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佛寺,位于南陽社旗縣丁莊鄉(xiāng)安莊村委張莊自然村東北200米,苗丁路與安程路交叉口南190米處。據(jù)碑文記載,始建于隋唐時期,重建于1976年。
來佛寺,大殿兩側(cè)有兩個橢圓形花壇,壇內(nèi)奇花異草、滿院幽香,大殿東側(cè)金剛館內(nèi),供奉有釋海慶法師金剛不腐之體,端坐如初,體膚完好無損,為打坐誦經(jīng)狀,栩栩如生,如今已供奉十余年。
佛寺采用傳統(tǒng)宮殿建筑形式。寺院一般以殿堂(又稱正殿、大殿或大雄寶殿)為主體。殿堂建筑集中地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風格和特點。殿堂的屋頂,較多地采用廡殿、歇山、重檐、懸山、硬山、卷棚等樣式。屋頂,無疑是中國建筑中比較顯著、比較重要的部分,無論正視、側(cè)視、俯視,它的立面平面都是曲線。曲線優(yōu)美的屋頂,尤其翼狀起翹的飛椽,輕巧活潑的動人形象,是給人印象深刻的部分。斗拱是中國建筑獨有的奇特構(gòu)件,常被用來代表中國建筑,兼具結(jié)構(gòu)、造型、裝飾多重功能,十分獨特斗拱由多種形狀各異的木塊重疊裝配而成,位于柱頂、額枋、梁枋與屋頂之間,它的使用可增加屋檐伸出的長度,縮短梁枋跨度,分散節(jié)點處的剪力,此外,還兼有裝飾作用并表現(xiàn)尊貴等級。使用斗拱的木構(gòu)架,是“中國建筑真髓所在梁思成《清式營造則例》。大殿一般采用梁柱結(jié)構(gòu)。其梁柱做法,是沿進深方向在石礎(chǔ)立柱,柱上架梁;梁上又立短柱,上架一較短的梁。
這樣重疊數(shù)層短柱,架起逐層縮短的梁架。最上一層立一根頂脊柱,形成一組木構(gòu)架。每兩組平行的木構(gòu)架之間,以橫向的枋聯(lián)結(jié)柱的上端,并在各層梁頭和頂脊柱上,安置若干與構(gòu)架成直角的檁子;檁子上排列椽子,承載屋面荷載,聯(lián)結(jié)橫向構(gòu)架。這種木構(gòu)架,是用中國傳統(tǒng)工藝做成,可抗地震的破壞。從建筑格局上看,我國建筑群體的平面布局,多為均衡對稱,設(shè)計時以縱軸為主,橫軸線為輔,通過暗示、烘托、對比等手法,使建筑間含有微妙的虛實關(guān)系,從而體現(xiàn)了中國建筑“含蓄”的美學(xué)特征。一般佛寺的建筑,也以中間一條南北向縱軸線為主,主要建筑都位于南北向的中軸線上,次要建筑安排在軸線的東西兩側(cè)。自南向北,依次為山門,山門的正面為天王殿,天王殿后面是大雄寶殿、法堂,再后面為藏經(jīng)樓。
對于佛教思想史的分期法,近代的學(xué)者之間,有著各種不同的看法。不過,以一般來說,可以分作兩大類:佛陀時代稱為基礎(chǔ)的佛教,佛陀以后稱為發(fā)展的佛教?;A(chǔ)的佛教,可以稱為原始的;發(fā)展的佛教,則又分為第一期小乘部派佛教,及第二期大乘宗派佛教。小乘的思想,著重出家僧團在注解釋義方面的努力。大乘的思想,則重于佛陀本懷在精神理想方面的發(fā)揮。但此二者的淵源,均不出乎原始佛教思想的延伸。我們研究佛教,若不追本溯源,理解原始佛教,光看小乘的部派佛教及大乘的宗派佛教,往往就會誤解佛教。乃至使你面對著三藏圣典,感到莫衷所以而難以抉斷和取舍。
