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消化外科雜志》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主管,中華醫(yī)學會主辦的消化外科領域?qū)I(yè)期刊。
截至2016年1月14日《中華消化外科雜志》官網(wǎng)顯示,《中華消化外科雜志》第三屆編委會有283人,其中,總編輯1人、副總編輯12人、顧問25人、國際編委6人、通訊編委99人、編委120人、特邀審稿專家20人。
據(jù)2020年1月18日中國知網(wǎng)顯示,《中華消化外科雜志》共出版文獻854篇、總被下載64465次、總被引5295次,(2019版)復合影響因子為2.801、(2019版)綜合影響因子為2.589。據(jù)2020年1月18日萬方數(shù)據(jù)知識服務平臺顯示,《中華消化外科雜志》共載文3764篇、基金論文量為1926篇、被引量為25009次、下載量為407238次,2017年影響因子為3.23。
2002年,《消化外科》創(chuàng)刊。
2007年4月12日,經(jīng)原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中華醫(yī)學會批準《消化外科》正式加入中華醫(yī)學會系列雜志,更名為《中華消化外科雜志》;4月19日,《中華消化外科雜志》第一屆編輯委員會批準成立。
2013年1月,《中華消化外科雜志》由雙月刊改為月刊;9月,《中華消化外科雜志》建立英文網(wǎng)站。
2014年12月,《中華消化外科雜志》入選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第一批認定學術期刊。
主要欄目
《中華消化外科雜志》主要欄目有院士論壇、述評、專家論壇、專家論壇·國際動態(tài)、專家論壇·熱點對話、菁英論壇、專家點評、論著、論著·菁英薈研究報告、論著·外科天地、論著·影像集錦、論著·新技術、指南與共識、短篇論著、經(jīng)驗交流、病例報道、大巡診、綜述、爭鳴、講座、學術動態(tài)、讀者來信等。
讀者對象
《中華消化外科雜志》的主要讀者對象為醫(yī)師和科研人員,同時也適合相關教學及科研工作者閱讀。
報道內(nèi)容
《中華消化外科雜志》涵蓋消化外科各領域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包括食管、胃、腸、肝、膽、胰、脾、疝與腹壁外科及其相關的血管、內(nèi)鏡、介入治療、外科營養(yǎng)支持、代謝外科等研究。
截至2016年1月14日《中華消化外科雜志》官網(wǎng)顯示,《中華消化外科雜志》第三屆編委會有283人,其中,總編輯1人,副總編輯12人、顧問25人、國際編委6人、通訊編委99人、編委120人、特邀審稿專家20人。
《中華消化外科雜志》第三屆編委會
職務 姓名
編委 別平、蔡建強、蔡秀軍、曹暉、陳凜、陳敏、陳平、陳規(guī)劃、陳亞進、程南生、池畔、崔彥、崔云甫、戴朝六、董家鴻、董明、竇劍、竇科峰、杜曉輝、樊嘉、方馳華、房學東、耿小平、龔建平、顧晉、胡祥、胡建昆、胡三元、黃昌明、黃鶴光、霍楓、季加孚、莢衛(wèi)東、簡志祥、姜洪池、江藝、姜可偉、蘭平、李靖、李強、李國新、李樂平、李相成、李玉民、李宗芳、梁寒、梁廷波、梁小波、廖泉、劉宏斌、劉金鋼、劉景豐、劉連新、劉青光、劉續(xù)寶、劉蔭華、劉穎斌、樓文暉、盧實春、呂毅、馬寬生、毛一雷、苗毅、彭承宏、秦仁義、秦新裕、仇毓東、任建安、尚東、沈鋒、沈柏用、蘇向前、孫備、孫誠誼、孫益紅、孫躍明、所劍、湯禮軍、唐健雄、陶開山、童衛(wèi)東、王堅、王立明、王秋生、衛(wèi)洪波、溫浩、吳力群、夏強、徐驍、徐澤寬、許戈良、許劍民、楊樺、楊揚、楊銀學、楊尹默、楊占宇、姚宏偉、葉穎江、余佩武、曾勇、張愛群、張洪義、張連陽、張水軍、張?zhí)?、張學文、張永杰、張忠濤、張宗明、趙青川、鄭成竹、鄭民華、鄭樹國、周儉、周杰、周偉平、周巖冰、朱繼業(yè)、朱維銘
國際編委 Christopher Christophi(澳大利亞)、Henri Bismuth(法國)、Keiichi Kubota(日本)、Masato Nagnio(日本)、Robert Jones(澳大利亞)、Steven D.Schwaitzberg(美國)
