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相傳唐朝天文學(xué)家高僧一行禪師云游嶺南一帶時,來到此地觀察天象、繪制星圖,在此結(jié)一小茅爐居住,以種茶度日,草廬居住,以種茶度日,草廬名為“茶庵”。
1983年,江門市人民政府將茶庵寺開辟建設(shè)成為頗具規(guī)模的“茶庵公園”。公園門前有塊近十噸的巨巖,正面刻有“茶庵公園”的牌樓。
一行高僧俗名張遂(公元682一727年〉,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天文學(xué)家,與祖宗之、張衡、李時珍齊名于世。一行高僧畢生致力于研究天文地理,漫游全國各地。唐中宗神龍初年,他到過新會縣,喜愛外海的五馬歸槽山,便在山麓搭起茅庵居留下來,晚上觀測天象、繪制星圖,對天文地理氣象作深入研究。
茶庵附近一帶的民眾,十分敬仰一行高僧的學(xué)識與為人。明朝萬歷年間,外海地方有一位名叫陳吾德的進(jìn)士,非常敬慕一行高僧的名望和功德,他倡議建造一座磚瓦結(jié)構(gòu)的寺廟作為永久的紀(jì)念,此寺廟以一行高僧的小居"茶庵"為名。從此"茶庵寺"得名并流傳現(xiàn)在。
茶庵寺前面不遠(yuǎn),立著一座古色古香的牌坊,上刻有"小朱明洞"四個大字。原來"朱明洞"是羅浮山的一著名景點,人們認(rèn)為此地可與羅浮山的"朱明洞"相比美,并具有自己清靜幽雅的特色,因此稱為"小朱明 洞"。牌坊的背面刻有"佛境"兩個大字,游人到此,頓感已步入凡心清靜之佛界了。
"小朱明洞"牌坊往前不遠(yuǎn)有一水井,井旁立一石碑,刻有"龍溪第一泉"字樣,此乃著名的"無葉井"。相傳此井為一行高僧所開鑿,井徑一尺多,井深五尺余,泉水清冽甘美,用此水泡茶,甘醇可口,別具風(fēng)味。此井還有一個獨特之處:井的上面周圍縱使樹葉慢布,井中卻無一片落葉,故稱之為“無葉井”。
歷史典故
來到茶庵寺,正值荷花開放的時節(jié),荷葉田田,荷花盛放,散發(fā)出沁人心腑的清香。寺內(nèi)綠樹成蔭,綠蔭深處,有一座“小朱明洞”牌坊。牌坊后面是一座建于明朝萬歷年間的兩進(jìn)院落式寺院,門楣正中刻有“茶菴”二字,廟中供奉著六祖惠能。在寺廟左側(cè),有一座與真人大小的僧一行禪師全身立像。
據(jù)外海街道文化站站長陳長勝介紹,茶庵寺供奉的是六祖惠能,“朱明洞是六祖圓寂的地方,茶庵寺稱‘小朱明洞’,是指這里的靈氣可比朱明洞?!辈葑诸^的“菴”,和“庵”是通假字,指小茅屋,“茶菴”的“菴”在這里是小茅屋的意思。茶庵寺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朝。
據(jù)介紹,在唐中宗神龍初年,僧人一行路過新會時,喜愛上外海的五馬歸槽山,便在山麓搭起茅庵居留下來,在此種茶觀星。到了明朝萬歷年間,外海進(jìn)士陳吾德因仰慕一行高僧的名望和功德,倡議建造一座磚瓦結(jié)構(gòu)的寺廟作為永久的紀(jì)念,并以一行的小居“茶庵”為名,從此“茶庵寺”得名并流傳至今。
茶庵寺也叫“六祖寺”
茶庵寺本來是為紀(jì)念唐代一行禪師而建的,但寺內(nèi)卻同時供奉著佛教禪宗六祖,這是什么原因呢?傳說佛教禪宗傳至五祖弘忍時,弘忍要把衣缽傳給下一代,于是召集門下弟子,命各人將學(xué)禪的心得,用以評判哪位弟子可得傳衣缽。
大弟子神秀志在必得,朗聲回答:“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染塵埃。”佛偈一誦出,立即博得了眾多弟子的贊賞。弘忍當(dāng)時只是微笑不語,未置可否。一位平日在香積廚里打雜的典座弟子慧能,也應(yīng)聲朗誦:“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狈鸾潭U宗本來就最講究“無”和“空”,講究“見性成佛”。因此,慧能最終得到了弘忍的賞識,被視為理想傳人。但鑒于當(dāng)時神秀黨眾勢大,弘忍只得暗中將衣缽傳給慧能,并叫他連夜逃走。相傳當(dāng)年慧能逃脫神秀的追殺后,記著五祖的“逢懷則止,遇會則藏”的交代,于是云游到茶庵寺(當(dāng)時屬新會)結(jié)廬修持。因此茶庵寺建成后,也供奉有六祖慧能的雕像,茶庵寺因此又叫“六祖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