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題:“辛未晚秋游棲霞歸寫此。悲鴻?!扁j“悲鴻之印”白文方印。
辛未年為1931年,徐悲鴻時年36歲。
本幅左上吳倩題:“千里斷鴻供遠目,廿年芳草掛愁腸。閱悲鴻廿年前遺作,書石林詞志懷。甲午吳倩題?!奔孜缒隇?954年,時值徐悲鴻逝世一周年。
徐悲鴻在山水畫創(chuàng)作上主張“外師造化”,到大自然中描繪實景,反對清初“四王”以來片面追求筆墨意趣的“樣式山水”。此圖是他游南京棲霞山后所繪,立意新穎,取景獨特。全圖右半部繪嶙峋陡峭的山崖,左半部寫虬枝縱橫的蒼松秋樹。在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下,樹木以自己的枝繁葉茂彰顯著頑強的生命力,以自己的綠裝紅葉裝點著大自然的色彩,而徐悲鴻則以生動的筆墨創(chuàng)作了不朽的藝術篇章,為棲霞山的絢麗風景增輝生色。
徐悲鴻(1895—1953)原名壽康,別署神州少年,江南布衣,江南貧俠,江蘇宜興人。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曾任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主任、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xié)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首任院長。一生堅持現(xiàn)實主義繪畫道路,是中國現(xiàn)代美術事業(yè)的奠基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