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宇簡介
云臺禪寺位于豫鄂兩省交界的桐柏山(白云山)主峰太白頂,海拔1140米,是方圓200公里的最高峰,南望楚地,北眺中原,系千里淮河發(fā)源地。寺院座北朝南,有僧房46間,殿堂7座18間,建筑面積1100平方米,寺院使用面積2000平方米。
云臺禪寺為佛教圣地、臨濟宗白云系的祖庭。1989年以來在住持性墨、海長法師的努力下,率眾僧尼居士四方化募,辛勤勞作,歷時7年,耗資400余萬元,依次建成天王殿、祖師殿、觀音殿、三圣殿、臥佛殿、大雄寶殿、羅漢殿。1996年冬縣政府動員數萬民眾,開山斬石、填壑鑿壁,修通水簾寺至太白頂云臺禪寺的道路,驅車可達云臺禪寺下的小平頂。
主要景點
冰花美景
桐柏山云臺寺古樸肅穆,青磚黃瓦飛檐雕甍,殿內大小塑像千姿百態(tài),栩栩如生。山上有曲折的“十八扭”、“一線天”、“龍官廟”等勝跡。山頂有祖師殿與大雄寶殿,殿內供奉極樂諸佛;山頂還有臥虎石,昂首蹲座,狀如猛虎。太白頂狹谷內有桃花洞、觀音洞、鑼鼓洞、樓房洞、霹靂閃電洞等五個石洞,景致殊勝。
2013年4月20日,適逢云臺禪寺住持清遠法師回寺安排事務,河北泊頭泊蓮寺朝山團回山禮祖,太白頂白云祖庭再現(xiàn)冰花世界美景,藍天、白云、春風、陽光下,晶瑩剔透的琉璃世界,仿佛天上人間,輝映著拾級而上的朝山信眾,構成了絕妙的圖畫,令人贊嘆不已,使人流連忘返。
山頂風光
桐柏山太白頂風景名勝區(qū)1997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風景名勝區(qū),景區(qū)位于湖北省西北部隨州市境內,以主峰太白頂為中心,方圓75平方公里,與河南省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淮源風景名勝區(qū)相毗鄰。這里自然景觀資源豐富,人文景觀歷史悠久;這里有遠古三圣、千年佛道的遺蹤;這里有歷代俊杰、仁人志士的足跡;涵蓋景點50余個,峻峰,峭壁,奇石,異洞,古塔,寺廟,古寨,瀑布,溪潭等各類景點100余處,景物景觀1000余處,具有很高的開發(fā)利用價值。
廟依山麓
桐柏山也是飲譽海內外的佛教圣地之一。早在隋唐,佛教文化就傳道這里,至清而盛,僧眾多達600余人。乾隆四十九年,太白頂建云臺禪寺,該寺座跨豫鄂,高僧輩出,享譽海內外,素有“南普陀,北云臺”之稱。如今殿宇軒昂,雄偉壯觀,天王殿、玉佛殿、大雄寶殿、臥佛殿、觀音殿、毗廬殿六大殿堂依次而建,飛檐雕甍,古樸肅穆。圣像莊嚴,佛僧云集,游人如織。有詩為贊:“披霧帶霞登云臺,日暖奇花遍地開。危殿插霄星月近,險峰接天風雨來?!?素有華中第一寺之美譽!
太白頂方圓幾百里,山山有寺、處處有廟。千百年來,桐柏山佛道兩教競相爭鳴,卻又交融共生,形成了我國為數不多的的佛道共榮景象。云臺寺祖師殿, 前殿供道,后殿奉佛,佛道合一,兩教始祖同堂共享香火,實為中華佛道之奇觀。
八訪澗
又叫訪賢澗,位于太白頂主峰以南,是一條長達6千米的大峽谷。舉目遠眺,秀峰幽谷連綿,清溪飛瀑串珠,是一條最能體驗風景區(qū)山水神韻自然與人文景觀交融的游覽線,也是漢高祖劉邦八訪賢臣傳說地。相傳張良輔高祖統(tǒng)一天下積勞成疾,為求清凈長壽,便云游四海,尋至太白頂主峰一天然洞內隱居修身,傳說張良歸隱桐柏山后,漢高祖曾派八大臣至此造訪,遂成為千古美談。
在八訪澗出口處有一寺廟叫子房廟,相傳是當地百姓為紀念張良所建。廟后古銀杏樹,歷經千年仍蒼萃挺拔,千年古銀杏樹,銘刻張良魂。
這里還紅色旅游勝地,解放戰(zhàn)爭時期,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開辟了桐柏解放區(qū),解放軍桐柏軍區(qū)第一軍分區(qū)機關設在八訪澗下李家溝,現(xiàn)后方醫(yī)院、被服廠,槍械所遺址仍在。
歷史沿革
