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溪詩》全稱《將之苕溪戲作呈諸友詩卷》,是北宋書法家米芾于元祐三年(1088年)創(chuàng)作的行書書法作品?,F(xiàn)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苕溪詩》的內(nèi)容是米芾從無錫去往苕溪時所作的六首詩,是他的經(jīng)意之作?!盾嫦姟吠ㄆ嗣嫔h,筆力雄渾老辣,瀟灑自然,創(chuàng)造了一種天真活潑、激越昂揚的意境。
《苕溪詩》如風檣陣馬,沉著痛快,全卷書風真率自然,痛快淋漓,變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書法的典型風貌,與《蜀素帖》并稱米書“雙璧”。
將之苕溪戲作呈諸友
襄陽漫仕黻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為秋。久賡白雪詠,更度采菱謳??|會(此字用“卜”點去)玉鱸堆案,團金橘滿洲。水宮無限景,載與謝公游。
半歲依修竹,三時看好花。懶傾惠泉酒,點盡壑源茶。主席多同好,群峰伴不嘩。朝來還蠹簡,便起故巢嗟。
余居半歲,諸公載酒不輟。而余以疾,每約置膳清話而已,復借書劉、李,周三姓。
好懶難辭友,知窮豈念通。貧非理生拙,病覺養(yǎng)心功。小圃能留客,青冥不厭鴻。秋帆尋賀老,載酒過江東。
仕倦成流落,游頻慣轉(zhuǎn)蓬。熱來隨意住,涼至逐緣東。入境親疏集,他鄉(xiāng)彼此同。暖衣兼食飽,但覺愧梁鴻。
旅食緣交駐,浮家為興來。句留荊水話,襟向卞峰開。過剡如尋戴,游梁定賦枚。漁歌堪畫處,又有魯公陪。
密友從春拆,紅薇過夏榮。團枝殊自得,顧我若含情。漫有蘭隨色,寧無石對聲。卻憐皎皎月,依舊滿舡行。
元祐戊辰八月八日作。
《苕溪詩》卷前引首有“米南宮詩翰”五篆字,后紙有各人跋文。
宋代米友仁跋:“右呈諸友等詩。先臣芾真跡。臣米友仁鑒定恭跋?!?/p>
明代李東陽跋:“右米元章詩翰。有紹興及睿思殿圖印。其子友仁題其后。稱先臣芾。蓋君前臣名之義也。元章書極精妙。而友仁亦有家法。父子并美。自獻以后亦鮮聞之。書法真贗每相混淆。如米氏者江南偽本不知其入。此卷妙處望而可知。太宰水村陸先生檢諸故篋。重加裱飾。物之顯晦固自有數(shù)哉。先生方采黜陟之獨。振幽起滯。天下之士賴以不沒于世者多矣。識者幸毋以一事觀之。正德丙子二月十二日。長沙李東陽題?!?/p>
《苕溪詩》上有印鑒繁多,可識別的有:“睿思殿印”(二)、“紹興”、“白幾印章”、“鮮于”(圓形)、“陸友”、“囗氏囗壽珍玩”、“西楚王孫”、“士奇之印”、“楊氏家藏”、“全卿珍賞”、“全卿”(三)(均半?。ⅰ爸 保ò胗。?、項元汴諸印、梁清標諸印、“武林錢子章囗鑒賞圖書”、清乾隆、嘉慶、宣統(tǒng)內(nèi)府諸印,余不記。又項氏“獨”字編號。(囗表示占位,字不識)
《苕溪詩》是米芾元祐戊辰(1088年)八月八日從無錫去往苕溪(今屬浙江湖州)時所作的六首詩,是米芾的經(jīng)意之作。
