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1861-1941)是印度杰出的詩人和文學家、作曲家、畫家,曾獲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是向西方介紹印度文化精華和把西方文化精華介紹到印度的最有影響的人物。1939年12月至1940年11月,徐悲鴻應泰戈爾之邀,赴詩人創(chuàng)辦的印度國際大學舉辦畫展和講學,與詩人交往甚深,曾多次為泰戈爾畫像和畫馬贈泰戈爾。此畫是一幅成功的泰戈爾肖像畫。
徐悲鴻,現(xiàn)代繪畫大師,美術教育家。江蘇宜興人。1916年入上海復旦大學法文系,半工半讀,并自修素描。1917年留學日本學習美術,不久回國,任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1919年赴法國留學,學習油畫、素描,并游歷西歐諸國,觀摹、研究美術作品。1927年回國,先后任上海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任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xié)會(今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等職。
畫中的白發(fā)銀須老詩人坐在室外的一張?zhí)僖紊希瑑裳勰褡鞒了紶?,一手扶本,一手握筆,似在準備隨時記下腦海里尋覓到的詩句。這幅作品尺寸雖然不是很大,但給人以氣勢恢宏、過目不忘的藝術感染力。畫作既有西方的繪畫技法,又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畫的神韻;既有現(xiàn)代的浪漫激情,又有古典的意象內涵。畫面上,氛圍典雅寧靜,人物造型以線條為主,面部染色結合素描,以形寫神——詩翁倚在樹蔭下的靠椅上,左手拿著藍色封面的筆記本,右手握著鉛筆,微微托靠在筆記本的右上角;滿頭銀發(fā),一綹白髯飄掛在胸前,一襲淺棕色長袍,神采奕奕;深邃的眼神似乎正透過眼鏡折射出哲理的詩句、睿智的思想……背景是碩大的樹木及繁茂的枝葉,其濃重恰好和詩翁淺色衣服、臉部構成冷暖與深淺的對比,使畫面格外生動。
詩人雖年邁并處于病中,但通過人物的形神刻畫仍使人感受到詩人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和特有的氣質。