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精舍,是佛教凈士宗始祖慧遠大師于東晉太元六年(公元381年)在廬山石門澗風景區(qū)創(chuàng)建的道場,其云:“廬峰清靜足以息心”?!稄]山慧遠法師文抄》:“弘揚佛法大會是在這里舉行的”;“第一聲南無阿彌陀佛是在這里唸起的”;“十八高賢是在這里誕生的”;“白蓮社是在這里組建的”。五年后即太元十一年方建東林寺。
整個寺院山擁水護,古木參天,規(guī)劃有大雄寶殿、法堂、接引圣臺、僧寮、齋堂、鐘鼓樓、海會塔、山門等建筑,至今留存的遺跡尚有開慧泉、讀書床、講經(jīng)臺、仙客居、咒裂門、山神廟、聞濤閣、觀瀑臺、三友石、藏經(jīng)洞等等遺址。龍泉精舍的一側(cè),建有福壽池,并有一巨型的倒“福”字石刻。
據(jù)史料記載,當年慧遠大師來到這里,看到這里山高谷幽,是安心學佛的好地方,就用錫杖叩地說:如果這里可以安居,地下應(yīng)該冒出泉水來。話音剛落,清泉嘩嘩涌出。于是,慧遠大師與同志一百五十人在這里建立了龍泉精舍,勤行晝夜六時念佛,其法燈相傳遠及宋、元、明時代。慧遠大師安住龍泉精舍,行念佛三昧。四方信眾,仰慕大師高風亮節(jié),紛紛歸附?;圻h大師說:“諸位君子前來此處修行,難道能夠無意于求生凈土嗎?”乃恭造西方三圣形像,建筑房屋,結(jié)集蓮社,令劉遺民作發(fā)愿文,雕刻于石頭上。從此,凈土念佛法門遠播四海。
當年大旱,慧遠大師帶領(lǐng)僧眾來到泉邊誦讀《龍王經(jīng)》,忽然一條神奇的小龍從池中鉆出,頃刻不見蹤影,一會兒就下起了傾盆大雨。這年雖然江西大旱,九江卻獲得了好收成。老百姓無不感謝大師菩薩心腸,欽仰大師神通廣大,龍泉寺自此聲名鵲起。
東晉安帝義熙十二年(西元四一六年)七月底的夜晚,在般若臺東邊的佛塔,慧遠正從禪定中出定,見到阿彌陀佛,廣大的身相遍滿虛空,在清凈的圓光當中,有無數(shù)化佛,而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則在左右相侍而立。又見到極樂世界的水流光明,分為十四支,上下回流,宣揚演說苦、空、無常、無我的法音。阿彌陀佛告訴慧遠說:“我以本愿力的緣故,來安慰你,你在七日后,當生我國極樂世界?!?/p>
龍泉寺鼎盛期時,有三道山門,九重殿堂,層臺飛閣,翹檐畫角,住僧數(shù)百,信眾云集,香火旺盛,極為壯觀。明太祖朱元璋嘗寓于此。元末,正門毀于兵火。明洪武初,僧人釋祖觀先修東林寺,九年(1376年)后修龍泉寺。清,咸豐二年(1852年)僧人釋曉然再修。民國十二年,由鄉(xiāng)稷社人殷新佑、潘鴻元、羅錦云、威應(yīng)煌、胡錫德牽頭整修更新山門,并有徐氏居士贈良田十畝,寺內(nèi)仍存有當年八社百姓贈“神光普照”金字匾額。一九五二年,興修北山公路,曾在寺中辦公食宿。之后,又先后改成藥廠、林場、學校等等。龍泉寺幾經(jīng)興廢,僧眾流散,漸成廢墟,只剩下斷碑殘垣散落草木之中。
2005年5月31日,廬山區(qū)宗教局和當?shù)匦疟娪埑C舴◣熤鞒铸埲?,四眾弟子在法師的帶領(lǐng)下謹依佛陀金言,仰承祖師教導,一向?qū)D钅蠠o阿彌陀佛名號,求生凈土,隨順佛愿,暢佛本懷。龍泉寺再傳梵聲,籌建念佛堂、法堂、寮房、齋堂、海會塔、山門等,并建造與之相配套的共修念佛、弘法、教育、安養(yǎng)與臨終關(guān)懷為一體的凈土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