因為發(fā)展的佛教之中,均已多多少少加入了歷代古人的思想,以及各個時代環(huán)境中的特殊成分。唯有研究了原始佛教,才能真正了解佛教的根本精神之所在。佛陀及其教團(一)出家以前的菩薩:我們所講的佛陀,就是距今二千五六百年前生于印度的釋迦牟尼。佛陀是由行了菩薩道而完成的。尚未成佛的佛,通常均稱為菩薩,此處是指釋迦佛的最后身菩薩。出家之前的菩薩,乃是一般人格(凡夫)的榜樣。
身為太子享盡人間一切富貴尊榮,這是人間福報的模范,自幼好學(xué)深思、博聞廣識,文藝武功的造詣為當時之極致,這是人間智者的模范,對上事父母以孝敬,對下蓄妻生子一如常人,這是人間倫理的榜樣。由此可見,成佛的基礎(chǔ),先要具備一般人格的條件。(二)由苦行至成佛:這一階段的釋尊,是從一般宗教的信仰和實踐,而轉(zhuǎn)為獨創(chuàng)思想的過程。他由二十九歲出家,苦行六年,至三十五歲成道。最初修學(xué)印度神教的法門,信仰梵天,修禪定,習苦行,由信起修,修禪定而達到最高禪境的非想非非想處定。
繼之,修苦行(持外道戒)六年,日食一麻,以維生命,形銷骨立,而不退心,這確是一般宗教徒的榜樣了。修禪定,乃是印度傳統(tǒng)的宗教行持法;修苦行(戒),則為印度當時反傳統(tǒng)的新興宗教的行持法。釋尊的學(xué)習過程是沿著歷史的軌跡,進入新的天地。最后,他卻體認到了,光靠定和戒的方法,不能真的達到解脫的目的,于是主張以智慧的觀照,來沖破生死苦海的藩籬。戒、定、慧三學(xué)具足,才是求取解脫的唯一法門。
低級的宗教,止于盲目的信仰,高級的宗教,則在信仰之后,必進而修行。釋尊是由一般的高級宗教之中信行而來,并非否定了一般的宗教而獨創(chuàng)佛教,乃是透過一般宗教的信仰和實踐而另設(shè)佛教。佛教的尊貴和崇高,即在于此。既能肯定一般宗教的價值,又須以智慧的抉擇,對之作理性的考察。不像一般的宗教,僅鼓舞人們?nèi)シ摹吧瘛钡摹皺?quán)威”,而不許用歷史的方法及科學(xué)的角度,對他們的“神”作理性的考察。
因此,一般宗教的實踐,止于戒和定;佛教的實踐,則于戒定之上,增加智慧。所以,釋尊是一般宗教徒的榜樣,他是超越了一般宗教而始創(chuàng)了佛教。(三)佛陀的一生:佛陀成道之后,直到八十歲時進入涅?,他是作為一個佛教徒的榜樣了。?;蹆勺愣请p運,空我執(zhí)而斷除一切的煩惱——自求解脫;空法執(zhí)而廣度一切的眾生——使入解脫。佛是由于行了菩薩道的自度度人而來。成佛之后的釋尊,雖已功圓果滿,但仍不棄任何一個說法度人的機會。他以深邃的智慧,配合和平中道的態(tài)度,發(fā)揮利益眾生的精神,他沒有作為領(lǐng)袖的希望,由弟子們自然形成的僧團,卻在無形中以佛陀作為最高的中心;他不主張以神異怪誕之術(shù)作為弘化的手段,佛的神通境界卻非任何一人所能企及;他從來不曾以權(quán)威者自居,佛的言行卻為千年萬世之所仰則。在佛的一生之中,并非沒有不如意事,但他總是以慈祥溫和的態(tài)度,處之泰然。他的悲心愿力之偉大堅強,卻又不是任何一位宗教家所能比擬,和平中正而剛毅不屈。成了佛的釋尊,絕不是以此而想求得什么。乃是以身師范,作為弟子們的榜樣而已!人若能與釋尊一樣之時,他也必已成佛了。
來寺廟千萬不要做的6件事情,特別最后一點,一定要知道!
