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祠,又稱金天宮,位于華山南峰松檜峰頂,是祭祀華山神少昊的主廟。該建筑歷史可追溯至北魏太武年間(424-425年)主峰立祠,今遺址始建于明代,主殿屋頂覆以鐵瓦,亦稱鐵瓦殿,周圍分布八卦池、南天門、朝元洞等景觀。清代歷經(jīng)多次重修,民國五年(1916年)增建鐘鼓樓,民國二十年(1931年)在峰頂增筑松檜亭,形成完整游覽區(qū)。1967年建筑群毀于火災(zāi),現(xiàn)存遺址,重建工程已通過評審。
民國五年(1916)陜督陳樹藩在金天宮門前兩則建鐘鼓樓,其建筑風(fēng)格秀麗典雅,為金天宮增色不少。民國二十年(1931)在金天宮后松檜峰頭筑亭一座,使金天宮形成一個完整的游覽小區(qū)。亭名松檜亭,亭上園錐式銅頂重七十二斤,原為古云臺觀之觀頂。遺憾的是,金天宮所有建筑于1967年毀于火患,僅存遺址。好在今重建工程設(shè)計(jì)又通過評審,不日即將破土動工。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帝翠蓋西巡,朝華山時見金天宮一片破敗,便撥銀令陜西巡撫鄂海重新修建,廟成后康熙帝親賜題匾,鄂海撰文立碑。乾隆四十三年(1788),陜西大旱,陜西巡撫畢沅至金天宮祀神祈雨,后果然天降甘霖,畢沅奏請朝廷,對金天宮又進(jìn)行了一次大的修葺,乾隆皇帝不僅親筆御賜了“岳蓮靈澍”匾額,而且為新修的金天宮撰楹聯(lián)一副。上聯(lián)為:作廟始西京升馨自昔。下聯(lián)為:侑神配東岳鼎建維新。額為:金祗載福。
由于清初幾次大的修葺,金天宮面貌煥然一新。整個建筑宏偉壯麗,古樸莊嚴(yán),且鐵瓦石墻,文窗繡拱。宮內(nèi)大殿供奉西岳華山神少昊,其祀典之隆,規(guī)模之大非他廟所能比擬。所有朝廷命官祭華岳神都隔斷此敬獻(xiàn)牲禮,故殿堂上常有他們的題匾。至民國年間,不懸有清道帝的“澤流玉井”、光緒帝的“昊靈萬古”、慈禧太后的“道隆西極”以及蔣介石民國二十五年秋所題的“金天宮”中堂一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