通訊編委 柏斗勝、白雪莉、蔡清萍、陳偉、陳梅福、陳擁軍、陳永亮、陳雨信、杜成友、段偉東、范應方、馮春林、高杰、葛春林、龔昭、龔學軍、郭偉、郭燕麗、何宇、何小東、洪德飛、黃孝倫、嵇武、金黑鷹、江志偉、蔣國慶、蔣奎榮、焦作義、李波、李輝、李汛、李勇、李園、李文崗、李元新、梁霄、劉昌、劉鳳林、陸清聲、麻勇、孟興凱、牟一平、錢鋒、邱江鋒、商昌珍、史穎弘、邰升、譚廣、湯朝暉、陶凱雄、田文、田伯樂、吐爾干艾力·阿吉、汪濤、王東、王敬、王康、王魯、王屹、王勇、王道榮、王德盛、王槐志、王劍明、王錫山、王自強、韋燁、吳泓、吳文銘、夏鋒、項燦宏、閻曉初、楊田、楊世忠、楊雁靈、楊永生、殷曉煜、尹大龍、余江、臧潞、曾仲、曾永毅、詹國清、張超、張成、張倜、張海斌、張雷達、張雅敏、趙剛、趙登秋、趙海平、趙建勇、趙永亮、鄭朝輝、鐘林、周光文、周進學、朱志軍
特邀審稿專家 曹君、陳健、陳志宇、董瑞、樊林、龔坤梅、李紅浪、馬君俊、任黎、任建軍、王科、王剛成、王宏光、王俊江、王錫明、仵正、嚴茂林、姚愛華、張曉剛、趙義軍
顧問 吳孟超、黎介壽、湯釗猷、趙玉沛、劉允怡(中國香港)、陳肇?。ㄖ袊_灣)、鄭樹森、王學浩、陳孝平、李世擁、梁力建、劉永鋒、李寧、全志偉、楊廣順、楊連粵、盧綺萍、王春友、王國斌、王廣義、王捷、王杉、邵欽樹、何裕隆、周總光
據(jù)2020年1月18日中國知網(wǎng)顯示,《中華消化外科雜志》共出版文獻854篇。
據(jù)2020年1月18日萬方數(shù)據(jù)知識服務平臺顯示,《中華消化外科雜志》共載文3764篇、基金論文量為1926篇。
《中華消化外科雜志》是CSCD中國科學引文數(shù)據(jù)庫來源期刊(2019-2020年度)(含擴展版)、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被中國科學引文數(shù)據(jù)庫、美國《化學文摘(網(wǎng)絡版)》(CA)、英國《國際農(nóng)業(yè)與生物科學研究中心》(CABI)、世界衛(wèi)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qū)醫(yī)學索引(WPRIM)、日本科學技術振興集團(中國)數(shù)據(jù)庫(JSTChina)、萬方數(shù)據(jù)知識服務平臺、JST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數(shù)據(jù)庫(日)(2018)收錄。
2013年9月,據(jù)《2013年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2012年度影響因子為1.322,在外科學類67種期刊中列第1位;綜合評分68.8,在普通外科學、胸外科學、心血管外科學類17種期刊中列第1位,在全部1994種核心期刊中列第169位。
《中華消化外科雜志》2019年度影響因子(核心版)為2.418,在79種外科學類核心期刊中位列第一;綜合評分為86.50分,在2049種中國科技核心期刊(自然科學卷)中位列第28。
據(jù)2020年1月18日中國知網(wǎng)顯示,《中華消化外科雜志》總被下載64465次、總被引5295次,(2019版)復合影響因子為2.801、(2019版)綜合影響因子為2.589。
據(jù)2020年1月18日萬方數(shù)據(jù)知識服務平臺顯示,《中華消化外科雜志》被引量為25009次、下載量為407238次;據(jù)2017年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數(shù)據(jù)顯示,《中華消化外科雜志》影響因子為3.23,在全部統(tǒng)計源期刊(6670種)中排第80名。
《中華消化外科雜志》曾獲得全軍優(yōu)秀醫(yī)學期刊、中國科協(xié)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項目3項課題資助(2012、2013、2015年度),中華醫(yī)學百篇優(yōu)秀論文、中華醫(yī)學會系列雜志編輯出版質(zhì)量評審一等獎(2015、2016年度)、中華醫(yī)學會系列雜志學術質(zhì)量評審一等獎(2019年度)、中國科協(xié)期刊優(yōu)秀學術論文和多項重慶市期刊評審好作品、好欄目、好插圖獎等榮譽。
