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冠菩薩像是建造于東魏至北齊時期的石制佛像,通高120.5厘米?,F(xiàn)收藏于山東博物館。
蟬冠菩薩像1976年出土于山東博興縣著名的龍華寺遺址,蟬冠菩薩像發(fā)現(xiàn)之時就已斷為三截,當(dāng)?shù)匚奈锔刹坷钌倌锨昂笥昧巳甑臅r間分三次從三位村民家中找到,終于拼接成一尊較為完整的菩薩像。
1994年7月初被盜,蟬冠菩薩像被盜后流轉(zhuǎn)到英國文物市場,1995年被日本美秀博物館(MIHO MUSEUM)花費巨資購得,成為該館的展覽文物。
1999年12月,兩封信函幾乎同時揭示了蟬冠菩薩像的迷蹤。一封是托名北京大學(xué)中國著名學(xué)者宿白先生書寫的寄送給中國社科院楊泓先生的神秘信件,另一封是來自米西奈斯古代藝術(shù)基金會主席瑪利奧·羅伯特先生的信件。
在國際諸方友人的協(xié)助下,中、日雙方經(jīng)過了多回合的談判,終于在2001年4月達成協(xié)議,并正式簽署備忘錄,確定2007年底在美秀博物館創(chuàng)立10周紀年之際日方將這尊稀世珍寶無償捐還中國山東。
2008年1月,在蟬冠菩薩像入藏山東博物館。按照先前鑒定的贈還協(xié)議,蟬冠菩薩像此后每五年到美秀博物館展覽一次。
菩薩像外形精美,頭后有巨大圓形頭光,戴高冠,嘴角微翹,面含笑意;上身穿袒右衣,雙肩覆搭披帛,帛帶于胸前打結(jié)后分向兩側(cè),下垂至小腿側(cè)再向上折,最后各自繞兩手肘下垂,兩肘外側(cè)下垂的帛帶已殘缺;下身穿著長裙,裙袂處分布密集皺褶。菩薩身軀修長,衣服稍薄而貼體,衣褶密而不厚,整個形體已顯輕靈之意,而無北魏時期厚重之感,是一尊典型的東魏時期作品。
菩薩身上裝飾品十分華麗,兩肩各立一圓形飾件,胸前懸掛兩層項鏈,鏈下墜一寶珠;繁縟的瓔珞自兩肩下垂,于腹部交叉后分向兩側(cè),再折向身后,腹前交叉處裝飾一顆碩大的寶珠。最為引人注意的是菩薩寶冠正中裝飾的蟬紋,“蟬冠菩薩像”也由此得名。這種佛教蟬冠,即使在世界范圍內(nèi)也十分罕見,因此彌足珍貴。
因冠上有蟬紋裝飾,故稱蟬冠。蟬冠最早為漢代時侍從官所佩戴,侍從官經(jīng)常陪伴在皇帝的左右,為皇帝的顧問,可以出入宮廷,后來地位逐漸提高,有的甚至代表皇帝與朝臣論政,權(quán)力蓋過宰相。后代常常以“蟬冠”比喻顯貴、高官。
中國早期佛教接受了本土民間神仙思想和道教觀念,常常把佛和菩薩視為神仙,因此菩薩冠上裝飾蟬紋也就不奇怪了,這也是佛教造像中國化的一個例證。同時禪的生死循環(huán),亦表達了佛教的輪回觀念。
南北朝時期,南、北政權(quán)對峙,山東正好處于南、北邊緣要地,成為雙方爭奪的對象,山東大部分時間歸屬北方,同時山東歸南方王朝管轄也幾近60年;山東戰(zhàn)事較為頻繁,人民渴望和平、平安,現(xiàn)實往往不可得,只好寄托神通廣大的佛教。特別是觀世音,極受百姓歡迎,因為信仰觀世音非常容易,佛經(jīng)明確說:“若有無量百萬千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即只要喊觀世音的名號,觀世音聽到聲音就會來解決苦惱。
經(jīng)過對現(xiàn)有題刻銘文的造像文物的統(tǒng)計,山東北朝時期造彌勒像最多,造觀世音像第二,可見,觀世音信仰在山東確實十分流行,盡管大多數(shù)菩薩像沒有題刻銘文,但很多可歸為觀世音造像。蟬冠菩薩像雖然沒有明顯觀世音像的特征,但這種單體的立式圓雕菩薩像尚無為其他菩薩造像的先例,鑒于山東觀世音信仰的熱度,暫將其歸為觀世音造像的行列也未尚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