名寺名廟,分布較廣,它們是旅游觀光的熱點,但游客在游歷寺廟時有以下幾項須注意:
①忌稱呼不當。
對寺廟的僧人、道人應(yīng)尊稱為師或法師,對主持僧人稱其為長老、方丈、禪師。喇嘛廟中的僧人稱其喇嘛,即上師意,忌直稱為和尚、出家人,甚至其它污辱性稱呼。
②忌禮節(jié)失當。
與僧人見面常見的行禮方式為雙手合十,微微低頭,或單手豎掌于胸前、頭略低,忌用握手、擁抱、摸僧人頭部等不當之禮節(jié)。
③忌談吐不當。
與僧人道人交談,不應(yīng)提及殺戮之辭、婚配之事,以及提起食用腥葷之言,以免引起僧人反感。
④忌行為舉止失當。
游歷寺廟時不可大聲喧嘩、指點議論、妄加嘲諷或隨便亂走、亂動寺廟之物,尤禁亂摸亂刻神像,如遇佛事活動應(yīng)靜立默視或悄然離開。
⑤忌孩子失禮。
要照看自己的孩子,以免因孩子無知而做出不禮貌的事。
拜完用左手取一支先上中間,念供養(yǎng)佛,不墮地獄;第二支上右邊,念供養(yǎng)法,不墮餓鬼;第三支上左邊,念供養(yǎng)僧,不墮畜生。這樣上香就較契合佛教禮儀,讓人更能體悟佛的莊嚴法像。但寺院大多數(shù)都是佛殿前一個很大的香爐,一走近就濃煙滾滾,很高溫度的熱氣直撲臉上,還有很多香客干脆將大把大把的香扔進去。
來佛寺地址,位于河南省社旗縣丁莊鄉(xiāng)安莊村。
來佛寺屬于北溫帶受季風影響的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全年氣溫.冬季漫長;春季回暖快,日照充足;夏季熱而多雨,空氣濕潤,秋季短促,天高云談,涼爽宜人適合游寺。
據(jù)傳說,在很早以前,張莊村一王姓財主之子在外地做知府,為顯赫家族的飛黃騰達,在村東建一王家祠堂敬奉家族列祖列宗,雜性佃戶也跟隨燒香敬奉,以求風調(diào)雨順。隋唐時期,羊冊糧商趕牛車去源潭販糧、途中遇三位商人搭車結(jié)伴,行至王家祠堂,時值深夜,三商人饑渴難忍,要求停車休息,糧商便停車稍酣,待醒來時天已發(fā)亮,發(fā)現(xiàn)三商人已變?yōu)槿鹗?。村人們便在此建房修廟,把王家祠堂演化為廟宇,起名來佛寺,一直沿襲。
在南陽市社旗縣西南部有一座小有名氣的寺廟,叫來佛寺,意即佛祖是自己來定居的。據(jù)傳說,隋唐時期,一王姓車夫趕牛車上山砍柴,回來時太陽已經(jīng)落山了,他急急忙忙往家趕。當趕到羊冊時,已經(jīng)半夜了。這時,隱隱聽到路邊有呻吟聲。車夫趕快停下車察看情況,果然真有人,還是三個老人,原來這三個人也在趕路,他們帶的干糧吃完了,也沒有車子可搭。此時既渴又餓又累,實在難以行走。車夫見狀忙把自己的干糧拿出來分給他們吃,并答應(yīng)先卸下柴送他們一程。午更時分,行之王家祠堂時,三老人說想下車去附近村子辦點事,順便也讓渾身是汗的老牛歇息一下??蛇^了一個時辰,也不見人回來,車夫決定順著他們?nèi)サ姆较驅(qū)ふ?,找了很久也沒見人影。這時天已發(fā)亮,看到的卻是站在路中間的一佛來菩薩三尊石佛,每個頭上都頂著一錠銀子,車夫立刻明白了,原來搭車的三老人不是凡人,而是神仙,這銀子或是答謝他的,或是神佛暗示在此處修廟用?車夫略加思索,恍然大悟,利用這三錠元寶,組織村人在此建房修廟,把王家祠堂演化為廟宇,供奉著自己來的神佛,后來起名來佛寺,一直沿襲。
據(jù)碑文記載,始建于隋唐時期,重建于1976年。寺院占地2.7畝,耕地6.5畝。現(xiàn)有房舍21間、大門3間、二門5間、大殿2間、配房2間、東廂房8間、分金爐1座、一米高的石獅1對。
來佛寺,大殿內(nèi)供奉有—佛二菩薩、西方三圣、東方三勝彌勒佛等十尊,均為泥塑,西廓房有十八羅漢,高1米,均為泥塑,共有佛像28尊,現(xiàn)有僧尼4人,現(xiàn)任主持方丈海賢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