有竹節(jié)蟲、纖細(xì)螳螂、黃點虎犋、蜻蜓和豆娘,以及大木林蜘蛛(斑絡(luò)新婦)等蜘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