詩題稱“將至苕溪戲作呈諸友”,其中包括五律六首。從詩中的內(nèi)容可知,這時侯米芾是在無錫,已經(jīng)從春天住過夏天,到這八月(秋中)間才預備離開無錫到湖州去,此卷正是其將要離無錫時寫的。米芾自撰《頭陀寺碑》里說道:“元祐戊辰,集賢林舍人,招為苕吾之游九月二日道吳門,以王維畫古帝王易于龍圖閣待制俞獻可字昌言之孫彥文。翌日,與丹徒葛滿、字季憂檢閱審定。五日吳江舟垂虹亭題?!庇纱丝煽甲C這點。這時候米芾已經(jīng)離開無錫,正從蘇州下船,經(jīng)行江向西出發(fā)。到湖州約在重陽之前,其時應(yīng)在書此卷之后不久。詩中又有“涼至逐緣東”和“句留荊水話”之句,那是指到江東——蘇州、湖州之前,原曾旅居湖北。林舍人是林希,萬歷《湖州府志》載,林希在元祐二年(1087年)就任湖州太守,到元祐四年(1088年)由呂溫卿接任。此卷寫于元祐三年戊辰,正是林希知湖州時。唐顏真卿曾作湖州刺史,所以米芾以魯公比林氏。這些就是米芾作此六首詩的情景。米芾書《苕溪詩》時,年三十八歲,比他的另一個行書代表作品《蜀素帖》僅早四十余天,《苕溪詩》也是他的書法風格逐漸成熟時期的作品。
米芾(1051—1107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號襄陽漫士,又號鹿門居士、海岳外史等。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善詩,工書法,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于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的程度。傳世書法墨跡有:《向太后挽詞》、《蜀素帖》、《苕溪詩》、《拜中岳命帖》、《虹縣詩》、《草書九帖》、《多景樓詩》等。
《苕溪詩》用筆遒勁,濃纖兼出筆絲連貫,縱橫恣逸。米芾用筆豐富多變,跟他繪畫用筆有很大的關(guān)系,米芾在善于用筆的過程中形成飄逸豪邁的風格和沉著痛快的氣勢,追求跌宕多姿的變化,自成一家,顯得極有姿態(tài)。
《苕溪詩》中中側(cè)鋒運用十分豐富,而且有些夸張,“看”中撇的筆畫是夸張的側(cè)鋒運用,又有些飛白意味,毫無做作的嫌疑?!盾嫦姟分袡M豎筆畫大多重入輕收,以側(cè)鋒重按起筆,然后調(diào)為中鋒,行筆迅速,顯得痛快淋漓。每個字筆畫的長短粗細、屈伸正側(cè),乃至整篇各個組成部分所占空間的大小、疏密,都極富變化??傊褪恰颁h勢郁勃,揮霍濃淡如煙云,變怪多態(tài)”側(cè)鋒的使用,給米芾的字增添了千般風流,萬種儀態(tài)。那種爽利超逸的氣質(zhì)在筆鋒的肆意揮灑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苕溪詩》中用筆方圓并用,變化跌出,米芾習慣在用筆之中方和圓結(jié)合在一起使用,方中有圓,圓中寓方,張力十足。在《苕溪詩》中方圓的運用極為普遍,圓轉(zhuǎn)處穩(wěn)健雄厚,氣勢雄渾,頗有顏真卿風韻;方折處果敢迅疾,意趣天然。每一個線條都剛?cè)岵?,富有彈性。米芾用筆藏露變化十分明顯,幾乎每個筆畫中都有藏露,信手拈來,非常自然,使鑒賞者能感受到極為強烈的韌勁。
《苕溪詩》中勾的寫法也極為別致,如圖所示“水”字。這種筆法主要集自顏真卿《爭座位帖》,在此帖中強化為習見的手段。豎畫完成后稍微向上收筆,平勾出稍向下弧的勾,向上挑出,這種勾的寫法鏗鏘有力,沉著痛快。
《苕溪詩》其結(jié)體舒暢,中宮微斂,保持了重心的平衡。同時長畫縱橫,舒展自如,富抑揚起伏變化。通篇字體微向左傾,多欹側(cè)之勢,于險勁中求平穩(wěn)。全卷書風真率自然,痛快淋漓,變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書法的典型風貌。