辦刊宗旨
《中華消化外科雜志》辦刊宗旨:傳播中國國內(nèi)外消化外科領域的新理論、新技術和新經(jīng)驗,立志成為聯(lián)系中國國內(nèi)外消化外科同道的紐帶,推動中國消化外科學的發(fā)展。
辦刊方針
《中華消化外科雜志》辦刊方針:著重提高,兼顧普及。
1.1文題
文題力求簡明、醒目,應準確地反映文章的主題。中文文題一般以20個左右漢字為宜,英文文題不宜超過10個實詞。中、英文文題含義一致。
1.1.1署名
中華醫(yī)學會系列雜志論文作者姓名在題名下按序排列,建議羅列文章所有貢獻者,排序應在投稿前由全體作者共同討論確定,投稿后不應再作改動,確需改動時必須出示單位證明以及所有作者親筆簽名的署名無異議書面證明。作者應同時具備以下四項條件:(1)參與論文選題和設計,或參與資料分析與解釋;(2)起草或修改論文中關鍵性理論或其他主要內(nèi)容;(3)能按編輯部的修改意見進行核修,對學術問題進行解答,并最終同意論文發(fā)表;(4)除了負責本人的研究貢獻外,同意對研究工作各方面的誠信問題負責。僅參與獲得資金或收集資料者不能列為作者,僅對科研小組進行一般管理也不宜列為。
1.1.2通信作者
每篇論文均需確定一位能對該論文全面負責的通信作者,并注明其Email地址。
1.1.3同等貢獻作者
不建議著錄同等貢獻作者,需確定論文的主要責任者。確需著錄同等貢獻作者時,可在腳注作者項后另起一行著錄“前x位作者對本文有同等貢獻”,英文為“ xx and xx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e article”。英文摘要中如同等貢獻者為第一作者且屬不同單位,均需注錄其單位,以*、排、Δ、※等順序標注。同一單位同一科室作者不宜著錄同等貢獻作者申請著錄同等貢獻時需提供全部作者的貢獻聲明,期刊編輯委員會進行核查,必要時可將作者貢獻聲明刊登在論文結尾處。
1.2摘要
英文摘要應包括文題、作者姓名(漢語拼音,姓僅首字母大寫,雙字名中間不加連字符)、單位名稱、所在城市名、郵政編碼及國名。須列出全部作者姓名,如作者工作單位不同,在第一作者姓名右上角加“*”,同時在其單位名稱前加“*”。有通信作者時,在單位名稱后另起一行,以“Corresponding author:”字樣開頭,注明通信作者的姓名、單位(與第一作者為同一單位不需著錄)及Email。
1.3關鍵詞
每篇文章需標引關鍵詞3~5個,請盡量使用美國國立醫(yī)學圖書館編輯的新版《Index medicus》中醫(yī)學主題詞表。
《中華消化外科雜志》第三屆編委會
職務 姓名
總編輯、主編 董家鴻
副總編輯 別平、蔡秀軍、陳敏、陳規(guī)劃、竇科峰、樊嘉、姜洪池、苗毅、秦新裕、溫浩、鄭民華、朱繼業(yè)
《中華消化外科雜志》由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主管、中華醫(yī)學會主辦的高水平專業(yè)期刊?!吨腥A消化外科雜志》入選《世界期刊影響力指數(shù)(WJCI)》報告(2021)、中國高質(zhì)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消化病學)T1級、《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Q1區(qū);為全國百強報刊、2016―2020年百種中國杰出學術期刊、2014―2023年中國精品科技期刊;已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20年版)、中國科學引文數(shù)據(jù)庫(CSCD<核心庫>)、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A+)、Scopus數(shù)據(jù)庫等19個國內(nèi)外著名檢索系統(tǒng)收錄。根據(jù)2021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中華消化外科雜志》核心影響因子2.431,在普通外科學、胸外科學、心血管外科學類期刊中排名第1;綜合評分90.05分,在2084種自然科學領域中國科技類核心期刊中綜合排名第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