該寺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相傳白云頂上,原有石拱道觀一座,道士四人,清朝隆年間,四川紫微山宗林寺臨濟宗大和尚端德云游至此,見群山崔巍,靈光徹天。一日登頂,目相地貌而流連忘返。天色即晚,道士不允進觀內歇息,乃備坐於觀外石上。當夜風雪交加,奇寒無比,及至天明云霽,道士見端正襟危坐閉目未醒,而周身熱氣蒸騰,四近無雪,方知其為得道高僧,遂迎入石房供齊拜之為師,并立誓言棄道皈佛。端德即為四道剃度傳戒,請經授法,至其徹悟教義,方分授法號,曰圓明、圓真、圓智、圓法,令圓明居留白云山、圓真下桃花洞分別開基筑山,而攜圓智、圓法歸蜀。圓明原為當陽縣令,為官清正;圓真舉人出身,學識淵博。經苦心經營,相繼建成二寺。
上曰“普化寺”,中國禪宗臨濟宗白云系即肇基于此,世尊華光端德為開山始祖,圓字輩演派為第二代祖師。繼經各代宗師勸化創(chuàng)業(yè),保安、朝陽、石佛、臥龍、羅漢、法佛、桂泉、觀音、龍?zhí)兜?0多座佛寺先后面世。鼎盛時期在寺僧有僧尼多達六百馀人,其中造詣深厚者賡續(xù)不斷?;驀鴥韧饨ㄐU垖W,或海外授徒,或名山入定,或隱幽著書。同治年間寂安和尚奉詔人宮誦經,欽賜千佛袈裟、金鉤玉環(huán)、贏得鎮(zhèn)山之寶。清末以來,京、渝、滬、穗諸大都市,白馬、少林、九華、普陀等古剎乃至印、緬、新、泰、日、美、馬來、印尼及港澳等國家或地區(qū)許多名寺院,均不乏白云系法脈與其再傳弟子。
云臺寺由清至今歷經滄桑,期間屢有兵患匪禍此來彼往,至1949年,除石觀外佛寺成為廢墟。1989年,住持性墨法師、印誠和尚率僧尼居士化募集資、艱苦勞作,歷時7年,耗資百余萬元,云臺寺六大殿堂終于竣工,依次為天王殿、玉佛殿、大雄寶殿、臥佛殿、觀音殿、毗廬殿。
一九九六年冬,政府修通水簾寺至白云山之盤山公路,車輛可直抵禪寺略下之小淮井。桐柏山歷來圣賢大德有海學參祖、海底坐祖、肉身不壞極印、內含神通摩訶、大法直信志和尚、白馬寺海法主丈、香港如修法師等等。
文化勝景
白云山志序
海內名山之多,各具風格,而太白頂白云山,雄踞隨、桐之間,綿亙逶迤,盤環(huán)百里,其高乃數千萬仞,乃古今高僧隱士修真托跡之所。山有千嶂回嵐,群峰聳翠,層巒疊出,曲澗交匯,碧波清沼,綠樹秀草,大而一峰一嶂,小而一丘一壑,皆有四時異景。良以險徑崎嶇,樵蘇塞道,車馬難通,人跡罕至,致使古跡名勝,沒于荒煙,梵宇浮圖,掩于蔓草,深為痛嘆。于是躡險捫蘿,越澗穿林,極力搜羅,慮之不足,復馳函諸方,訪詢諸老。然區(qū)區(qū)之意,志在表揚名勝,用顯古跡,令世景慕,復為搜集高僧,仰其德業(yè),見賢思齊,非敢輕言著作,描寫風景。所憾者,其如參考,鮮得完整之說。諸老之言,多屬簡略,加以才疏學淺,匆匆執(zhí)筆,因不足以顯山水之美。且掛一漏萬,迫于時間,僅作初稿,以任高明修治。
白云山于清乾隆前,一因年代湮遠,二乏史籍可考,難詳其源。茲據白云宗譜,自我開山始祖華光大和尚來山傳教度僧,為布教之始。厥后紺琳嚴麗,殿宇輝煌,子孫綿衍,傳布中外,禪德講師,代不乏人。奈滄桑世變,護法無人,莊嚴道場,今則荒草蔓蔓,亂石推途矣。本志內分山脈、峰巒、洞巖、伽藍、高僧等十二,各從其類,聯(lián)輟成篇,以清眉目,便于檢閱,唯主峰云臺寺與水簾寺、桃花洞三處,名勝居多,為集中故,合為一談,希游者居此,效古人見山而體道,聞水以悟心,是為序。
公元一九八六年佛涅槃日蘭若沙門釋印恭序。
白云山志跋
白云一山,諸巖爭秀,群峰入云,危崖懸石,險自天設,離奇古怪,吞吐異狀,千崗重疊,難盡指數,其間長松婆娑,修篁掩映,好鳥翔集,名花競發(fā),青林棲藏靈禽,碧潭潛隱神物,飛泉噴白玉之珠,崇巒騰紫色之霞。更兼蘭若星錯,梵唄之聲時聞,深林密布,樵歌之音未斷。是以高隱韜光,古仙留蹤,而其幽賞之勝,他山莫及。夙有寫志之思,然自審學谫,未敢率爾操觚。八四年夏,余與傳虛上人,納涼于梅溪之畔,席石談心,上人即以編輯是書為勸,余曰“恭山居二十余年,與世隔絕,唯泉石之好,已入膏肓,煙霞之癖,早成痼疾,所學荒疏,白首無知,深恐拙筆不文,難盡山水之致,僅召續(xù)貂之誚。”上人曰:“佛弟子不涉名利,唯以利物為懷,縱被誚,復何愧乎。”復各地修志之風傳來,上人復勸,于是頓忘固陋,握筆構思,先紀山水從物,次述文藝建筑,并命以美名,加以點綴,庶幾白云勝概,
收備一冊,以便無暇登山之士,可不動寸步,坐探山水,弗用跋涉,臥游云林,是為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