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中帖》是宋代著名書法家蘇軾創(chuàng)作的一幅書法作品。
軾啟。春中(四字不可辨)達,久不聞(一字不可辨)渴仰增積。比日履茲馀(一字不可辨)尊候何似,眷聚各無恙。軾蒙庇如昨。二哥(一字不可辨),春(三字不可辨)有書問往還,甚安也。子由不住得書,甚健。會合何時,惟祝倍萬保嗇,不宣。軾再拜。德孺運使金部老弟左右。七月廿六日。
本帖鑒藏印有“奎章閣鑒書博士”、“柯氏清玩”、“柯九思鑒□真跡”、“江恂”、“王禹卿氏”。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次子。北宋文學家、書畫家。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熙寧時任祠部員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對王安石所行新政有異見,上書神宗,遂被貶謫黃州。元祐間復起用,任翰林學士,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紹圣四年(1097年),黨爭又起,再謫惠州、儋州,最后北還,病歿常州,追謚“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風格獨具。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影響很大。擅長行書、楷書,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自成家數。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能畫竹,學文同,為湖州竹派之一。傳說他畫竹干從地直起至頂,并不分節(jié)繪寫。嘗在試院,興到無墨,遂用朱筆寫竹,后人竟效,稱為“朱竹”。能作枯木、怪石、佛像,出筆奇古。論畫力主“神似”,認為“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并提出“士夫畫”(即文人畫)之說。傳世書跡有《答謝民師論文帖》、《祭黃幾道文》、《前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帖》等。傳世繪畫有《古木怪石圖》卷、《枯木竹石圖》卷(與文同《墨竹圖》卷合卷),現藏上海博物館。著有《東坡七集》、《經進東坡文集事略》等。
此帖筆法自然流暢,寓巧于拙,儀態(tài)淳古,有渾厚凝重之韻致。雖有缺字、殘損,仍不失為蘇軾中年時期的上乘作品。此帖是蘇軾寫給范純粹(德孺)的信札。范純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的第四子。宋神宗元豐年間,共有五路軍團出兵討伐西夏,其中包括由高遵裕率領的環(huán)慶軍和由劉昌祚率領的涇原軍?!端问贰肪砣凰摹斗都兇獗緜鳌酚涊d,北宋元豐末年,范純粹因調和討伐西夏的遵裕、昌祚兩路軍的矛盾有功,神宗將他由陜西轉運判官進為轉運副使,這與帖中德孺之官銜“運使金部”是一致的。據此可知,此信札的書寫時間應為元豐末年,即元豐七八年間(1084—1085年),蘇軾年約50歲左右。帖中“二哥”是指范純仁(范仲淹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