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是清代詩人高鼎晚年歸隱于上饒地區(qū)、閑居農村時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第一、二句寫時間和自然景物,具體生動地描寫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寫出了春日農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第三、四句寫的是人物活動,描述了一群活潑的兒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風箏的生動情景。這首詩落筆明朗,用詞洗練。全詩洋溢著歡快的情緒,給讀者以美好的情緒感染。
村居1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2。
兒童散學歸來早3,忙趁東風放紙鳶4。
1.村居:住在農村。
2.拂堤楊柳:楊柳枝條很長,垂下來,微微擺動,像是在撫摸堤岸。醉:迷醉,陶醉。春煙:春天水澤、草木等蒸發(fā)出來的霧氣。
3.散學:放學。
4.紙鳶:風箏。鳶,老鷹。
農歷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經漸漸發(fā)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楊柳披著長長的綠枝條,隨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著堤岸。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fā)的水汽,如同煙霧般凝集著。楊柳似乎都陶醉在這濃麗的景色中。
村里的孩子們放了學急忙跑回家,趁著東風把風箏放上藍天。
詩人晚年遭受議和派的排斥和打擊,志不得伸,歸隱于上饒地區(qū)的農村。在遠離戰(zhàn)爭前線的村莊,寧靜的早春二月,草長鶯飛,楊柳拂堤,受到田園氛圍感染的詩人有感于春天的來臨,而寫下此詩。
高鼎(1828—1880年),字象一、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清代后期詩人。高鼎生活在鴉片戰(zhàn)爭之后,大約在咸豐年間,其人無甚事跡,有關他的生平及創(chuàng)作情況歷史上記錄下來的很少,而他的《村居》詩卻使他名傳后世。著《拙吾詩稿》等。
這首描繪春天風光的小詩,是詩人閑居農村時的即景之作。
農歷二三月間,正是一年中最美麗的季節(jié),萬物欣欣向榮,遍地姹紫嫣紅,而村野田間,尤能感受到這浪漫的春光之美。詩的前兩句,詩人以輕快活潑的筆調,選取了這美麗春景中最富有特征的幾項景物進行了描繪,點染出了一派美不勝收的融融春光。第一句“草長鶯飛二月天”,化用了梁朝文學家丘遲《與陳伯之書》的句子“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僅將“三月”按詩作時間的需要改成了二月”,因二、三月的風景原本很是相似的。詩人將丘遲所描寫的那個優(yōu)美的境界挪了過來,濃縮成七個字,既不失原句的風致神韻,又切合眼前風光,可謂妙于點化熔鑄。次句寫長堤垂柳,這也是一件典型的春天風物。成行的楊柳在堤岸上搖蕩飄拂,它的修長柔美的枝條低低垂下,已經掠到堤岸了。從遠處望去,濃密的楊柳,仿佛籠上了一層淡淡的煙靄,是那么輕柔凄迷,駘蕩多姿。句中的“醉”字,即是在摹寫柳枝因風舞弄的纖柔狀態(tài),也不妨看作是詩人自身對這濃郁春意的心理感受。這兩句的風景刻畫,看似隨手拈來,不費氣力,實際上卻很凝練概括,盡管詩中出現的僅是青草長、黃鶯飛、楊柳春煙這些簡單的事物,然而讀來卻使人似乎看到了一個生機蓬勃的春的世界,嗅到了花香襲人的春的氣息。
春景既然如此動人,生活在這如畫的春光中的人更是如此,詩的后兩句,由景而及人,詩人饒有情致地寫了一個群童放風箏的場面。天氣實在太好了,連平時愛在外貪玩的小學生們也一反常態(tài),放學后早早地回到家,趕緊放起風箏來?!吧W歸來”用一“早”字,說明連孩子們也讓這風和日麗的氣候給打動。
全詩前半部分寫景,后半部分寫人,前半部分基本上是寫的靜態(tài),后半部分則添加了一個動態(tài)。物態(tài)人事互相映襯,動態(tài)靜態(tài)彼此補充,使全詩在村居所見的“春”景這一主題下,完美和諧地得到了統(tǒng)一。
現代作家、佳木斯作家協(xié)會會員王國忠:第一句寫春景、點時間,第二句特寫楊柳醉春煙的景色,三、四句寫活潑好動的孩子們放風箏使人感受到春天的可愛。全詩前后情景相襯,織成一幅生動形象的圖畫。(《高一古詩文誦讀》)
現代作家、詩人孫朝成:高鼎的這首詩,以輕快的筆調寫出兒童放風箏的自由與快樂的情景,詩人的快樂與兒童的快樂在詩里交融,讓人讀來十分輕松。(《三千年選解三百首中國傳統(tǒng)詩詞摘珍解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