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隱寺座落于安徽省巢湖市黃麓鎮(zhèn)西黃山腹地,交通便利,距合肥市和巢湖市均不足一個時辰路程。據(jù)《巢縣志》記載,寺始建于唐貞觀年間。舊址于西黃山東隅,原名白衣庵。寺依山而建,三面環(huán)山,林密清幽,面臨巢湖,背依西黃山,登后山極目可見湖平如鏡。夫巢湖春秋古邑,人杰地靈,而人文興盛代不乏人。名將張治中等即出生于斯。
相隱寺寺名系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大徳晚年題寫,字體渾厚莊重,與寺相得益彰。入寺門,即見彌勒佛笑臉相迎,兩側立四大天王,威嚴生動。天王殿進而為臥佛殿,臥佛為重數(shù)噸的整塊緬甸玉石雕刻,體長三米,神態(tài)安祥自在。
出臥佛殿拾階而上即大雄寶殿,殿前平臺用漢白玉砌就,更顯清凈,抬眼所見“大雄寶殿”四個雄混大字亦系趙樸初大德書寫。入殿見釋迦牟尼佛法相莊嚴,金光閃閃,信眾莫不禮拜。兩側各塑八位尊者像,神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大雄寶殿后為法堂,法堂二樓為藏經樓,大殿東側為地藏殿,西側為觀音殿。
相隱寺,位於安徽省巢湖縣之濱的西黃山腹地,曾經是一座高僧輩出的古剎,原名「白衣庵」,始建於唐朝貞觀年間。
明朝末年,遣臣吳相(祖籍合肥人)目睹世事滄桑,以及明朝沒落衰亡景象,回到故鄉(xiāng)憤世出家,隱居於白衣庵。後清延請其出山,幫助治理朝政,未得應允,并說∶「吾出家之志堅,指南即不向北矣!」由此則將白衣庵更名為「指南庵」。吳相即更法名萬如。因其住於該寺,一九九一年妙安法師重修時遂改寺名為「相隱寺」。萬如法師於此設書院執(zhí)教,學生有四十八人,此後大師創(chuàng)叢林,興道場,香火日盛。清咸豐三年,相隱寺毀於戰(zhàn)火。光緒十五年,由齊齊、浩參而於金陵寶華山隆昌律寺任住持的浩凈老和尚及行寬和尚共同修復。一九四九年後,相隱寺被徹底拆除。
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落實宗教政策,現(xiàn)任中國佛教協(xié)會常務理事、安徽省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合肥市佛教協(xié)會會長妙安法師身為安徽佛教界領導人,為安徽各地佛教的重興和發(fā)展做了大量工作。近八十高齡老和尚,想別人之所想,急別人之所急,終日操勞教務。然而,作為妙安法師幼年出家的祖庭(即相隱寺),他卻一直忙得無法去重興。每當妙安法師回家鄉(xiāng)與巢湖佛教界同仁及廣大信眾在一起的時候,恢復相隱寺,讓巢湖、合肥等地信眾能有一處清凈修行之所的宏愿便涌上心頭,他把這個心愿說於信眾後,得到廣大信眾的熱烈贊同和支援。為了籌集建寺資金,老和尚不顧年高體弱,多次奔波於港澳臺及沿海等地募化。法師發(fā)愿將嚴禁圍繞著相隱寺把整個西黃山建設成為一座容佛教教育、佛教文化、慈善事業(yè)為一體的弘法基地。
今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yè),幸逢盛世,重建久庵正得其時。時任安徽省佛協(xié)副會長,合肥明教寺方丈的妙安大師首倡重興古庵,賴宗教政策扶持,信眾一心,九一年蒙政府批準于現(xiàn)址重建。完工日,妙老追昔扶今,感慨萬千,遂依大乘義理,一語雙關,命之為相隱寺(既有宰相隱居義,又具大乘無相之義)。
相隱寺現(xiàn)任監(jiān)院法靜法師,1944年生,安徽穎上人,1987年師從妙安大和尚剃度出家,1989年9月在九華山祗園寺受具足戒,1993年起任相隱寺監(jiān)院。1996年接妙安大和尚法,是為臨濟宗第四十六代。
一九九九年,陰歷十月十八日舉行大殿開光曁妙安大和尚升座大典。省市領導親臨恭賀,諸山大德會集,海內外信眾濟濟一處,可謂極一時之盛,信此寺舊日鼎盛無有過今者。
開光數(shù)載,妙安大和尚言傳身教,專弘凈土,勸人唯念“阿彌陀佛”,四方凈土同修傾心。平日監(jiān)院界全法師領眾熏修,嚴持戒律,常行精進,知之者皆謂相隱寺為凈宗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