《苕溪詩》中字的起筆往往頗重,到中間稍輕,遇到轉(zhuǎn)折時提筆側(cè)鋒直轉(zhuǎn)而下,予人八面生姿、沉著痛快之感。每字結(jié)體修長,下半部微向右傾,如玉樹臨風,搖曳生情。左右、上下結(jié)構(gòu)的字,強化開合向背,或左擒而右縱,或上斂而下放?!坝巍薄芭睢薄斑^”等字,“走之旁”形態(tài)各異,如掛帆滄?!耙琅f船行”(米芾詩名)。
劉熙載《書概》有言,“字型有內(nèi)抱,有外抱。如上下兩橫,左右兩豎,其有若弓之背向外、弦向內(nèi)者,內(nèi)抱也;背向內(nèi),弦向外,外抱也?!边@種相向相背的字,在《苕溪詩》中也是隨處可見,如“因”字就屬于典型的相對的姿態(tài),而“洲”字最后一豎則與前兩豎大致呈相向之勢,有了這種關(guān)系,就避免了筆畫的機械重復,增加了字的動勢。
《苕溪詩》在章法的表現(xiàn)上,注重整體的氣韻和細節(jié)的完美,在書寫過程中隨遇而變。米芾認為“大小一倫”(《海岳名言》)不可取,字形的大小要順乎自然,排斥人工的造作,這樣也會有變化和錯落,不必刻意修飾,如卷中的“留”、“話”、“向”、“如”等字,并沒有因為字形偏小而影響全篇的統(tǒng)一,反而使作品看起來生動,富有意趣。同樣“荊”、“襟”、“峰”、“戴”幾個大字也有異曲同工的效果。
《苕溪詩》是米芾成熟的行書代表作品之一,其章法布局也已趨于完善,雖然字與字之間沒有視覺上直觀的連帶關(guān)系,但是行氣通暢自然,如行云流水。映帶自如,章法上疏密有致,堪稱一絕。
此外,米芾還特別推崇王獻之的一筆書,傳王獻之《中秋帖》是米芾的臨本,他將這種書寫方法運用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來,在連續(xù)書寫的時候,夸張其提按頓挫,輕重快慢,表現(xiàn)出較強的節(jié)奏感,這在《苕溪詩》這篇作品中也可窺見一二,提按跳躍非常強烈,像極了搖滾音樂的節(jié)奏。
中國書法院研究員沃興華:《苕溪詩》用筆上下提按,大起大落,點畫或粗或細,反差極大,筆勢如“風檣陣馬,快劍斫陣”。結(jié)體則“不作正局”,左右傾側(cè)跌宕多姿。一般來說,作品中對比關(guān)系的反差越大,作者的情緒表達就越強烈,米芾正是通過這種方法塑造了“米顛”的形象。米芾可謂是吃了“搖頭丸”的王羲之。
《苕溪詩》流傳有緒,南宋即入內(nèi)府。明歸楊士奇、陸水村、項元汴等收藏。明正德十年(1516年)陸水村將此帖重新裝核,請李東陽篆書引首:“米南宮詩翰”并題記。清入內(nèi)府收藏,后由溥儀攜至長春,又流入民間。1963年,北京故宮博物院將其購到,已失“念、養(yǎng)、心、功、不、厭”六字,半損“載酒”二字,稍損“豈、覺、冥”三字;失去李東陽篆首和項元汴題記拖尾。經(jīng)北京故宮博物院楊文斌補紙重新裝裱,再由鄭竹友依未損前的照片鉤摹補全損字。后一直為北京故宮博物院作為一級文物保存。
此《苕溪詩》卷在《珊瑚網(wǎng)書跋》卷六、《吳氏書畫記》卷三、《式古堂書畫匯考·書考》卷一一、《郁氏續(xù)書畫題跋記》卷《平生壯觀》卷二、《大觀錄》卷六、《石渠寶笈·初編》卷一三、《三希堂法帖》第一四冊、《延光室》影印本等處有著錄。
2015年9月8日到11月8日,為慶祝建院90周年,北京故宮博物院推出“石渠寶笈特展”,《苕溪詩》卷亦在此次展覽中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