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薸(學名:Pistia stratiotes L.)是天南星科、大薸屬水生飄浮草本植物。有長而懸垂的根多數(shù),須根羽狀,密集。葉簇生成蓮座狀,葉片常因發(fā)育階段不同而形異:倒三角形、倒卵形、扇形,以至倒卵狀長楔形,二面被毛,基部尤為濃密;葉脈扇狀伸展,背面明顯隆起成折皺狀。佛焰苞白色,5-11月開花。
全球熱帶及亞熱帶地區(qū)廣布。在中國福建、臺灣、廣東、廣西、云南各省熱帶地區(qū)野生,湖南、湖北、江蘇、浙江、安徽、山東、四川等省都有栽培。大薸喜高溫高濕氣候,耐寒性差。
大薸全株作豬飼料。入藥外敷無名腫毒;煮水可洗汗瘢、血熱作癢、消跌打腫痛;煎水內服可通經,治水腫、小便不利、汗皮疹、臁瘡、水蠱(荊州)。
全球熱帶及亞熱帶地區(qū)廣布。在中國福建、臺灣、廣東、廣西、云南各省熱帶地區(qū)野生,湖南、湖北、江蘇、浙江、安徽、山東、四川等省都有栽培。大薸喜高溫高濕氣候,耐寒性差。大薸能在中性或微堿性水中生長,適宜pH值6.5-7.5。喜歡清水,流動水速快對其生長不利,緩流水域生長快。
水生飄浮草本。有長而懸垂的根多數(shù),須根羽狀,密集。葉簇生成蓮座狀,葉片常因發(fā)育階段不同而形異:倒三角形、倒卵形、扇形,以至倒卵狀長楔形,長1.3-10厘米,寬1.5-6厘米,先端截頭狀或渾圓,基部厚,二面被毛,基部尤為濃密;葉脈扇狀伸展,背面明顯隆起成折皺狀。佛焰苞白色,長約0.5-1.2厘米,外被茸毛?;ㄆ?-11月。
在中國江南、西南地區(qū)的夏季1個月內每株可繁殖60株左右。單株無性分支鏈體長度可達60厘米,株高20厘米。緩流水域的河流、溪溝在氮、磷元素含量偏高條件下其生長繁衍速度比較快,這說明此水域的水質已被氮、磷富營養(yǎng)化而污染了(富營養(yǎng)化——水中總磷達到0.02毫克/升,無機氮達到0.3毫克/升的水體)。在廣東、廣西大部分地區(qū)全年生長,西南地區(qū)的四川省、重慶市等省市的適宜區(qū)域能自然越冬,但冬季停止生長。四川、重慶等適宜區(qū)域4-10月份可以露天放養(yǎng),6-9月生長最快,產量高,水面覆蓋嚴重。
在溫度不低于10℃的地方,可以全年放養(yǎng),而在冬季有霜的地方就需要保護越冬,并在春季氣溫升到15℃以上時拿到露天放養(yǎng)。大面積放養(yǎng)時注意施肥,防除雜草、病蟲害和適時采收。大薸是喜肥植物,肥足產量高。在水中含氨態(tài)氮0.3毫克/100毫升時,水面產量1625千克/667平方米,單株重19克,在含氨態(tài)氮0.9毫克/100毫升水中,則產量為5469千克/667平方米,單株重89克。為了保證大薸迅速生長繁殖要施足底肥,經常追肥,施腐熟的有機肥。
大薸長滿水面后就可以隨用隨撈,每次撈取以不超過50%為宜,這樣利于種苗繼續(xù)繁殖,同時將留下的植株均勻分散開,促進生長均勻,其產量在2.5-5萬千克/667平方米,高產的可達7.5萬千克/666.7平方米。
大薸在自然條件下,主要靠無性繁殖。大薸開花結實不一致,在夏季高溫多雨季節(jié),陸續(xù)開花結實。江蘇、浙江7月開花,北京8月開花,從開花到種子成熟需60-80天,種子成熟后果皮裂開脫落于水中。成熟的種子也可以進行繁殖。種子千粒重1.55克。在西南地區(qū)以無性繁殖為主。
大薸病蟲害主要有蚜蟲、卷葉蟲、青蟲、粉甲蟲和黃萎病,危害最大的是蚜蟲和黃萎病。防治蚜蟲可用75%吡蟲啉2克對水15千克噴霧。黃萎病出現(xiàn)后,蔓延很快應及時早防治,可用60%代森鋅加水800倍噴撒。
防治卷葉蟲、青蟲、粉甲蟲用90%殺蟲單20克對水15千克噴霧。噴施農藥后一定要過安全間隔期才能喂養(yǎng)牲畜,以防中毒。
大薸全株作豬飼料。入藥外敷無名腫毒;煮水可洗汗瘢、血熱作癢、消跌打腫痛;煎水內服可通經,治水腫、小便不利、汗皮疹、臁瘡、水蠱(荊州)。
大薸營養(yǎng)豐富,所含粗纖維較少。大薸全株約含蛋白質1.25%,脂肪0.75,碳水化合物和淀粉9%,以及少量的礦物質和維生質,是產量高、培植容易、質地柔軟、營養(yǎng)價值高、適口性好的豬飼料,為適應養(yǎng)豬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擴大青綠飼料來源,放養(yǎng)大薸有很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