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龍觀位于羅浮山西南麓玉女峰下的黃龍洞中,是羅浮山著名的十八洞天奇景之一。東晉年間,葛洪在此建西庵堂。五代時,南漢王劉巖在此建天華宮。清代康熙年間(約1682年—1702年),沖虛觀道士張妙升到此開創(chuàng)了嶗山派的獨立道場并取名為黃龍觀。“文革”期間,黃龍觀殿宇盡毀,現(xiàn)為香港青松觀重建的建筑。現(xiàn)存的黃龍觀總面積約為15000平方米,是羅浮山現(xiàn)存寺觀中占地面積最大,建筑規(guī)模最為宏偉的宮觀,也是華南一帶道教全真龍門派占地和建筑面積最大,宗教文化氛圍最濃的主要道觀之一,被譽為廣東的第一大觀。
重建后的黃龍觀規(guī)模宏偉,觀內外古跡如云,景色如畫,楹聯(lián)如林,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互相輝映,相得益彰。其中,三清大殿、三師大殿和觀門連成一線;妙觀亭、遠觀亭左右相峙;觀后,孤青峰碧樹成屏;觀東,大石樓峰聳立南天。從南向北看,如老人正襟長揖;從北向南望,似靈駝昂首長嘶。觀下,黃龍雙瀑時而如銀龍飛騰,雷聲震耳。在黃龍觀周圍,先后建有十座造形各異的涼亭,如繁星拱月,點綴著黃龍古觀和黃龍洞天,為黃龍觀景觀的一大特色。庭臺樓閣,廊亭苑榭,融入湖光山色之中,與幽巖奇石,碧溪名泉融為一體,形成了諸多飽含道家特色和絢麗自然風光的景點,吸引無數(shù)游客慕名前來尋幽訪古,流連忘返。
黃龍古觀的主體建筑為三清殿和三師殿。三師大殿為回環(huán)相扣式群體建筑,其中包括正殿東西兩側的培元齋、抱樸齋和前方的護法殿。正殿主祀呂純陽祖師、王重陽祖師和丘處機祖師。三師兩側還分別供有斗姆元君及在羅浮山得道升仙的黃野人(黃也人) 。護法殿主祀護法神王靈官,其左右有哼哈二將 。
在三師大殿門前,筑有一個大平臺,在節(jié)日慶典時,可容納數(shù)千善信。在臺下有香客歇腳點,拾級而下的為妙蓮池,塘中有天然石龜與九只形態(tài)各異的奇趣瓷鶴。塘邊橫壁塑有二十四孝故事;壁畫頭上閃耀著「羅浮第七洞天」六個大字。再往山徑而下,有龍珠亭、觀瀑亭。在觀瀑亭覽賞一瀉千里,儼如垂天落幕的瀑布,別有一番滋味。
三師大殿之上為三清大殿,殿宇金碧輝煌,三清兩側分別供奉著東華帝君王玄甫與正陽帝君鐘離權的神像。蓋全真道統(tǒng)自兩帝君至呂純陽、王重陽、丘處機而往下延續(xù)。三清之前法壇兩側還分別供有四大真君(張道陵、葛玄、許遜、薩守堅)神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